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戏曲史简编:敦煌卫升县以后的发展

酒泉戏曲史简编:敦煌卫升县以后的发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传,在乾隆二十五年敦煌由卫升县以后,有位爱好戏曲的统领大人,置办了戏箱、行头,请来教师,抽调一些爱乐会唱的士兵组成了业余班子,教演一些眉户小戏,在庙会上为群众演出。以后又改唱秦腔,叫“营武班”,眉户遂流入农村。群众把秦腔叫“大戏”,把眉户叫“小戏”,算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从此以后,每年春节,群众集中看戏,改变了过去聚赌或闹事的风气。这件珍贵的礼品,很长时间为旦角演出穿用,至今仍然传闻。

酒泉戏曲史简编:敦煌卫升县以后的发展

慢慢地,沙州营的士兵也在闹春景的社火中加唱眉户曲调,进而粉墨登场,以人物杂以舞蹈配合,在军营中为老爷太太们献乐,也与社火队在街头为群众表演,以助春兴。但当时只不过是一些闹剧,如《瞎子观灯》《下四川》《怕老婆顶灯》等,曲调也很贫乏,只有简单的岗调、道情之类。

据传,在乾隆二十五年(1766年)敦煌由卫升县以后,有位爱好戏曲的统领大人,置办了戏箱、行头,请来教师,抽调一些爱乐会唱的士兵组成了业余班子,教演一些眉户小戏,在庙会上为群众演出。以后又改唱秦腔,叫“营武班”(即六合班的前身),眉户遂流入农村。群众把秦腔叫“大戏”,把眉户叫“小戏”,算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www.xing528.com)

清末,秦州坊(现在的吕家堡乡)出了个大潘和小潘,清唱眉户曲调很出名,他们唱的《十月怀胎》《割韭菜》《小寡妇上坟》婉转动听,远近闻名。民国初年,肃州堡有个潘大爷用一个大元宝(50两银子),从武官林参将手里买来沙州营的旧戏箱,集合了农民中爱好眉户的谭洪章(老生)、王甜丕子(秦州人,老旦)、曾吉潘(丑)、徐昌(丑)、高立宽(旦)、范红(旦)、徐三槐和高立谦(弹三弦)、曹祥(拉胡胡)等人,由陆得国与许森管箱,于春节期间在肃州堡子搭台,演出了《杀狗》《教子》《走雪》《观星》《顶灯》《下四川》《逛会》等戏,很受群众欢迎。从此以后,每年春节,群众集中看戏,改变了过去聚赌或闹事的风气。民国十九年,从安西串来的眉户演员大柳,旦角唱得很好,特别是《卖水》的丫环和《卖酒》的李凤姐演出了名。他和泾州桥的农民付帮孝(生角)串联了附近的冯思太(旦角)、常青太(正角)、姚兆瑞(丑角)、康万友(生角)、冯国太(三弦)、冯绪(二胡)等人,在灵台堡子里也演起眉户戏《挂画》《贼打鬼》《抽洋烟》《卖水》《卖酒》等剧目。但灵台堡没有服装,常和肃州堡互相配合演出。肃州堡有个青年农民李超俊,偷学了大柳的旦角戏,《卖水》和《卖酒》也演出了名,群众说:“东地上有个大柳,西地上有个赛柳,赛柳胜过风摆柳。”把李超俊的表演形象地比作“风摆柳”,可谓神妙之极。盛况传到林参将太太的耳朵里,特意把自己的嫁妆镶边大红缎袄送来做贺。这件珍贵的礼品,很长时间为旦角演出穿用,至今仍然传闻。他们有时也演些秦腔,如《八件衣》本戏和《杀狗》《教子》等折子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