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关帝庙戏楼的历史见证

嘉峪关关帝庙戏楼的历史见证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考,嘉峪关关帝庙戏楼,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建。据传,有近百个班社先后在此戏楼演出。特别是清道光二十年,宁夏吴忠“魁盛班”来酒泉,在嘉峪关于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在戏楼台上演出《出五关》,轰动了酒泉城乡。一次在玉门花海子演出,适逢地震,庙台倒塌,大部分演员死于灾祸,因而解体。酒泉各地随之出现了一些民间艺术团体,演出的剧目大多是陕西、山西和甘肃各地的艺人辗转传授的。

嘉峪关关帝庙戏楼的历史见证

酒泉丝路要冲,旧时东来西往的驿卒、贩夫、商贾、官吏,多在这里聚集,相伴而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运而生,酒泉的戏剧也开始流传发展。据考,嘉峪关(时属肃州)关帝庙戏楼,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又据老艺人回忆,此戏楼曾经有近百个班社演出,并于四周墙壁和立木柱上题字记载演出年月及各种戏曲脸谱,后经粉饰,原迹多已毁灭,今仅存后台东西两侧立木柱上记载:“清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魁盛班武忠”“清光绪二十九年山西大平县全盛班”“民国十三年秦舞台”“毛目同庆班”等字样。据传,有近百个班社先后在此戏楼演出。特别是清道光二十年(1821年),宁夏吴忠“魁盛班”来酒泉,在嘉峪关于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在戏楼台上演出《出五关》,轰动了酒泉城乡。这个戏班在酒泉演戏十多年后上新疆。又在清光绪十八年(1822年),由酒泉西大街秦腔艺人刘升年在城内招收徒弟传艺,并和秦腔爱好者成立福盛班,募集来往酒泉的秦腔艺人共30多人,为庙会酬神演出。演员有樊天喜、张兴璧等人,后流入高台、临泽、金塔、鼎新演戏,这是酒泉地区最早的一个戏班。长期以来,都是男人化装成女人,妇女不能登台演戏。这可以推断酒泉的戏曲活动可以追溯至明代。

民国初年,陕西同乡会从西安接来黄青海、阎凤鸣、德风子等人的“秦舞台”,在酒泉地区红极一时。一次在玉门花海子演出,适逢地震,庙台倒塌,大部分演员死于灾祸,因而解体。根据老艺人张兴三的回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左右,酒泉有个名叫刘年升的秦腔艺人和付箱主(真名不详)在酒泉城内收留陕、甘外来留散秦腔艺人,招徒传艺,组建了酒泉最早的秦腔班社“福升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西万荣县蒲剧艺人张心海(1868—1932)带着蒲州梆子“全盛班”一路逃荒演唱,历时三年落脚肃州,使酒泉民间戏曲团社更加繁荣。酒泉各地随之出现了一些民间艺术团体,演出的剧目大多是陕西、山西和甘肃各地的艺人辗转传授的。秦腔、蒲州梆子以及京剧豫剧等剧种,在酒泉只有秦腔戏曲班社历尽沧桑,繁衍不息,其他均时间不长,或流入他地,或自行解散。(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