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分娩习俗与礼仪民俗,湘西苗族地区的研究

民间分娩习俗与礼仪民俗,湘西苗族地区的研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在分娩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促成孕妇顺利生产,民间亦形成了不少礼俗。妇女分娩,自然是少不了接生的。[4]20世纪30年代,石启贵对湘西苗族地区的分娩习俗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一般顺产时,产妇自持,不须助产。

民间分娩习俗与礼仪民俗,湘西苗族地区的研究

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部分地方都认为孕妇不能在娘家生产,民间俗信以为那样会把娘家的福气冲散。如前文介绍的花垣县苗族民间“怀孕期五禁”之四,即属这一俗信。又,“瑶族妇女多在家中的卧室分娩,忌在娘家生产。”[3]在分娩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促成孕妇顺利生产,民间亦形成了不少礼俗。

妇女分娩,自然是少不了接生的。在湘西,人们把小孩接生叫“捡生”,因婴儿出生后,有的小孩会问:“妈,弟弟(妹妹)是从哪里来的?”妈妈通常会逗小孩说:“是捡来的。”“到哪里捡来的?”“用撮箕到河里撮来的。”所以湘西人把接生叫作“捡生”了。在古代,每个村寨都有“捡生娘”(也叫“捡生婆”)。小孩快出生时,家人会提前把她请来。沅水泸溪一带的“捡生婆”,常年家里备有桃枝桃叶,来到孕妇家时,会在大门、窗户、侧门等处都插上桃枝桃叶,以驱除鬼邪,确保婴儿安全出生。龙山一带的土家族“捡生”时,家里凡有盖子的家具等物件,都要揭开,以利胎儿降生。[4]

20世纪30年代,石启贵对湘西苗族地区的分娩习俗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

一般顺产时,产妇自持,不须助产。先铺软垫于地下,上盖清洁之衣裙或布单,周正整齐,产妇伸开两足跨之,两胳膊下撑着两椅支持身体,胎儿顺利从容娩出。离母身时,卧于软棉衣裙上,如无障碍。”“婴儿安全产后,速令家人用清洁之水烧沸后,瓢舀盛入盆中,待温度合宜时方用。水量十分讲究,盆水不宜过深,传说浴水过深,小儿多尿也。洗浴时,须以柔软细布作浴巾。先洗头部,次洗胸腹部,再洗臀腿足。要将污秽血液或粉白软物,概行洗尽。最先当洗眼鼻口为宜也。剪脐方法,亦有规定,留长难于保护,短则有伤婴身,以五六寸长为相宜。至于胎盘衣胞,须捡拾包好,埋藏土中。藏下时,包口向上,哺乳而无呕吐之虞。包要深埋,深则小儿安眠,浅则小儿好游也。[5]

石先生是凤凰县人,其记录的多为其家乡的习俗。其实,这些习俗在湘西苗族的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在花垣县苗家就如此。花垣县苗族妇女生育、接生和护理事宜多半由丈夫家的婆母担任或请亲属中的伯娘、叔娘、姨娘等帮忙。产前必须准备好产妇在生育时需用的布单、换洗衣物、棉被等用品,以及婴儿洗脸、洗澡的盆子、细布片等。产后护理分为两方面:一是对产妇的护理;二是对婴儿的护理。苗家产妇,产后马上服用抗冷药物[6],增强抵御寒气冷气和生冷食物的能力。服用抗冷药物后,马上止血、保健身体和发奶,以保证产妇身体健康,奶水充足,为育好婴儿创造良好条件。婴儿安全生下后,婆母和助产姐妹,用清洁的温开水,用软细棉布作浴巾为婴儿洗澡,其洗澡顺序有讲究,先洗眼、鼻、口,再洗头、腹、手。先洗两眼“开天门”,次洗鼻子“点龙鼻”,再洗口称“开龙口”。眼、鼻、口洗好后,再从婴儿的头部洗到腹部,从腹部洗到手、脚和屁股。婴儿洗完澡,马上剪脐。剪脐很讲究,一般以五六寸为宜。剪下脐带后,创口要涂上少许洋尘灰,以防感染。脐带剪下后,还要剪婴儿的几根头发,与剪下来的脐带一起,随同胎盘、衣胞,用棉布包好,埋于园圃土中,或者埋在床铺底下,以后婴儿才聪明。埋时,有较多的讲究。一是包口要朝上,婴儿吃奶才不会呕吐;二是要埋深些,传说埋深了以后婴儿才能安眠,动静得体。有的苗家人为了防止婴儿中毒、中邪,还要马上在产妇房门上或者大门上,挂一把竹格筛,以驱鬼避邪,保护婴儿永远健康,不会有毒胎之灾。[7]

