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戏曲史简编:民间戏曲初级形态

酒泉戏曲史简编:民间戏曲初级形态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瓦舍的存在为多种民间技艺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使戏曲艺术的生发成为可能。所以说,瓦舍和勾栏是孕育民间戏曲的重要场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间戏曲的初级形态——宋代杂剧。南边的称为临安杂剧;北边的杂剧演出在金国的统治之下也没有断裂,而是以院本的称呼继续发展着。这样一来,原来的杂剧就有了“院本”这种新的称谓。

酒泉戏曲史简编:民间戏曲初级形态

1.宋代杂剧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这个王朝从建立初期就屡受外族的侵犯和欺凌,那个十分善于绘画的宋徽宗甚至被金人掳掠到天寒地冻的五国城,就是今天黑龙江省依兰县那个地方。但是这个王朝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状况却在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代的城市经济极为发达,我们今天仍然可以通过《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古籍的记载感受到那种“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茶坊酒店、勾肆饮食”的都市盛况。这种城市经济的繁荣极大地推进和刺激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最终形成,艺人们开始在世俗的场所卖艺,在城市中相应地出现了固定的演艺场所,这就是勾栏。勾栏是一种为演艺活动而搭建的棚子,所以又称为“勾栏棚”。大的勾栏有戏台、后台、神楼和腰棚,连成片的勾栏称为“瓦舍”。当时的大城市杭州、成都等,都有数量很多的瓦舍。瓦舍的存在为多种民间技艺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使戏曲艺术的生发成为可能。所以说,瓦舍和勾栏是孕育民间戏曲的重要场所。当时东京汴梁的瓦舍中演出的杂剧《目连救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要连续演出七天七夜。有了瓦舍和勾栏中的戏曲表演,就有了专门以戏曲演出为业的职业艺人和写作剧本的专门机构——书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间戏曲的初级形态——宋代杂剧。宋代杂剧是在唐代歌舞戏和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民间说唱、歌舞等诸多技艺而综合形成的。宋杂剧的角色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末泥在剧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同时还负责舞台演出等具体事务;装旦又称“引戏”,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副末和副净是从前面说到的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演变而来的,主要以滑稽和调笑的表演为主。宋杂剧的剧目中有很多我们今天熟悉的爱情故事,《崔护六么》《莺莺六么》《柳毅大圣乐》《相如文君》等。这些剧目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说唱艺术的滋养,当时的讲史、小说、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积累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素材,这些优秀的叙事传统对于宋代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金代“院本”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室被迫南迁以后,杂剧演出形成了南北两个中心。南边的称为临安杂剧;北边的杂剧演出在金国的统治之下也没有断裂,而是以院本的称呼继续发展着。金代把妓女居住的地方即妓院称为“行院”,由于当时对戏曲艺人的歧视和轻蔑,所以艺人居住和演出的地方也被一概通称为行院。这样一来,原来的杂剧就有了“院本”这种新的称谓。金代院本的演出十分繁盛,元代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记载的院本名目就有690种之多,可见一斑。

3.元代杂剧

在金代院本的基础上,产生了元代杂剧。元代的杂剧在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和难以企及的高峰。但是由于元代杂剧经由文人参与创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不再是民间戏曲了。虽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民间戏曲,但是鉴于元代杂剧的地位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时代巅峰,佳作如林,名家辈出,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都是元杂剧中的经典传世之作。在众多名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具有人民性,他的《窦娥冤》《蝴蝶梦》等作品写的都是安善良民受到的无情毁灭,尤以《窦娥冤》最为感人至深。剧中的窦娥是一个善良温柔、贞洁孝顺的民间女性典型,可她越是柔顺就越要遭到无情的毁灭,她被人诬陷毒害婆婆,被昏官糊涂地错审下狱,又无辜地被绑赴法场处死。一系列重创使这个无力与强大的黑暗社会抵抗的柔弱女子发出了“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的控诉。这是安善良民对社会公正的质疑,对人命关天的呼吁,对残酷现实的呐喊!这样看来,关汉卿笔下悲剧的产生不是因为人性的弱点和命运的坎坷,而是“覆盆不照太阳辉”的社会原因,因此主题是十分深刻的。

