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丧事喜办:白事歌舞与戏班表演,礼仪民俗探秘

丧事喜办:白事歌舞与戏班表演,礼仪民俗探秘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民间素有白事喜办的传统。白事喜办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在丧礼过程中伴有歌、舞,如“唱孝歌”“跳丧舞”,甚至邀请戏班搭台演戏。“唱孝歌”,也有的地方称“夜歌”“闹夜”“丧堂歌”“挽歌”等,是老人过世后,道士进场前,即尚未做法事前唱的歌曲。2012年7月,笔者在辰溪县拜访了辰河高腔围鼓艺人谢申五,在他家见到了不少剧本,其中有一些用于丧葬仪式的开场剧:《白事接引》《金童接善》《城隍接善》《祭台》等。

丧事喜办:白事歌舞与戏班表演,礼仪民俗探秘

我国民间素有白事喜办的传统。白事喜办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在丧礼过程中伴有歌、舞,如“唱孝歌”“跳丧舞”,甚至邀请戏班搭台演戏。“跳丧舞”主要是在土家族流行,相关研究亦较多。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湖南少数民族的“唱孝歌”和丧葬演戏。

(1)“唱孝歌”。

“唱孝歌”,也有的地方称“夜歌”“闹夜”“丧堂歌”“挽歌”等,是老人过世后,道士进场前,即尚未做法事前唱的歌曲。此俗可谓遍布湖南各地。汉族地区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湘潭县志》载:“乡俗相沿,遇戚里丧,群相邀集,声金击鼓,设饮欢歌,谓之‘闹丧’。”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泉县志》(今衡阳市所属东郊及衡南县):“编氓之家,于是夕令一人挝鼓而歌,其词大率为哀慰幽灵之语,侵晓乃罢,谓之‘唱夜歌’。”又同治十二年(1873年)《浏阳县志》:“有将载,邻里夜聚,击鼓坐歌达旦,谓之‘唱夜歌’。”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唱夜歌”闹丧之俗如前引乾隆三十年(1765年)《辰州府志》、光绪四年(1878年)《乾州厅志》[56]道光四年(1824年)《凤凰厅志》、同治九年(1870)《江华县志》等文献均有相关记载。

在绥宁县苗族亦有闹丧“唱夜歌”之俗,其中若是女性去世,则多唱《十月怀胎》歌:

正月怀胎在娘身,无头无尾又无形。

男梦日头女梦月,思量日月得同行。

二月怀胎在娘身,桃李花开正逢春。

好比水上浮萍草,未知生根不生根。

三月怀胎三月三,三餐茶饭吃两餐。

时常流下清口水,整天日夜心里翻。

四月怀胎懒作声,胀着肚子种阳春。

腰也酸来背也痛,工夫不做又不行。

五月怀胎在娘身,怀在肚里变成人。

胎儿不知娘痛苦,七拱八翘动不停。

六月怀胎火热天,做事行走汗满脸。

堂前扫地身难动,一身无力软绵绵。

七月怀胎立了秋,肚皮大来衣裤流。

三尺裤头还嫌小,脚难弯来腰难勾。

八月怀胎重如山,行路难转心里烦。

一脚一步难移动,一不小心打捞窜[57]

九月怀胎更为难,身怀大肚神难安。

站也难来坐也艰,睡在床上身难翻。

十月怀胎就要生,儿在肚里打翻身。

左手一把抓娘肺,右手一把抓娘心。

……[58]

(2)丧葬演戏。

丧葬演戏,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一项重要生存方式。我国很早就有在丧葬活动中伴以音乐歌舞、傀儡表演的习俗。梁刘昭注《后汉书·五行志》引东汉应邵《风俗通》“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也”[59],可为证。此俗在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由于丧仪中演戏太过频繁,一些人借丧戏演出大摆排场,铺张浪费,崇尚奢靡,因而引得朝廷和一些地方官对此严厉声讨。如清《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二十九《礼仪制》载:“民间丧葬之事,诵经礼忏,仍听自便外,其有违制,加以丝竹管弦,演唱佛戏之处,地方官不严行禁止,照失察夜戏例议处。”[60](www.xing528.com)

湖南民间亦有此俗。如乾隆十二年(1747年)《善化县志》载:“丧有即就茔者,有停柩卜地历久始葬者……乡俗雅好佛事,做道场,或三日、七日至半月方止。又夜聚丧家,于更尽时,一人鸣锣挝鼓‘唱孝歌’,号为“闹丧”。其远乡间有演戏伴灵者,每奉禁而莫之止,恶习难遽变也……”[61]又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泉县志》“丧礼”条载今衡南县一带:“编氓之家,于是夕令一人挝鼓而歌,其词大率为哀慰幽灵之语,侵晓乃罢,谓之‘唱夜歌’。集群演戏,累丧家供馔,哗于庭堂,谓之‘孝剧’。”又同治十二年(1873年)《新化县志》“丧礼”条载:“旧俗竞尚浮屠。城市中则有闹丧、作孝戏慰唁孝子,亲朋丛集,杂遝歌唱。乡村贫朴,其风较少。”光绪元年(1875年)《兴宁县志》“丧礼”条载今资兴市一带:“更有一等非礼之礼,堂前建台演剧,则名之曰‘唱孝戏’。今此风久泯。”[62]此俗在有些地区现在仍然存在。如湘潭市九华区郊区,经常能听到民间丧仪时唱花鼓戏的调子;又2016年6月2日至4日,笔者在邵东县调研花鼓戏时,便偶遇两场丧仪邀请花鼓戏班社演戏的情况(见图7-3)。

