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枫洛池:酒泉戏曲史简编》优评遍全国

《枫洛池:酒泉戏曲史简编》优评遍全国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情剧《枫洛池》的成功演出,奠定了陇剧艺术正式登台的基础,使道情剧成为中国戏曲文化家族中的成员。这些都说明首都人民对陇剧及其《枫洛池》的重视和热爱。上海唱片厂还将《枫洛池》《旌表记》《打神告庙》《斩秦英》等戏的主要唱段录制唱片,在全国发行。

《枫洛池:酒泉戏曲史简编》优评遍全国

道情剧《枫洛池》的成功演出,奠定了陇剧艺术正式登台的基础,使道情剧成为中国戏曲文化家族中的成员。它那独特的美学品格、独特的表达方式,充分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价值。然而,陇剧音乐的发展之路并不十分平坦,它既饱含着第一代陇剧音乐家一生的磨砺与艰辛,更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陇剧音乐工作者的奉献与探索精神。因为,陇剧作为一种戏曲艺术,无论改造传统还是发展新腔,都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事。至今在它走过近六十年的历程中,已有四代或五代陇剧作曲家为它的完善和提高做出了不懈努力,而且从改造旧腔到发展新腔,不只有了量的积累,也还有了质的飞跃。但倘若以尽善尽美的标准来衡量,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字音的标准问题、唱腔的行当问题、板式相对固化的问题等,依然需要继续探讨和合理解决。尽管如此,目前它已经从初创阶段步入正常的发展阶段。

1.梨园新声又一花

在京演出期间,中国音协、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分别为《枫洛池》召开了座谈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音乐》《戏剧报》等报刊,也都发表了评论文章。梅兰芳、罗合如、马少波、马可、时乐漾、林默涵、田汉、阳翰笙、张庚、胡沙、刘炽等各方面著名人士,分别以撰写文章或会议发言等形式,热情鼓励和高度评价了陇剧的诞生与成长,充分肯定了《枫洛池》的艺术成就,并对陇剧发展和进一步提高提出很多宝贵意见。马少波说:“陇东道情给人以亲切之感,《枫洛池》我很喜爱,其中‘侠代’‘辨草’几场戏,已经达到传统折子戏的水平,可以独立演出。‘辨草’尤为精彩,情节的发展合乎逻辑,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表演上吸收了皮影和秧歌的许多东西,都融化得很好。我看过古今许多戏,以道情表演睡态为最美、最艺术化。”时乐漾、刘炽、刘吉典、王元方等一致认为:“道情剧音乐优美、昂扬、健壮,继承发展工作也恰当。”马可说:“你们在音乐上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革新发展,我双手拥护,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罗合如在讲话中说:“你们的音乐很有特色、很美,渔鼓的声音真不得了,土香土色。表演也很好,那种原地不动、上身轻轻晃动的动作,简直像一朵花迎风摆动一样美。”许多普通观众也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一位地质工作者赋诗赞美《枫洛池》:

置身剧中如到家,

丝竹歌舞不胜夸,

可喜群芳争艳处,

梨园新声又一花。

此外,在京演出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况转播了《枫洛池》的演出,并录制了唱片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专场演播。这些都说明首都人民对陇剧及其《枫洛池》的重视和热爱。

在京献礼演出结束后,沿途先后在石家庄、邯郸、安阳洛阳、西安等城市演出,于1960年元月返兰。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设宴欢迎道情剧团载誉归来,宴会上正式命名为“陇剧”。从此,原道情剧团改名为甘肃省陇剧团。

