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戏曲史简编:土改时期教师文工团的发展

酒泉戏曲史简编:土改时期教师文工团的发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用新的文艺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土改政策,酒泉县人民政府责成县三科(文教科),从城市各中小学抽调了36名教师组成酒泉县教师业余文工团。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给文工团购置了服装、道具、乐器和其他设备。“土改”运动胜利结束后,农村出现了发展生产和学习文化的高潮,演新戏、唱新歌的风气也自然形成。

酒泉戏曲史简编:土改时期教师文工团的发展

1951年8月,土地改革运动酒泉农村开展了。为了用新的文艺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土改政策,酒泉县人民政府责成县三科(文教科),从城市各中小学抽调了36名教师组成酒泉县教师业余文工团。

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给文工团购置了服装、道具、乐器和其他设备。任命县文化馆馆长刘德成、西大街小学校长周生全为正副团长,聘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九师文工团徐同志为导演,第三完校(即现在的共和街小学)为排练基地。为了争取时间早日下乡,同志们夜以继日地进行排练,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排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大型歌剧《秦洛正》和《不上地主当》,以及反映老解放区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喜悦的心情从事生产劳动、要求学习文化的眉户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反映军民关系的《红布条》和其他一些相声快板、说唱等形式的文艺节目,并拍摄、绘制展览图片50多幅配合宣传。文工团从11月中旬开始下乡巡回演出,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在河北、嘉峪、西南、城东、临水、总寨、西店等7个区的20多个乡共演(展)出40多场,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文工团的同志们利用工余、饭后和演出前的机会,给群众教唱革命歌曲的优良作风极为群众称道,有的人至今记忆犹新。(www.xing528.com)

教师文工团下乡巡回演出不但配合了“土改”运动,而且给农村播下了新文化的种子。过去乡下人看戏的机会很少,除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上看到一些传统历史戏外,平常很少有文化生活。人们对“戏”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局限,认为只有穿蟒袍、戴纱帽、花脸红胡子才是“戏”。而这次来演的戏却一反常态,从唱戏人的精神面貌到“戏”的形式内容都和过去千差万别,穿便衣、唱新调、演真事,台上台下一个样。群众说:“这种戏我们看得来、听得懂,唱的是农民自己的事,这是老几辈人头一次见世面。”有些人看了一次不过瘾,又跟到别处去看第二次、第三次。“土改”运动胜利结束后,农村出现了发展生产和学习文化的高潮,演新戏、唱新歌的风气也自然形成。逢年过节,各村都要排演许多反映新人新事的文艺节目,以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作用。至今还有人说:“演新戏、唱新歌是教师文工团播下的种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