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桑植白族成年礼:脱白穿青《礼仪民俗》

桑植白族成年礼:脱白穿青《礼仪民俗》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桑植县白族的“脱白穿青”仪式则不一样,它体现了该民族的男女平等思想。在桑植白族地区,无论男孩女孩,满十二岁时,都要举行“脱白穿青”仪式以示其成年。鉴于湖南其他民族女子成年礼俗均较简略,故将桑植白族的“脱白穿青”仪式放在女子成年礼俗中来做介绍。桑植白族地区的“脱白穿青”,举行仪式通常在十一周岁至十二周岁之间,由三元老师[54]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选择吉日。

桑植白族成年礼:脱白穿青《礼仪民俗》

在湖南,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多数地区的女子成年礼或是与婚礼相结合,即在婚前举行一定的仪式以示女子成年;或是以改变发式、服饰等形式来表示女子成人。其中又以前者居多。较之男性的冠礼、“度戒”等仪式,女子成年礼确实简略许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众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桑植白族的“脱白穿青”仪式则不一样,它体现了该民族的男女平等思想。

在桑植白族地区,无论男孩女孩,满十二岁时,都要举行“脱白穿青”仪式以示其成年。鉴于湖南其他民族女子成年礼俗均较简略,故将桑植白族的“脱白穿青”仪式放在女子成年礼俗中来做介绍。

桑植白族地区的“脱白穿青”,举行仪式通常在十一周岁至十二周岁之间,由三元老师[54]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选择吉日。选日期主要根据两点:以十二地支为准,即举行仪式日期所属的地支不能与出生日所属的地支相克[55];每月属“闭”“破”的日子[56]不能举行。举行仪式前,要为孩子缝制白布长衫一件、白布鞋一双、白布帕子一条和青布长衫一件备用。用长14—15米的白布的一端钉在堂屋神龛上,另一端系于堂屋大门外屋檐,搭成“天桥”,上面放一些粑粑。同时将本主[57]雕像从宗祠迎回家中,供在堂屋内。在离住宅约30米处,竖一株高4米以上留有几根树枝的松树,枝上挂用皮纸做成的旗幡,上面画7颗星做成“七星旗”[58],树旁置供桌1张,上摆酒、饭、果等供品,点香烛。竖“七星旗”时,三元老师念祷词:“扬起本主七星旗,吹角号领着兵。各方上下神明,孤魂野鬼,来此领受香烟……”脱白仪式开始,先在神龛前点燃香烛,摆上饭、菜、果等供品。孩子穿上白布长衫、布鞋,包着白布头帕,坐在本主像前。父母端坐在堂屋上方,外公、舅舅等坐于两侧。仪式通常为一天一夜,富裕之家也有延续三天的。[59]

“脱白”的功课程序繁复,有的介绍说有24个朝科[60],也有的说是21个,如桑植县芙蓉桥村钟以放就称是21个朝科。此据钟先生的说法,对这一仪式过程做一较为具体的介绍。

桑植白族孩子,无论男女,在满十二岁时,都要举行“脱白穿青”仪式。“脱白穿青”仪式是一次很大的功课,由三元老师主持,功课有做一天的,也有做三天的。做功课时,先在信士门前竖两根高竹,扬两面用黄素纸做成的称“朝钱”和“戳钱”的神幡,三元老师先后共做21个朝课,即:启白师真、告报诸神、申发功曹、置堂搭桥、引神下马、下马问卦、招兵祭猖、铺席祭桥、祭关府神、迎神临坛、脱白穿青、领取星辰、攘星拜斗、解结解冤、辞神认亲、二堂谢恩、行罡乘朝、丢标扩散、撤轿、送神、安家神。每做完一朝,都要上表文牍。

