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戏曲史简编-酒泉戏曲史简编

酒泉戏曲史简编-酒泉戏曲史简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剧界普遍认为,这是迄今所知与西北秦腔历史相关最早的文献记载。康熙十七年高台县大寨子忠义班重新组建,班主殷启运,主唱秦腔。临泽县沙河渠因争水官司胜诉,成立渠戏班,唱戏庆贺。该班与高台县红沙河乡刘年升秦腔戏班、大寨子忠义班在酒泉唱会戏,轰动一时。酒泉拴娃子戏班在嘉峪关戏楼演出秦腔《破渑池》《盂兰会》《串龙珠》等剧目。并在酒泉城校场西修建戏院一座,题名魁星楼,供戏班演出。

酒泉戏曲史简编-酒泉戏曲史简编

(1378年—1949年)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

在今高台宣化镇乐二村整建忠义班。

明天顺八年(1464年)

宋国公冯胜在距肃州不到百里的镇夷城(今高台红崖子乡沙河村马营岗子)组建起乐善堡戏班;同年,镇夷城迁入新址天城(今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并建玄帝观,以镇煞气,由甘泉佑善观高道牛熹主持唱大戏酬神。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5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南京戏剧学院北平分院《剧学月刊》玉霜簃藏明万历江浙人所作南戏传奇抄本《钵中莲》,该剧第十四出《补缸》,有剧中人殷氏和顾老儿的一大段对唱,直接标明演唱所用腔调为“西秦腔二犯”,全段共二十八句唱词,皆为上下对偶句式。戏剧界普遍认为,这是迄今所知与西北秦腔历史相关最早的文献记载。

明嘉靖九年(1530年)

陕西行都司肃州卫镇夷守御千户所关帝庙大西楼戏台建成,当地民间戏班演出“大净戏”以示庆贺。当时各堡都有些秦腔爱好者,农闲时自唱自演,自得其乐。

康熙五年(1666年)

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迁往兰州

康熙六年(1667年)

李渔率家姬到皋兰,得一王姓少女,起名兰姐,“随乔姬学戏。王生乔旦,配以其他诸姬,家班女戏得以建立。五月,去甘泉(今张掖),为甘肃提督靖逆侯张勇座上客,秋初离去”(《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李渔年谱》《甘州府志》)。

康熙十七年(1708年)

高台县大寨子忠义班重新组建,班主殷启运,主唱秦腔。

雍正二年(1724年)

高台县镇夷堡庆祝“均水”胜诉,立碑置祠,唱戏十天(何剧种不详)。

雍正三年(1725年)

由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至敦煌,各地小调、眉户同时传入敦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沙州卫改为敦煌县,驻军某统领挑选部下士兵组成军营小曲(敦煌曲子)戏班,活动于敦煌城乡之间。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活动于敦煌城乡间的一个军营小曲(敦煌曲子)戏班改名为以秦腔为主的营武班。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凉州志》“风土”记有“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叶德辉《秦云撷英小谱》重刊作序云:“独秦声以甘凉之雄,犹以劲敌。”

临泽县沙河渠因争水官司胜诉,成立渠戏班,唱戏庆贺。后该班定名为临泽沙河忠义班。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王曾翼《甘州府志·序》记有“乐操土风,即以德拊姬筝,本秦声也。西垂最尚”。

道光二年(1922年)

高台县大寨子关帝庙前戏楼建成,寨主许崇礼为乐善堡秦腔忠义班添置戏箱,演戏庆贺。

道光八年(1828年)

张际亮之《金台残泪记》卷三载有这样一段话:“《燕兰小谱》记甘肃调即琴腔,又名西秦腔,胡琴为主,月琴为副,此腔工尺咿唔如语。今谓之西皮调也。”

《新纂高台县志》卷二“风俗”载:“各乡堡龙灯会喧闹数日……元宵夜,县衙大门前演戏三日,以敬土神。”“清明日厉坛演戏,观者甚众”。

道光二十年(1840年)

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秦腔艺人武忠率魁胜班在嘉峪关关帝庙戏楼演出秦腔,并在该戏楼后台立柱上留有记载。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高台县桥湾堡秦腔戏班组建,领班蔺世兰、姚立国。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由郭永章领班的高台县顺德堡秦腔戏班建立。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民乐县杨坊乡秦腔自乐班组成,箱主展超龄,在永昌、玉门、嘉峪关、安西、山丹一带演出。

