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西秦腔的历史发展概况,散见在有关的历史典籍中,现将其主要情节作如下考证。
1.西秦腔就是西皮
首先,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西秦腔,西秦腔就是西皮,这是有历史根据的。《燕兰小谱》记载:“蜀伶新出琴调,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色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燕兰小谱》是乾隆末年吴长元(安乐山樵)撰写的一本记述北京戏剧、音乐、歌舞的杂记,所记西秦腔一事,当可置信。成书于道光末年的《金台残泪记》中说:“《燕兰小谱》记甘肃调即琴腔,又名西秦腔,胡琴为主,月琴为副,此腔工尺咿唔如语,当时乾隆末,始蜀伶后徽伶,尽习之,道光三年御史奏禁。”还说“甘肃腔曰西皮”。《金台残泪记》是清张际亮撰写的一本专记京都名伶的杂记,所写自然可信。《赌棋山庄词话》记载说:“甘肃腔即琴腔,又叫西秦腔,胡琴为主,月琴为调,工尺咿唔如语,今所谓西皮也。”此书系光绪年间进士谢章铤所作,这时西秦腔早已进入京剧,成了京剧的西皮,书中所记与事实一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41年出版的《辞海》,在“西皮”条中也说:“甘肃腔曰西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在“甘肃腔”条中说:“清代乾隆年间,甘肃腔、琴腔、西秦腔,三种名称互为通用。稍后,张亨甫、谢章铤均认为甘肃腔即西皮。”
2.西秦腔和秦腔不能混淆
西秦腔就是西皮。以上这些从清乾隆至今的资料说明,西秦腔即西皮,也叫甘肃调、甘肃腔或琴腔,乾隆年间在北京极为盛行。但是,由于西秦腔被禁,当代又有个秦腔剧种的存在,西皮便被认错了宗。例如,同是一本《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在“西皮”条下却说:“戏曲腔调,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这分明把西秦腔当作了秦腔。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西秦腔”的解释是:“古代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年间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西秦腔就是秦腔。”更把西秦腔同秦腔混为一谈。但其首先认定西秦腔是古代戏曲剧种,这就与“有人认为西秦腔就是秦腔”有矛盾,而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潘侠风先生在其所著《京剧艺术问答》一书中,也把西秦腔当作了秦腔,但当他说到“秦腔”为什么一度被禁演时,则说“秦腔”即俗称的梆子,也叫“甘肃调”。这“甘肃调”正是西秦腔,潘侠风先生这里说的“秦腔”,正是西秦腔。
3.魏长生是西秦腔演员(www.xing528.com)
其证据还在于魏长生,主要考证他是唱什么的演员。由于魏长生曾在西安学过戏,西安又是秦腔的圣地,而西秦腔又曾被禁,所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京剧艺术问答》等书,都说魏长生是秦腔演员。其实魏长生是西秦腔演员。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在“魏长生”条下,说他是“西秦腔”演员;在“同州梆子”条下说:“清乾隆年间魏长生在北京演出西秦腔。”这是为历史保留的珍贵足迹。根据《燕兰小谱》《金台残泪记》的记载,魏长生在北京唱红的正是西秦腔,他之所以把他的西秦腔班改为京腔班,正是因为清廷禁止了西秦腔。这些都足以说明魏长生是西秦腔演员。至于魏长生在哪里学的西秦腔,已无关紧要,因为在他学戏时,西秦腔已形成百有余年,而且在全国流行。魏长生是四川金堂人,《金台残泪记》记载:“甘肃调即琴腔,又名西秦腔……始蜀伶后徽伶,尽习之。”可以作其注脚。
4.甘肃腔指的是甘州、肃州腔
把西秦腔与秦腔混淆,对西皮的来源迷惑不解的另一原因,是地域概念的错误。甘肃腔曰西皮,亦即西秦腔。这里的甘肃,指的不是现在的甘肃省,而是清初以甘肃提督驻地甘州为首府的甘肃。严格讲,甘肃这一名称起源于西夏。西夏把全境分为十二个军司(军区),在甘州设甘肃军司,统辖甘州、肃州以及整个河西的军队,从此才有了“甘肃”名称。元朝设甘肃行省,省会即在甘州。明朝的甘州是甘肃镇总兵及甘肃巡抚的驻地。清初的甘州是甘肃提督驻地,甘肃提督统领肃州、凉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西秦腔正是这时在甘州成熟的,所以称甘肃腔。加之明朝的甘肃镇属陕西行都司,所以甘州、肃州又俗称西秦。甘肃腔形成于明代,所以又把甘肃腔叫西秦腔,又叫西皮。把那时的甘肃混同于近代的甘肃省,从近代的甘肃省找西秦,自然不见踪影。清代戏剧家李渔在其所著《闲情偶寄》中说:“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菜是也。”其实这就是他在甘州、肃州见到的发菜的记录,把甘州、肃州称为“西秦”。
甘州即今甘肃省张掖市,肃州是现在的酒泉市。由于张掖、酒泉地处塞外,所以人们提起张掖、酒泉,就会与“大漠流沙”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内地与沿海经济发达的今天,说京剧的西皮唱腔发源于塞外的张掖、酒泉,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若了解了其中的历史缘由,也就可以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