接着是“判官勾愿”,将“脱白”的孩童,从头至脚,全身着白,坐在本主塑像前,由三元老师将孩童从本主神前领过来。三元老师念:“堂前本主您且听,您的恩情比海深,一切灾难靠您保,将儿保过十二春。”届时,小孩给本主神叩头致谢,再由三元老师扶着孩童踩着用椅子搭成、上铺白布的踩桥,边走边念:“穿白衣,戴白帽,白鹤仙童踩仙桥。”

“过桥”后,便转向坐在左边的父母,进行“过桥交子”,又叫“还亲”仪式。三元老师唱:“山有昆仑水有源,花有清香月有影,萝卜有根果有蒂,莲蓬打从藕上生。皇帝虽大有父母,为人切莫忘根本,孩儿跪在地埃尘,拜谢父母养育恩,一拜双亲怀胎苦,二拜双亲抚育难,三拜双亲恩似海,四拜双亲德如山。将儿送到双亲前,从今以后保平安。”并接唱“十月怀胎”词,曲调忧伤,情义恳切,直唱得母子悲痛至深,抱头大哭。而后由孩童向近亲长辈逐个磕头叫名,如伯伯、叔叔、姑母等,称“认亲”。

最后,由三元老师念“解劫辞”。再请舅父或姨父给孩童开“百家锁”,并递给三元老师一个红包,表示谢意。开锁后,父母帮孩童脱去白色的衣、裤、帽、鞋等,换上新做的青衣,表示孩童已渡过劫难,已脱白穿青了,从此便长命富贵,易养成人。[61]

白族姑娘的成年礼,除了“脱白穿青”仪式,也有人以为女子出嫁前一天“上头”“开脸”的仪式,是“白族姑娘由少女转为少妇的一种标志”[62]

其实男子结婚前一天的“戴花礼”“告祖”,女子婚前一天的“上头”“开脸”、换发式等婚俗所体现的文化功能,与“冠礼”“笄礼”“脱白穿青”等成年礼的文化功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已婚”(当然,确切点说即将结婚)的标识,后者是“成年”的记号。在“成年礼”中,“成年”的年龄对所有个体的规定是一致的,如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未许嫁者二十岁)行笄礼,桑植白族无论男女儿童在十二岁时行“脱白穿青”仪式,江华瑶族男子在16—19岁期间行“度戒”仪式。而与婚礼相结合的被视为成年礼俗的上述婚仪,对青年男女个体来说,其时间则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纯粹的成年礼只承认仪式对象“成年”了,他(她)可以参与成年人的活动了,有恋爱结婚的权利了,但其并不一定已婚;而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则是基于“结婚”即“长大成人”的观念。这大概也是明清时期许多儒者(至少地方志的修撰者)认为婚礼中的取“字”、插簪仅是古代“冠礼”“笄礼”之遗意的原因吧。

【注释】

[1]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第2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179.

[2]戴一圣.礼记通释(上).贾太宏,译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5-16.

[3]戴一圣.礼记通释(上).贾太宏,译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738-740.

[4]张廷玉,等.明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896.

[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28.

[6]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26-665.

[7]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16.

[8]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42-644.

[9]彭剑秋.永顺县民族文化系列丛书:中国土家族婚俗考.长沙岳麓书社,2015:114-115.

[10]礼菜:厨师通过各种方式,将原菜加工,使之外形看起来像其他的菜,如猪舌子变猪肝,脚爪变猪尾等。

[11]尚立晰,向延振.张家界市情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05.

[12]贾绍兴.喊礼——湘西神秘婚丧礼俗考察记.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26-127.

[13]王应麟.三字经.长沙:岳麓书社,1986:43.

[14]詹承绪.桑植白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83-187.

[15]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45-248.

[16]醮坛布置:即盖一栋数百平方米的大厂棚。厂棚隔成五间,其中三间正室,左右两边各一偏房。居中正门一间较为宽敞,设为醮坛,是科仪的主要活动场所;左间又隔成两小间,分别为书表师写文词和盖印的书表房、纸缘房,设孔子神位;右间为厨房和库房。右偏房是“女禁房”,为度戒者之妻的居室;左偏房是“男禁房”,为度戒者的集体居室。

[17]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06-210.

