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京剧——诞生的同时,诸多声腔也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近现代是民间戏曲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中较为古老和重要的要算梆子腔了。梆子腔是近代民间戏曲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声腔剧种,它的起源和流变从来都是戏曲研究专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梆子腔是起源于明代的西秦腔,因为用枣木梆子伴奏而得名“梆子”。
梆子腔在流传的过程之中,由于各地民歌和方言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如山西有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的区别,陕西有同州梆子、汉调桄桄、秦腔三个大的类别,河南有河南梆子,河北有河北梆子,山东有山东梆子等。梆子腔的特点是激越豪放、高亢悲壮,听起来让人有毛发冲冠之感,颇有北曲杂剧的遗风遗韵。
清中叶以后,山陕商人在全国范围内的势力壮大,他们走南闯北,从事盐业茶业、镖局票号等生意活动。由于远离亲人和思念家乡,山陕商人在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会馆,用以联系同乡情义。由于中国民间的武圣关公是山西解州人氏,所以山陕会馆中大都建有保佑他们生意兴隆的关帝庙和祭祀关帝时演戏酬神的戏台。每逢会馆会期或者民俗节庆,山陕商人就会请来家乡的梆子戏班演戏酬神娱人,例如酒泉的山西会馆、陕西会馆都有自己的梆子戏班。就这样,随着山陕商人的足迹,梆子腔也流播到了全国各地。(www.xing528.com)
梆子腔的传播给各地萌芽期的小戏以艺术的滋养。这些萌芽状态的民间戏曲在原有的民间歌舞或者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吸收了梆子戏的伴奏、服装、音乐、表演等营养以后,好像种子在阳光和雨水之后发芽一样地成长壮大起来。比如北方的评剧,它的前身本是沿门卖唱乞讨的说唱艺术莲花落。莲花落原是一种叙事体的民间说唱艺术,清代末年在与河北民歌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变成一旦一丑演出的“两小戏”,被称为“对口莲花落”。在这个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莲花落艺人成兆才大胆学习了梆子戏,对莲花落进行“拆出”,就是把叙事体的表演彻底地改为代言体。改革之后的莲花落被称为“平腔梆子戏”,正是因为莲花落向梆子戏学习的结果才使得评剧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样的小戏还有很多,这是小戏的幸运,更是梆子腔对中国戏曲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京剧一样,梆子这种民间戏曲不会停止向大戏发展的脚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梆子声腔系统内产生了很多大戏,如蒲剧、豫剧、晋剧等,这样一来固然是在艺术上有了提高和升华,可是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纯粹的民间戏曲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