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皮、二黄进入京腔
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到1990年,京剧形成已有200年了。1990年,我国戏剧界、文艺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纪念徽班进京暨京剧形成二百周年。1990年元月11日在武汉举行了首场纪念演出晚会,拉开了这一盛典的序幕;到12月,全国各主要京剧演出团体会集北京,进行盛大的演出活动,使这一纪念盛典达到了高潮。京剧的唱腔,有二黄和西皮两种,徽班进京,徽剧的二黄进入京腔,与在此之前早已进入京腔的西皮,共同组成了京剧的基本唱腔。京剧诞生到现在已经二百年了。
2.西皮来源于甘肃的西秦腔
京剧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二黄和西皮进入京腔,二黄来自徽剧,发源于安徽,但西皮来自何处?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解开之谜。对于西皮的来源,基本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汉调,一说来自秦腔。但汉剧于道光八年(1828年)进京,到现在只有162年,比徽班进京京剧的西皮来自汉调显然与史实不符。现在流行于陕、甘、宁、青一带的秦腔,光绪年间才进京,况且秦腔与西皮毫无相同之处,更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什么源流关系,所以这一说法也不能被社会所承认。说京剧的西皮来自汉调,是因为汉剧里面有西皮,可说是事出有因。而秦腔与西皮风马牛不相及,为何有西皮来自秦腔一说呢?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原来京剧的西皮不是来自秦腔,而是来自发源于甘肃的西秦腔。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发现了西秦腔这颗我国戏剧文化的明珠,正是它进入了京剧,成了京剧的西皮。何以证明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中曾经出现过一个西秦腔?它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形成的,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前面就上述问题谈过我们的看法。
3.“西秦腔”融入“京剧”的过程
为了便于对西秦腔进行详细的考证,首先应对西秦腔及其进入京剧的过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1)康熙九年进北京(www.xing528.com)
西秦腔又称甘肃腔、甘肃调、琴腔,又称西皮,出现于明,成熟于清初。这一唱腔声调高亢激越,活泼明快,一出现便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西秦腔于康熙九年(1670年)前后,首先经湖北襄阳传入武汉,进入汉剧,成为汉剧的西皮。乾隆九年(1744年),西秦腔进入北京,在北京盛极一时。西秦腔在北京大受欢迎的盛况,在清人丁立成所著《王风百首》中有生动的描写。丁立成是晚清人,他写的《王风百首》,记的都是清代朝野轶事和民间风情。“王风”是词牌名,《王风百首》中有一首题名《反黄腔》的词,把西秦腔及其在北京演出时观众欢声雷动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现抄录如下:
黄陂黄岗二黄调,善反其腔更绝妙。台上一唱百转音,台下如雷万人叫。都人好尚西秦腔,咯咯叭叭敲手梆。亢喉高歌颇哀历,十三旦名世无双,前歌后舞来曲江。
这首词写于晚清,那时汉剧已经进京,所以有“黄陂黄岗二黄调”一句。“反黄腔”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单指西秦腔,即西皮,因二黄的腔调沉着稳重,凝练严肃;西皮则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因此把西皮看作是二黄的反调。广义泛指梆子腔。因梆子腔高亢激越,相对于二黄来说,也是反调。西秦腔也属于梆子腔。在这首词里,“反黄腔”取其广义,因十三旦指的是山西梆子著名演员侯俊山,但首先突出了西秦腔,为我们留下了西秦腔在北京演出盛况的历史佐证。《王风百首》刊印在胡继尘编的《清季野史》中,此书初版于1913年,1985年12月由岳麓书社再版。
(2)魏长生二次进京走红京城
西秦腔刚进京时,虽然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但并未达到如此程度。这样的高潮,是著名西秦腔演员魏长生二次进京演出后才出现的。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四川金堂人,出身贫家,世称“魏三儿”。十三岁到西安学戏,演花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曾随班经山西转到北京。此时西秦腔已进京三十年了。魏长生此次进京卖座不佳,返回西安。他淬砺奋发,苦心研练西秦腔。此时西秦腔已在全国普遍流传。五年后,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魏长生带着西秦腔班二次进京。他那优美的唱腔、逼真的表演、扎实的武功,使观众为之倾倒,被称为“伶中子都”。他的演出,轰动北京,每演必满,西秦腔也因之大为盛行。文华殿大学士(清朝宰相)和珅就很爱西秦腔,因而与魏长生相交异常亲密。和珅是乾隆皇上的红人,极得乾隆的信任。和珅植党营私,招权纳贿,这就必然树敌。清廷的斗争是很诡秘的。一天,有一御使在路上拦住了魏长生,借口他的车骑华丽得像官一样,便在路上把他打了一顿。这实际上是给和珅难堪,引着和珅跳出来。但老谋深算的和珅,不为此区区小事而乱大谋,斗争是很激烈的。乾隆五十年(1785年),西秦腔在北京被禁,原因表面上是说西秦腔有淫靡之音,实际上是借禁西秦腔把矛头指向和珅。步军统领贴出告示,要西秦腔演员改唱其他唱腔,魏长生才把他的西秦腔班改成了京腔班,西秦腔从此进入京腔,就是后来京剧里的西皮。在此之前,当西秦腔走红之时,许多京腔班不卖座,便改唱西秦腔,西秦腔在京被禁后,又改为京腔班,这也是西秦腔进入京腔的一个原因。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的二黄唱腔进入京腔,至此,京剧形成,唱腔为西皮和二黄两种。道光八年(1828年),汉剧进京。早已传入汉剧的西皮和二黄,在北京与京剧得到交流,使京剧的西皮和二黄更加成熟和定型。在汉剧进京的前五年,即道光三年(1823年),西秦腔在全国各地被禁。西秦腔作为一个剧种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唱腔,却以西皮的名义存在于京剧、汉剧和全国其他主要戏剧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