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戏曲源头:劳动之音探索

中华戏曲源头:劳动之音探索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民间戏曲从它产生的源头上就是与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的。但孟一类的优人是第一批戏曲演员这个结论还是可以成立的,后来隋唐的参军戏和戏曲表演中的插科打诨等,也都是受到优人表演传统影响的。汉代百戏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些歌舞戏在扮演人物、讲述故事等方面已经和成熟的戏曲十分接近了。

中华戏曲源头:劳动之音探索

1.与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来源,民间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不例外,可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历史资料的匮乏,使得我们对戏曲的起源问题只能做一些推测。在起源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戏曲起源于远古时代巫术,因为在巫所进行的祭祀活动中,已经有了用歌舞表演来娱神的成分;有人认为戏曲起源于古代皇帝宫中优人的表演;有人认为戏曲应该起源于民间的说唱艺术;还有的学者干脆认为中国戏曲是由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如此看来,戏曲的起源实在是一个专业化的难题。

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国宝级文物彩陶盆,它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的上孙家寨,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它的内壁上绘有三组集体舞蹈的图像,每组五人手拉着手,发辫和衣带飘扬,十分美丽。这件陶器生动地表现了原始舞蹈的形态,也让我们了解到原始社会的先民已经有了产生于劳动的舞蹈艺术。

除了出土的文物,能够向我们展示先民歌舞艺术的还有岩画艺术,甘肃省嘉峪关黑山的舞蹈石刻、内蒙古阴山的山岩画、新疆巴拉塔斯山的集体舞岩画等都是这一类作品。原始社会先民的歌舞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神灵祭祀关系密切,部落战争祖先崇拜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进入到奴隶社会以后,周天子的宫廷中开始有了用于庆祝的大型歌舞表演。而在宫廷以外的民间,歌舞娱神也成了全民性的民俗活动,比如用来求雨的“雩祭”和用来庆祝丰收的“蜡祭”等。可见,民间戏曲从它产生的源头上就是与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的。

2.先秦时期的“优孟衣冠”

先秦时期,出现职业的演员,就是“优”。“优”的身份类似于今天的小品相声演员,是以滑稽表演取悦观众为职业的一种人。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演员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服务的,他们与观众之间的差别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古代的优人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他们的身份是奴隶。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设了一个《滑稽列传》来讲述这些优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优孟衣冠”。“优孟衣冠”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优人孟,通过装扮故相孙叔敖楚庄王进谏的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有一位贤明的宰相名叫孙叔敖。孙叔敖忠诚廉洁,去世之后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而庄王也因为孙叔敖的去世而渐渐地忘记了他。孙叔敖的后代生活窘迫贫困,只能靠打柴为生。楚国宫廷中的优人孟知道了这件事,决定帮助孙叔敖的后人。在一次庄王的宴会上,孟穿戴起孙叔敖生前的衣服,并努力模仿孙叔敖生前的行为举止。楚庄王和众人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再世。庄王念及孙叔敖的才干,请求他再次出山为相,可是优人孟的回答却令听者心酸不已。他说,与其像孙叔敖那样忠诚廉洁地为相做官,而死后家人却穷得无法生活,倒不如不做这个官为好。楚庄王听了孟的话以后,在伤心和痛惜之余,赏赐给孙叔敖的后人钱粮和封地。优人孟以宫廷小丑的身份解救了忠臣之后窘况的故事从此便流传了下来。

尽管“优孟衣冠”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戏剧扮演,但是这个故事已经有了“装扮”这种戏剧要素的重要雏形,所以很多谈及戏曲起源的书籍中都要提到这个故事。我们且不去管“优孟衣冠”是否可以算作是真正的戏剧,也不管这种装扮是不是戏剧意义上的“装扮”,因为很多学者专家对此争论不休。但孟一类的优人是第一批戏曲演员这个结论还是可以成立的,后来隋唐的参军戏和戏曲表演中的插科打诨等,也都是受到优人表演传统影响的。(www.xing528.com)

我们说原始歌舞也好,宫廷俳优的表演也好,这些都不是孤立的事物。它们在戏曲不断综合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孕育、滋养的作用,就好比一颗种子在地里,要有温度、雨水、土壤等诸多的因素共同作用,它才能够发芽的道理一样。

3.汉代的“百戏”和角抵戏

到了汉代,中国戏曲有了缤纷多姿的“百戏”。百戏并不是说有一百种戏,而是形容这种技艺形式的庞杂和纷繁。汉代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时代,汉民族的名称也是源自这个强大王朝的国号。由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西域的音乐、舞蹈、杂技等传入中土并不断融合,使得中原地区在传统歌舞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吐火、吞刀、跳丸等各式杂耍,这些演出形式被形象地统称为“百戏”。

汉代百戏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东海黄公》讲述的是人虎相斗的故事。在今天山东境内有一个名为东海郡的地方,那里有一个被称为黄公的人,他年轻的时候练过降妖除魔的法术,能够制服老虎,人皆称奇。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饮酒等原因,他的体力渐渐衰退,终于在一次与虎相搏的过程中被老虎咬死。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并不复杂,演出的时候也只有两个演员,一个扮演老虎,而另一个扮演黄公。但是,这个故事在戏曲发展的历史上却十分有名,因为这个故事的演出在戏剧表演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意义,原因是它的表演有了一个约定的情节,演员演出的时候要遵照这个预先设计好了的情节,而不能以随意发挥和即兴表演来改变故事的既定结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里有很多百戏演出情况的描写,除了这里讲到的《东海黄公》以外,《总会仙倡》也是很有名的一个节目。《总会仙倡》是一个由艺人装扮成仙女与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等神唱歌的节目,这个节目的表演有十分美丽的布景,是舞台艺术和服饰装扮的一个进步。

4.魏晋时期的《大面》《拨头》等歌舞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艺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由于统治阶级的喜好,音乐的旋律变得委婉动听,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经为他那位以一头乌发之美而闻名的宠妃张丽华亲作《玉树后庭花》之曲。这种源自宫廷的乐曲,对民间也是有巨大的影响,一时间“吴歌”和“西曲”等民间小曲盛行于江南。在这些音乐传统的影响之下,南北朝出现了《大面》《拨头》等歌舞戏。《大面》是一种面具戏,讲述的是北齐兰陵王长恭的故事。兰陵王长恭长相俊美,以至于他到两军阵前交战时屡打败仗,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戴着面具上阵而吓唬敌人的主意。他这样做以后果然打了许多胜仗。《大面》这种歌舞戏后来传到了日本,至今还有演出。这些歌舞戏在扮演人物、讲述故事等方面已经和成熟的戏曲十分接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