在桑植县等地区的土家族,若孕妇有“发作”(快要生产)迹象,就赶快洗头洗澡,准备生产。孕妇分娩要悄悄地进行,尽量不让他人知道,因相传知道的人越多,就越不容易生下来。所以生产过程中,孕妇要忍住疼痛,不能发出叫喊声,以免让外人知道家里在生小孩。若胎盘久不下来,就会在孕妇脚上拴只草鞋或布鞋,认为穿了鞋走路走得很快,胎盘就会顺利地下来。胎盘一般扔在厕所里,认为可使产妇奶水好。若婴儿生下来不哭,孕妇的家人就要在家使劲摔坛子,摔得越响越好,这样就会使孩子哭。若坛子没有了,就摔瓶子,直到孩子哇哇大哭才止。孩子生下来后,一般落到脚盆里或地面上,据说这样会使孩子胆大。[8]

江华县、江永县瑶族妇女分娩时,由半职业的师公或巫婆亲临产妇门外指点生育,他们以空中离月亮最近的三颗较亮的星星位置为标志,以确定产妇生育面对的方向。孕妇临产时,在房子一角搭一小平台,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把洗干净的衣服放在上面,并在房梁绑上一节绳子垂到平台上。妇女坐着分娩,在痛苦时刻则拉住绳子敛起气以顺利分娩。分娩时,请有经验的接生婆助产,用竹制的刀割肚脐带。将胎衣等东西放在篮子里,同时放一些蔬菜,挂在树枝上让其风干,或者放在竹筒里,埋在树林干燥的地方,这样孩子就能健壮。婴儿一下地,要用柚子、黄果或橘子树的枝条挂在门上,禁止外人入内。

在苗族、瑶族、侗族、汉族杂处的怀化地区,民间也形成了不少孕妇分娩时的习俗。如溆浦县孕妇近产期,要经常走动,以利分娩。临产时,将裤子脱下,坐在妇女生产用的板凳上,双脚张开,双手抱着丈夫或助产妇的脖子,用力生下小孩。产后,将产妇扶上床,背后靠床棉絮,斜躺着,不能平睡,认为平睡会造成心脏不适。而靖州侗族孕妇分娩时,不能大吼大叫,以防众人知道。为了稳定情绪,不慌张,孕妇常服蓖麻子以助产。产前产妇须备衣裙、布单及软棉等物。顺产时,产妇自持,不须助产。有的在大门内架“阴桥”,在门楼土地前烧香点灯,接婴儿的降生。婴儿的“包衣”须埋入屋柱脚土中,以使哺乳无呕吐之虑。而在沅陵一带,称刚产下不哭的婴儿为“闷生子”。如遇生“闷生子”,则要将家中的坛坛罐罐打碎,把仓门、米柜门打开,以解其“闷”。[9](www.xing528.com)

分娩时,也有一些忌讳。如土家族,就产妇及其家人来说有这么一些忌讳:①忌讳刚脱离母体的男孩撒尿,认为孩子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甚至克死双亲。因此接生婆遇到这种情况,会给孩子屁股一巴掌,认为这样可把对父母的不利转移到孩子本人。虽然接生婆对其进行了处理,但人们还是担心孩子会给家庭带来灾难,所以遇到这种情形,有的人家干脆把孩子送给他人抚养。②忌讳午时生男孩,子时生女孩,认为前一种情形犯了“将军剑”,后一种则犯了“阎王关”,孩子养不活,会夭折。③忌讳生龙凤胎,认为生龙凤胎的家庭或不吉利,但看重龙凤胎的出生次序。当地民间相传,“一阳一阴,家里兴旺;一阴一阳,家败人亡。”意为儿子先于女儿出生,龙凤胎对家庭运程带来的不吉利因素就少,反之则会使家庭遭受厄运。[10]

以上讲的各项习俗都主要是就顺产来说的,但在古代医术不发达,难产的情况经常出现,孕妇临盆分娩被看作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是徘徊在生死关口的一次痛苦经历。因此,民间衍生出不少处理难产的习俗。面对难产,宋人主张其时“内宜用药,外宜用法。盖多门救疗,以取其安也”(《产宝方》)[11]。“药”是指催生药物,“法”则是催生巫法。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催生术,如在宋代就有“使用滑利迅即之药”“产妇临产时手执或佩戴石燕、鸬鹚、飞生、水马子、槐枝、海马皮、文鳐鱼、水龟等催生”“斧剑驽矢、秤锤铁杵、马衔铁、大剪刀环、钱币、铜镜鼻等寻常之物在生育过程中被赋予法术意义,认为有宜男或助产之效”“采用书字、吞符、念咒等手段以求厌胜禳解,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多种并用”[12]等五花八门的或科学的或巫术的催生、助产“方法”。

