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戏曲史:七一秦剧团和祁连秦剧社对比

酒泉戏曲史:七一秦剧团和祁连秦剧社对比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祁连秦剧社”新中国成立初为酒泉县人民秦剧社,1954年改名,在“五省会馆”演出。由于两个剧院在酒泉城中的位置一南一北,酒泉人简称为“南园子”“北园子”,也有称“七一家的”“祁连家的”。“祁连秦剧社”的演员阵容比“七一秦剧团”稍逊一筹,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嗣后,金塔、敦煌秦剧团与“祁连秦剧社”合并,又来了一批演员,加强了演员阵容。“祁连秦剧社”文武戏都演,而以演文戏、现代戏见长。

酒泉戏曲史:七一秦剧团和祁连秦剧社对比

酒泉解放后,打破了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工农业发展很快。在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之后,就需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于是,各种专业、业余艺术团体应运而生,个体文艺表演者也不断涌现,他们均为繁荣酒泉的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至今,人们对当时文艺工作者的演出仍记忆犹新。同时,外地的文艺团体也不时到酒泉演出,活跃丰富了酒泉人民的文化生活。

“七一秦剧团”是部队一野三军七师战线文工队在解放大西北随军西进途中合并为三军文工团二队,他们曾在河西走廊巡回演出,是1952年6月18日奉命转到地方的文工团。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在东城门边的工人俱乐部演出。1954年,在南城门边修建了“七一剧院”,从此有了自己固定的演出场地,演出了不少受人青睐的好戏(1957年随专区合并迁往张掖)。

祁连秦剧社”新中国成立初为酒泉县人民秦剧社,1954年改名,在“五省会馆”演出。195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拆“五省会馆”修建了“祁连剧院”,使这个剧社振兴一时,上座率空前高涨。由于两个剧院在酒泉城中的位置一南一北,酒泉人简称为“南园子”“北园子”,也有称“七一家的”“祁连家的”。

“祁连秦剧社”的演员阵容比“七一秦剧团”稍逊一筹,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虽然整体素质比“七一秦剧团”逊色,但也不乏全省著名的优秀演员,如黄致中、梁玉凤、魏牡丹等。这些人新中国成立前在兰州搭班唱戏,被誉为秦腔甘肃流派的主要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张西亭(拴娃子)、黄致中、梁玉凤、魏牡丹、白彦卿、李芳轩、左振华、郜守忠、刘正德为代表的老演员,带出了王天祥、马凤德、周桂兰、黄晓云、朱秀珍等一批年青演员。1953年以后,陆续从陕西、甘肃河东招聘或从“七一秦剧团”调去部分优秀演员,他们是胡海民、杨义中、田美云、贺吉庆、段益民、吕德英等。嗣后,金塔、敦煌秦剧团与“祁连秦剧社”合并,又来了一批演员,加强了演员阵容。(www.xing528.com)

“祁连秦剧社”文武戏都演,而以演文戏、现代戏见长。传统戏剧演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后来改排现代戏,演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使人耳目一新,争取了不少观众。优秀剧目有《出五关》《牛郎织女》《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白玉楼》《狸猫换太子》《九件衣》《两狼关》《赵五娘》《游西湖》《劈山救母》《白毛女》《刘胡兰》《钢铁战士》《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眉户戏《梁秋燕》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两个秦剧团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演出了不少被学者称为新秦腔的短剧,如《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