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戏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没有完整的剧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在民间,一代接一代地往下传。据调查,曲子戏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清代至民国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子戏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只是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把曲子戏当成“封资修”的东西,看成是毒害人们的“鸦片”,进行批判,从此,曲子戏无人敢哼、无人敢唱,曲子戏逐渐销声匿迹。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传统文化不再被视为不良文化,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保护。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明代以后莫高窟没有建造新的洞窟和壁画,但是,民间文化却没有中断。为了将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搜集和整理,使之能够保存下来,敦煌文化馆于1978年开始组织收集民间音乐。(www.xing528.com)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们首先走村串户,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间艺人的情况,讲明道理,消除其思想顾虑。尽管如此,由于民间艺人十余年没有开展演唱活动,所以好多艺人已经淡忘,记忆不清。为了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使其取长补短,尽量能搜集完整,他们把当时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人集中在文化馆,大家广泛交流,互相补充,互相提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次集中到文化馆的老艺人有周进禄、孙家有、沈生财、付生兰、王吉、方云、马云、王德、严显、张生福等,都是在当地非常有影响的艺人,而且会演唱的曲目多。通过这次搜集整理,文化馆出刊了油印本《敦煌地方戏曲民歌集》。
通过对民间音乐艺术广泛的搜集整理,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发展,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如此,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创作是完全不同的。民间艺术形成的过程漫长,流传的时间也会更长,可以说,越是比较封闭的地方,越是信息不发达的地区,越是传统观念比较严重的地方。相对而言,民间文化的保存就会更加完整一些。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民间艺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严重受到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且不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广泛收集民间文化艺术,使其完整地保存下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