这些方式方法在湖南世居少数民族民间均有一些存留。如过去江华县瑶族产妇若遇到难产,民众会认为是鬼怪作怪,往往请巫师或法师来驱鬼,杀只公鸡敬神后,用烧红的犁头将鬼驱走。[13]苗族人也多认为孕妇难产是鬼怪作祟,须请巫师驱鬼,并杀鸡鸭各一只到山坡上有水的地方献祭。[14]在湘西苗族民间也有请巫医念咒语、画符水治难产的。巫医念的咒语为:“请得辰州师父来,师父名叫张尚才。吹得五马龙凤开,是男是女早下来。一不准伤肝,二不准伤肺,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毕,巫医给孕妇再饮点念过咒的清水,据说就能顺利助产。[15]湘西苗族客教中则有举行《盖火籽》,即驱赶产亡鬼,使孕妇能平安分娩的仪式。[16]也有些苗家产妇,遇到难产时在产房里放一盆兰花,据说这样产妇就能顺利生下宝宝[17]

在湘中一带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的梅山地区,则有对初产和胎位不正的产妇向神讨“催胎水”、“用蛇皮催产”、赶“难产鬼”等习俗。其中“用蛇皮催产”主要盛行于新化县。讨“催胎水”是产妇家人见产妇阵痛时间长,孩子仍没有出生迹象,接生婆无能为力时,人们便弄些大米,摆碗水到神龛前,烧香念咒请神,向送子娘娘、王母娘娘、报世仙娘讨“催胎水”。仪式完后,接生婆用口将“催胎水”喷到产妇肚子上,再双手按在产妇的肚子上帮产妇用力催产。而赶“难产鬼”,是孕妇上产床后“毛毛”很久不能出来,孕妇和家人便怀疑是“难产鬼”在害人而采取的做法。于是人们除烧香拜佛外,还找来用桐油涂盖的烂纸伞、烂斗笠在产房内焚烧,或是在产房里摔打瓷碗,或同时在产房周围用铁器敲敲打打。这样做,据说就能赶跑“难产鬼”或防止“难产鬼”进房来。[18]

在怀化地区民间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处理难产的方式与方法。如在辰溪县,民众遇到难产就放炮、打枪、盖渔网等以驱邪。溆浦孕妇如遇难产,则认为是鬼神作怪,请巫婆焚香烧纸、撒茶叶米谷驱鬼。房子窗户都要用渔网拦住,鸣放鸟铳、大炮驱鬼。再生不下时,接生婆就用手伸入子宫将小孩扯下。靖州侗族孕妇分娩时,遇到难产,用秤钩钩出小孩,用破碗、碎铁片剪脐带。[19]而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平坦乡横岭侗寨一带,“侗族妇女如果遇到难产,便会请来道士作法,将符水喷于正大门的背后,且喷一口水便狠狠地踩一脚,意为赶鬼驱邪。将道士的所画的符烧成灰烬,置于清水之中,让孕妇饮下,并抹一点在孕妇的额头,撒一些在孕妇的衣服上。”[20]

在湘西凤凰县苗族民间,据1933年石启贵的调查:“产下小儿不哭,则在小儿口中挖出血块,或用一猫放在旁边,打猫一下,猫叫使儿惊醒。”为使产妇易产,则“请祭司念咒,画符催胎”。如遇难产,则“有时用钩钩出,或用手拿出”。[21]花垣县苗族孕妇最害怕难产。遇到难产,往往使用助产药物,或请苗祭师化水、驱鬼等。有时,救了母亲,坏了婴儿,甚或母婴同归黄泉路。因此,他们最怕“月婆鬼”。[22]

很显然,以上旧时民间处理难产的方式方法多数是荒诞、不科学的,比方用手去扯小孩,用秤钩去钩婴儿,这常会出现母死子亡或婴儿死于破伤风等悲惨情形。有一些虽有一定的可行性,如难产时放炮、打枪,喷“催胎水”,但其作用也是很微小的,仅限于给孕妇突然的听觉或触觉刺激,使其受到惊吓,身体猛然一动,可能会使子宫收缩而产下婴儿。但这种可能性其实很小。因此,在古代如遇难产,多是母婴双亡或只得保其一的悲惨结局。当然,随着现代科学医学技术的发展,孕妇分娩的成功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