关汉卿的历史剧写得更是文笔优美,意境悲壮,尤以《关大王单刀赴会》中的【双调新水令】和【驻马听】两支曲词最为著名。我们不妨简单鉴赏一下这两支名曲。

【双调新水令】(www.xing528.com)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时社。

【驻马听】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英雄血。

此曲在音节韵律上跌宕起伏而有抑扬回荡之感,至今仍是昆曲红生戏中的经典唱段。这两支曲词是关公应鲁肃之约过江赴会之时,见茫茫江景而生感慨之情所唱。关云长一派壮怀浩气,单刀赴会,他独立小舟,面对苍茫浩渺的江水,重游赤壁战场的故地,蓦然怀想起当年鏖兵血战的惨烈与悲怆。“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真是白驹过隙,一番往事飘忽。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周郎所建丰功伟绩的凭吊与怀慕,羡慕周瑜能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建立起无限的功业,以侠义倜傥而名标青史,更哀叹和惋惜其英年早逝。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只有英雄的业绩可见于篇籍,垂名于后世。可如今眼前之景只有大江东去、水涌山叠,灰飞烟灭之中“年少周郎何处也”。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感慨,使这位盖世英雄也不免心生惨切之情。曲词唱到此处戛然而止,“这也不是江水”,英雄略一沉吟,唱出了最后一句。这最后一句是关汉卿所用的惜墨如金的点睛之笔,又是浓墨重彩、泼墨如云的神来之笔——“二十年流不尽英雄血”。英雄可以倒下,可是业绩却永远不会消逝。这何尝不是关云长在悲叹之后慨然前行的壮怀激烈之词,苍凉悲壮、委婉低回而又大气磅礴、雄浑磊落,真是写得奔腾豪迈、一泻千里。

关汉卿把诗剧作家的主观之意全都融入了大江东去、无限壮美的客观之境,情随境生、移情入境,产生了颇具雄壮之美的曲词意境。其充沛的情感倾泻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难看出,【双调新水令】与【驻马听】这两支曲词有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化用,并继承了苏词在自然之美中熔铸历史与人生感慨的豪迈风格。但是,苏词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叹之后采取了一种“人生如梦”的超然态度,而关曲却没有东坡居士那种充满了禅味和解脱之感,是在喟叹之中强烈地呼唤着英雄。关曲中没有消极的人生叹惋,只有积极的人性呼唤。同样是同顾历史,关曲中没有文人趣味的伤感与低回,而是在历史的惨烈与生命的苍凉之中追慕渴望着英雄的再现与重生。这是关汉卿这位“琼筵醉客”内心深处英雄情结的抒写与倾诉。

关汉卿身处的元代是一个战乱无常、人如蝼蚁的黑暗时代。饱受异族铁蹄蹂躏已经是切肤之痛,加之读书人沦落到“七娼、八妓、九儒、十丐”的悲惨境地。他报国入仕两无门,与优伶为伍,栖身书会,混迹勾栏,借杂剧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把民族之忧患、时代之情状、人生之悲苦统统化作末旦净杂的嬉笑怒骂和乱世歌哭。但是关汉卿却是读着儒家经典长大的中国文人,他有着“兼济天下”的文化性格和“仕”“隐”排斥的内心两极。杂剧创作只是他宣泄内心痛苦与愤懑的一种方式,那些沙场点兵、执戈横槊、救民于水火的将帅英雄乃他心之所向和情之所系。他在关羽的故事里寄托了自己那永远不能实现的人生理想。他用如椽似刀的生花妙笔,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开启了一个辉煌壮丽而又令人无比神往的杂剧世界。在那里,灵魂可以因为震撼而深深地战栗,理想可以因为被召唤而壮志飞扬,关氏那寂寞而伟大的心灵不再因际遇的不幸而黯然神伤,文学艺术是他与我们永远的心灵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