咸丰三年(1853年)

秦腔魏家戏班在金塔毛目二乡组建,班主魏长三。

咸丰十年(1860年)

张掖县双盛班建立,演出秦腔。

同治三年(1864年)

高台县红沙河道台陈洪章建办三义堂秦腔戏班。

同治十二年(1873年)

农历十一月,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嘉峪关,随军带有湖南花鼓、祁剧戏班在嘉峪关戏楼演出。

光绪元年(1875年)

清廷禁止武官衙门兼营他业,沙州营将秦腔营武班交地方接管,由敦煌四乡六隅百姓集资添置戏箱,增聘演员,改名六合班,由当地群众供养钱粮。(www.xing528.com)

光绪二年(1876年)

高台县罗城乡赛戏,镇夷堡自乐班和上、下戏班比唱秦腔《清河桥》,镇夷堡秦腔艺人吴福寿(胎红宝)夺魁。

光绪十一年(1885年)

高台县红沙河武举陈洪祥组建秦腔忠义堂戏班,陈洪祥自认班主。

光绪十二年(1886年)

高台县镇江曲子班艺人杨学贤到花墙子、盐池等地教戏。

光绪十八年(1892年)

酒泉西大街秦腔艺人刘年升等在县城内收徒传艺,组建秦腔福盛班,刘年升为班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内藏北魏、隋、唐、五代手写经卷和书册及美术作品数千卷,为研究敦煌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高台县乐善堡头人盛贡爷出银二百两,聘金塔艺人王来成到大寨子忠义班任教练。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山西万荣县艺人张心海率蒲州梆子共和班30余人到酒泉落户,并改名全盛班,在武威、张掖等地演出。该班与高台县红沙河乡刘年升秦腔戏班、大寨子忠义班在酒泉唱会戏,轰动一时。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俄国柯智洛夫探险队在张掖黑河西岸发掘黑水国故城时,获《刘知远诸宫调》残本42页。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

敦煌组建肃州堡敦煌曲子班,曲子艺人赛柳名盛一时。

酒泉拴娃子戏班在嘉峪关戏楼演出秦腔《破渑池》《盂兰会》《串龙珠》等剧目。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

酒泉陕西会馆商人接来秦腔艺人杨三保等,在酒泉组建秦腔舞台。

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

羊娃子戏班在安西县城组建,班主羊娃子。该戏班为山西中路梆子、秦腔同台演出的戏班。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

酒泉秦舞台班在嘉峪关关帝庙戏台演出,并在戏台后台侧柱留有题记。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

酒泉蒲州梆子全盛班艺人张西廷、张兴三、张云亭三兄弟,拜当地秦腔演员杨三保为师学艺,改演秦腔。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

安肃区观察使魏鸿发在酒泉建立秦腔正俗社,聘杨三保为教师,开班科班,招收学员。并在酒泉城校场西修建戏院一座,题名魁星楼,供戏班演出。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

秋,酒泉蔺耀庭、吴俊堂在酒泉建办秦腔新光学社,聘葛正兴、张兴三、闫正光等教师,招收学徒11人。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剧史》载:“秦腔自其名称上即可知出于陕西,然追溯其源则实出于甘肃。”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酒泉银达乡祁家眉户班建立。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山西万荣县蒲州梆子艺人狄农山、宋成群等组成晋新社,到酒泉演出并定居。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秦腔艺人杨三保晚年定居于高台县大寨子,任忠义班教练。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

春,金塔县鼎新乡(毛目乡)同乐班到嘉峪关演出,在南闸门内戏楼上留名:毛目同乐班到此一乐。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国民党政府驻张掖九十一军在县府街高升店(现张掖饭店南楼外)为乐乐秦剧团修建戏院,进行营业演出。

玉门矿务局炼油厂工会吸收专业演员,组成炼油厂工会秦腔戏班进行演出。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国民党政府三十四师力行京剧团到酒泉王爷庙演出,主要演员有齐兰秋、郭永利等。

玉门油矿甘肃分公司俱乐部成立励进会,设有京剧、秦腔、话剧三个演出队。

1949年

8月,豫剧演员常香玉率团到张掖、酒泉演出。

解放军一野三军七师宣传二队随军进入高台县,在县城演出《捉放曹》《古城会》《三岔口》等。

(以上内容参考王正强《甘肃戏剧史》,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