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汉族女孩子的成人礼是“笄礼”。笄,即簪子,其仪式就是用簪子插住挽起的头发,以示女子成年。《礼记·内则》:“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33]其意即是说女子在十五岁许嫁后、出嫁前行笄礼,并给其取字。对那些应年而未许嫁的,则在二十岁时行及笄礼。但先秦及汉唐等文献,均无对这一仪式的详细记载,这当是受古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到了宋代,儒者为推行儒家思想,开始构拟了一套较为烦琐的笄礼仪式。公主的及笄礼,在《宋史》中有详细记载,而士庶家庭女子的笄礼在司马光《书仪》[34]、朱熹《朱子家礼》都有记载。引《朱子家礼》所载笄礼如下:
女子许嫁,笄(年十五,虽未许嫁亦笄)。母为主(宗子主妇,则其中堂;非宗子而与宗子同居,则于私室;与宗子不同居,则如上仪)。前期三日戒宾,一日宿宾(宾亦择亲姻妇女之贤而有礼者为之。以笺纸书其辞,使人致之。辞如冠礼,但“子”作“女”,“冠”作“笄”,“吾子”作“某亲”或“某封”。凡妇人自称于己之尊长则曰“儿”,卑幼则以属于夫党;尊长则曰“新妇”,卑幼则曰“老妇”;非亲戚而往来者,各以其党为称,后放此)。陈设(如冠礼,但于中堂布席如众子之位);厥明陈服(如冠礼但用背子冠笄);序立(主妇如主人之位,将笄者双紒衫子,房中南面);宾至,主妇迎入升堂(如冠礼但不用赞者,主妇升自阼阶)。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略如冠礼,但祝用始加之辞,不能则省);乃醮(如冠礼辞亦同);乃字(如冠礼,但改祝辞“髦士”为“女士”);乃礼宾,皆如冠仪。[35](www.xing528.com)
从文字来看,朱熹制定笄礼,主要是参照男子的冠礼而行之。但较之冠礼,其仪式简略多了,文中如“冠礼但不用赞者”“略如冠礼,但祝用始加之辞,不能则省”等自注之语即是明证。
古代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均称“上头”。如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载,宋代“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36]。此处“上头”就兼指男、女的成年礼冠礼和笄礼。但“上头”一词,更多的是用于指女子的笄礼。如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年)《和人渡水》诗“婉娩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带前结香草,鬟边插石榴”[37],前蜀花蕊夫人《宫词》诗“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38]。这些诗句中的“上头”,都是指女子的笄礼。清代民国地方志中,甚至现在民间,仍有不少地方称女子出嫁前一天的理装仪式为“上头”,当与此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