2.陇剧下江南

根据全国文化交流巡回演出计划,甘肃省陇剧团以演出《枫洛池》《旌表记》等戏为主,于1962年7月赴蚌埠合肥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徐州、郑州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特别是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演出期间,当地音协、剧协等文化艺术部门召开了座谈会,很多艺术专家,如苏坤、刘如曾、向异、黎英海、吴歌、夏白、陈绍周、丁是娥、袁雪芬、范瑞娟等同志,都分别撰文或发言,对陇剧《枫洛池》的剧本、音乐、表导演、舞美等各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苏坤特为陇剧的演出作了长篇讲话,他说:“你们这次来沪演出,影响很广泛,印象很好,打了一个大胜仗。上海人爱看越剧,但从你们的演出效果看,反应很好,没有起堂(中途退场)的人。戏完之后,观众拥至台口看演员等情况都说明,凡来看戏的人,都被你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住了。上海文艺界一片赞扬声,也提出不少意见,正说明他们爱上了这个剧种,关心你们的陇剧。一个新剧种初次来上海能有这样的收获,是不容易的。《枫洛池》可以说是推陈出新的代表作。”他还对陇剧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音乐家向异、黎英海、梁波、夏白、顾振祥等在座谈会上说:“第一次看陇剧,感到生气勃勃,各部分配合严谨,老套子少,完全给人新的感觉。把道情戏曲化了,既继承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做得很成功。”“陇剧音乐很有特点,演出完整统一。”“陇剧这个剧种音乐性很强,很优美。”“渔鼓很有特色,使用应再考究些,使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仅三年时间,陇剧发展得这样完整,很不简单,唱腔曲调性很强,陇剧在北方剧种中是很抒情的一个,又抒情又高昂。”“要注意新歌剧因素的应用和唱腔的发展”,等等。在南京演出期间,文艺界座谈会特意安排在原国民党的“总统府”召开。一位负责同志说:“陇东道情在旧社会几乎被毁灭,今天获得了新生,一跃而成为一个大剧种,是值得祝贺的。今天的座谈会,我们特意安排在国民党总统府最高国务会议室召开,咱们共同研究陇剧艺术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有位老同志讲:“《枫洛池》表演中的秧歌步法,使我想起了延安,非常优美、亲切。戏曲表演吸收秧歌是第一次见到,吸收融化得好。”还有很多同志谈道:“看了戏,我不相信这是1959年诞生的剧种,说明你们发展得成功。”“演出完整统一,风格突出,特点鲜明,完全给人以成熟剧种的感觉。”“陇剧音乐语言丰富,表现力强,说明作曲同志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

在上海、南京等地演出期间,当地电台、电视台都转播了演出实况,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上海唱片厂还将《枫洛池》《旌表记》《打神告庙》《斩秦英》等戏的主要唱段录制唱片,在全国发行。

陇剧下江南,是一次文化交流,不仅宣传了这个新生的北方剧种,而且通过邀请苏坤、盖叫天、丁是娥等艺术家作专题学术报告,观摩学习、参观游览等活动,使全团人员大开眼界,提高了艺术素养,对陇剧的进一步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枫洛池》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就,是由于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省上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以及文艺界同行的热情帮助。同时,还应该提到当时参与《枫洛池》创作的慕崇科,剧作者李迟、陈文鼐、金行键、石兴亚、姚舫等,作曲者易炎、邸作人、陈明山等,导演范雨、薛再平、刘清华等,指挥李波、贾忠国等,舞美(包括服饰、设计)王天一等,演员景乐民、苏琴兰、杨莲珠、王素绵、王复兴、毛化民、王敬乐、安志成、马力、高希中、孔新晟、王界禄、高宪中、张新茹、李欣蓉、李竹君等,以及陇剧诞生后的所有第一代演员、第一代乐队队员和第一代舞美人员,他们在《枫洛池》的艺术创作中,在发展道情艺术、创建陇剧这一地方剧种中,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劳动。著名道情艺人徐元璋、史学杰、敬廷玺、马占川、梁铎春、韩伯银、沈俊芳、慕建荣、杜忠、史学礼、梁世仓、耿灏贤等,为道情搬上舞台,为陇剧的诞生与成长,也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陇剧回“娘家”(www.xing528.com)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整理和研究陇东道情遗产,更好地发展陇剧艺术事业,陇剧团于1963年6月赴陇剧发源地甘肃环县汇报演出。

在中共环县县委的支持和帮助下,邀请了全县著名道情艺人观看演出,并征求了他们对陇剧发展的意见。艺人们为道情走上戏曲舞台,成了甘肃的地方剧种而自豪和高兴,个个心情激动,人人争相献宝。剧团同志在他们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拜老艺人为师,虚心求教,刻苦学习,认真记录。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演员学会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唱腔;剧作者抄录(包括征购)传统剧目62本(出),音乐工作者记录各类唱腔2万多段,弦乐曲牌72首,唢呐曲牌54首,笛子曲牌20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96首,录音资料3120公尺,还记录民间小戏弦板腔的唱腔7种(段),曲牌15首;美术工作者临摹皮影人物造型、头饰、道具272件。此外,对道情老艺人的情况也初步作了调查,并绘制了《艺人年考谱系表》。

