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民党九十一军溃逃,将“乐乐剧团”遗弃酒泉,流落的部分艺人客观上增强了酒泉秦剧界的力量,促进了秦腔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民国三十六年7月(1948年7月),河南常香豫剧团从兰州来到酒泉,几十人借住在“藏经楼”旁的一家磨坊里,著名艺人常香玉豫剧社来酒泉与乐乐剧团合台演出,在五省会馆登台表演她的拿手好戏《花木兰》,前半台演秦腔,后半台演豫剧。各路名伶同台献艺,促进了酒泉戏曲事业的交流和发展,在演出的一个多月中场场满座。每天晚上,酒泉各乡农民从几十里路上赶来观看她的精彩表演,长时间的鼓掌使她难以谢幕。同时,从河南来了坠子戏剧团曲剧团,因酒泉没有剧场演出而去了新疆。但当时面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军队到处乱窜,民心恐慌,剧团经营萧条,演职人员生活极端困难,常香玉豫剧社在酒泉解放后方离开酒泉。
在国民党马匪统治及当地土豪劣绅的压榨下,黑暗、贫穷笼罩着酒泉。“乐乐剧团”的艺人生活颠沛流离,十分穷苦。1949年6月,戏曲爱好者赵自聪收集散伙的“乐乐剧团”三十余人,又去武威等地请来流散艺人白彦卿、王景民等,并邀请西安广播布景公司的画师朱立,重新搭成戏班,起名“新兴秦剧社”,约六十人。社长为刘正德,琴师胡天佑,鼓师马新忠。赵自聪出面借到晋剧社部分破戏箱,自己添置了一些铜器和桌椅,在五省会馆旧戏台排练,上演了“新兴秦剧社”的第一场戏《天河配》。
当时,从陕西来了民间木偶戏,称“扁担戏”。这个戏两个人挑一个担子,走乡串户,木偶戏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方便灵活,到了人多的地方支起小幕帐,一个人在小幕帐内耍木偶表演,手耍口唱,手口配合得十分紧密协调,多才多艺。吸引了许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最喜欢这种戏。(www.xing528.com)
9月25日,酒泉解放。艺人们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和自身的解放,新兴秦剧社更名为“酒泉人民秦剧社”(即酒泉县秦剧团的前身)。
总之,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来酒泉演出的班社比较多,仅有两万多人的城市,竟有两个秦腔剧团、一个蒲剧团、两个京剧团、一个话剧团同时演出,竞争相当激烈。这一时期,是戏剧的繁荣发展期,交流了戏曲艺术,活跃了人民的文娱生活。然而,随着几个名角的变迁,盛况急剧衰落。艺人生活贫困,班社朝不保夕,濒临垮台,戏曲艺术江河日下。各班社于1949年上半年纷纷解体,艺人迁徙流离。本地“张家老班子”也被迫停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