[18]比尔·波特.彩云之南.马宏伟,吕长清,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35.

[19]秋鸿.新晃侗族生活习俗琐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2集.内部资料,1985:117-118.

[20]刘芝风.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8-131.

[21]李黔滨,杨庭硕,唐文元.贵州民族民俗概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95.

[22]巫瑞书.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2.

[23]邱渭波.常德土家族.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348-350.

[24]作者在原文中说,20世纪80年代后仪式已趋简化,“也有只讨12户人家的”。

[25]《常德土家族》一书介绍这三尊傩神为:清源妙道傩部真君,男,黑脸,三只眼,鼓眼睛;五通五显华光大帝,女,白脸;飞天五岳都总大帝,男,红脸。(邱渭波.常德土家族.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26]脱白关:即脱离白光头的年纪。(www.xing528.com)

[27]杜平,贾国辉.湖南省石门县儿童“渡关”风俗调查//张紫晨.民俗调查与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62-67.

[28]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72.

[29]1990年时,该县土家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0%。(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慈利县志.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23.)

[30]郑春.朱子《家礼》与人文关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54-156.

[3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665-666.

[3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33.

[33]郑玄.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14.

[34]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北京:中华书局,1985:24-25.

[35]郑春.朱子《家礼》与人文关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57.

[36]吴自牧.梦粱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1:21.

[37]徐陵.玉台新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151.

[38]黄勇.唐诗宋词全集:第六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2504.

[39]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60-654.

[40]粑粑髻:亦称“盘龙髻”。其法为先将头发梳成一条长辫,再将其一圈圈盘于脑后正中,用别簪绾住,如同一个圆粑粑。

[41]麻花髻:其法是先将头发编为四条小辫,再将其合编为两条,再将两条辫子上下折叠缠绕,用别簪绾紧,形似四朵小麻花。

[42]太极头:其梳法是将头发在耳轮边分成两股,用红头绳扎住,再将两股头发在脑后正中相交盘成一个圆圈,形如太极阴阳交合。

[43]尚立晰,向延振.张家界市情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06.

[44]永顺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永顺县资料本.内部资料,1988:115.

[45]欧长伏.芙蓉国里·湖南历史文化巡礼:上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67.

[46]谭宗林.麻阳下三区民间婚俗礼仪//麻阳苗族自治县文史委员会.麻阳文史:第5辑·麻阳民俗风情.内部资料,1999:69.

[47]山远.改髻//杨通山,蒙光朝,过伟.侗乡风情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118.

[48]《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32-33.

[49]林良斌,吴炳升.习俗大观·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四辑·下.北京: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2008:92.

[50]林良斌,吴炳升.习俗大观·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四辑·下.北京: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2008:89.

[51]杨筑慧.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52.

[5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94.

[53]田特平,田茂军,陈启贵,等.湘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

[54]三元老师:白族三元教中的神职人员。

[55]三元老师认为子午日、丑未日、寅申日、卯酉日、辰戌日、己亥日是相克的,即子日出生的孩子,除午日外均为吉日。余类推。

[56]三元老师说,每月30天由“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建、除、满、平”12字轮流代替,凡属“闭”“破”日,均不吉利

[57]本主:白族普遍信仰本主,对其十分崇敬,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信仰。民众认为本主是本地方和本村的保护神。

[58]竖“七星旗”的目的有三:一是以之表明该家有孩子“脱白”,有孩子成人;二是祭祀三元老师在正式祭祀中可能遗漏的神灵;三是镇鬼压邪,使妖魔鬼怪无法影响孩子成长。

[59]詹承绪.桑植白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83-187。

[60]谷俊德.桑植白族风情.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61.

[61]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52-154.

[62]谷聘骅,谷利民.白族姑娘出嫁前如何美容//谷利民.桑植白族博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