湖南民族地区亦有此俗。如上引道光四年(1824年)《凤凰厅志》载,当地丧仪时“唱高腔及丧堂歌”。又如居住在沅水中游的苗族支系瓦乡人,每逢红白喜事时,喜欢请人唱“坐堂戏”。坐堂戏的唱词分两大类:“红喜事,主要是贺喜之类的内容;白喜事,主要是吊念之类的内容。但也有的避开上述两类,专唱辰河戏中的某一固定名剧戏本。其目的是为闹热,显示主人有钱财,儿女孝敬老人。”[63]唱“坐堂戏”时,“白喜事唱尽孝尽忠的曲目,如《琵琶记》(也称《赵五娘行孝》)《松林识途》”[64]。2012年7月,笔者在辰溪县拜访了辰河高腔围鼓艺人谢申五(男,1962年出生),在他家见到了不少剧本,其中有一些用于丧葬仪式的开场剧:《白事接引》《金童接善》《城隍接善》《祭台》等。

这些剧目剧情很简单,但其仪式功能都很明显。如用于丧仪的《白事接引》之文本为:

图7-3 邵东县白马铺村丧戏演出(摄影 陈维民)

(白)金童玉女对对,珠幡宝盖飘飘。

吾奉御旨下九宵〔霄〕,迎接善人上天堂。

吾乃金童玉女是也,今奉御旨特来迎接善人上天。来此已是善门,你我进入。善人请了!(白。吹介)接善已毕,回复御旨。

该文本仅有数句宾白,但其演出的目的交代得很明白,即金童玉女奉御旨下凡来超度“善人”,即亡者上天。

《祭台》则是结合丧礼之祭祀活动进行,其仪式性特征更为明显:

(吹笛堂)

末:(上。白[65])主祭者进位,跪,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匍匐,乐止。主祭者训诉哀场。

生:(唱《铁板桥》)金炉内焚宝香,玉盏里真琼浆。

末:(白)请爷理国政。

生:(白)打下去。

(唱)无心理国政吓,我有意祭娘娘。

(白)罢了,娘娘!

(唱)想微臣身居右相,实只望保娘娘地久天长,又谁知祸

起消〔萧〕墙。(吹笛堂)

末:(白)献爵,进位,跪,顿首,初献爵,亚献爵,三献爵,匍匐,乐止。主祭者训诉哀场。

生:(唱)啊!二杯酒礼祭娘娘,略表微臣苦衷肠。

恨只恨梅二奸党,苦只苦苏后娘娘。

丑哭:娘呀!

生:(白)哎呀,儿!(《二流》)罢了,儿!听为父在家之时,何等言语叮咛于你,此去到了祭台之下,千万不要啼哭,切莫悲伤……[66]

抄本完全按照中国戏曲的一般格式抄写,选段有生、末、丑出场,文本有唱有念有科介,但其和一般的戏曲剧本又有明显的差异,即在演出中插入拜献亡者的祭奠礼仪,先是行献香礼:主祭者进位,跪,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匍匐,乐止。继又行献爵礼:献爵,进位,跪,顿首,初献爵,亚献爵,三献爵,匍匐,乐止。

永顺县土家族在丧事期间“闹丧堂”,既有邀请戏班“坐坛戏”之俗,也有在丧仪结束后邀请汉戏演戏酬谢道士之礼。据罗土松介绍,永顺县土家族“闹丧堂”有三种形式,其中“坐坛戏”便是邀请戏班“唱围鼓”。“坐坛戏”的班子比较固定,必须生旦净丑样样齐全,但其表演,不描眉,不换衣,不动行头,不走台步,就在灵前围桌而坐,有唢呐、围鼓相配合。“坐坛戏”以境内盛行的汉戏[67]、阳戏为主,多半是有本头的出处戏,如《平贵回窑》《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等。罗先生还说,在永顺县的石堤、羊峰、砂坝、万坪、灵溪等乡镇,现在还有不少这样的戏班子。又,当地土家族习俗,在丧仪结束后,有的家庭会重谢道士。其表示感谢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第七种便是请戏班为先生演戏:“点戏酬师。有的孝家很细心,知道先生爱看戏,是个大戏迷。就特意为先生点三本大戏,也就是汉戏。戏班由孝家请,工钱归孝家出,戏剧内容由孝家出。”先生“一般会点一些有利于孝家的剧目《四郎探母》《长坂坡救主》《佘太君挂帅》《岳飞》等忠孝俱全的戏”。[68]

总之,丧仪时演戏,在我国民间是一项较为普遍的习俗。丧仪中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的演出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除煞驱邪,以使丧家“清吉”;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