通过这次环县学习,不仅使全团人员对道情皮影艺术有了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了它的基本规律,而且也挖掘汇集了大量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曲牌及皮影人物造型等资料,为进一步创造和发展陇剧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这次学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陇剧回娘家”。

随着艺术事业的发展,原甘肃省戏曲学校开设了陇剧班,专为陇剧培养接班人。学校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环县搜集整理和研究道情艺术遗产。庆阳、酒泉、平凉、天水等地区也先后成立过专业陇剧团(队),做了大量工作。

4.陇剧在酒泉

1960年,酒泉市祁连剧团参加全省戏曲会演后,从兰州带回了陇剧《枫洛池》《旌表记》《乔老爷上轿》等剧目,陇剧从此流入酒泉。因其曲调柔和悠扬,表演细腻,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祁连秦腔剧团首次排演的陇剧《枫洛池》,导演:郜守忠;作曲:甘肃省陇剧团;伴奏:祁连秦剧团乐队;舞美:朱里。剧中主要人物:胡海民饰梁冀,闫光清饰马荣,黄小云饰邬飞霞,贺吉庆、吕德英饰牛贵,左正华饰邬洪,朱秀珍、周桂兰饰马瑶草,田美云、李世铎饰简人同。在酒泉、嘉峪关等地公演后受到观众的好评,以后又相继排演了《挑女婿》《断桥》等古典剧目。

1965年,在酒泉地区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祁连秦剧团改为酒泉专区陇剧团,并从省上调来著名陇剧音乐作曲家陈明山、表演艺术家杨莲珠等人,先后排演了大型陇剧现代戏《江姐》《三世仇》《革命自有后来人》等剧目。陇剧《江姐》演职人员,导演:张明亮(特邀陕歌导演)、左正华;作曲:陈明山;舞美:张祖安;司鼓:李凯;高胡:雍克恭。剧中主要人物:詹惠英、朱秀玲饰江雪琴;左正华、闫光清饰沈养斋;李世铎饰甫志高:彭慧君饰双枪老太婆;王天祥饰兰洪顺;胡海民饰警察局长;乔景成饰华为;周国裕饰魏吉伯;杨佐珍饰孙明霞。

1969年,陇剧团撤销,但酒泉秦剧团除演出秦腔外,仍坚持排练演出陇剧,如《龙江颂》《沙家浜》《迎风飞燕》等剧目。《龙江颂》是1973年酒泉地区文工团戏剧队去西安向“五一”秦剧团学习的剧目,曾在酒泉、玉门、兰州等地演出,获得好评。演职人员,编曲、指挥:陈明山;导演:王新民、高胡、张德云;司鼓:李凯、王超;舞美:王汉文、张斌儒。剧中主要人物,杨莲珠、李香爱饰江水英;刘振中、姚天顺饰李志田;姜能易饰阿坚伯;彭慧君饰阿莲;秦木成饰阿更;杨忠饰宝成;周桂兰饰盼水妈;关大德饰常富;王玉珍饰小红;孙鹏飞饰黄国忠。

陇剧已成为当时酒泉戏曲剧团的主要演出剧种之一,其表演形式、唱腔也为酒泉人民所熟悉认可,在业余剧团戏剧表演中多被采用。

5.陇剧的新生

1978年后,党的文艺方针照亮舞台,陇剧获得新生,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甘肃省陇剧团以极大的热情,重新排演了《枫洛池》《旌表记》等优秀剧目,受到观众的赞赏。

在甘肃省委、省文化局和省文联的支持下,中国音协甘肃分会于1979年8月在兰州召开了“陇剧音乐座谈会”,着重总结了陇剧音乐发展二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陇剧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并讨论研究了一些学术性问题。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陇剧的发展形势也在日益好转。原秦陇两剧团合二为一,现在已经分开,又有了专业的省陇剧团;省艺术学校设立了陇剧专业班,加紧培养陇剧接班人;环县的道情皮影队已有30多个,活跃在农村山乡,新一代道情艺人如雨后春笋,正在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