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及其研究成果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及其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外。以《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为代表的“海派”规定的是限制约定违约金,劳动合同只能对立法中明确规定的情形设立违约金。另外,多数法院或者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做出裁决时,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后还承担赔偿金。而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情形分别为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和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违约金。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及其研究成果

(一)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性质

违约金是当事人通过约定而预先确定的、在违约后生效的独立于履行行为之外的给付,是由双方约定的在违约后一方向另一方支付的一笔金钱,是一种违约责任形式。[111] 违约金可分为赔偿性违约金与惩罚性违约金,赔偿性违约金主要是为了弥补一方违约后另一方所受到的损失,当事人在约定违约金时一般需要考虑可以预见到的实际损失,预定金额应当与实际损失大体相当,交付违约金后不再承担赔偿责任。惩罚性违约金是指对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实行惩罚,以确保合同债务得以履行的违约金,在设立时一般不考虑违约后可能造成的实际损失,甚至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它也不能替代损害赔偿。[112]大陆法系国家一般承认违约金具有双重属性,英美法系国家则不承认惩罚性违约金。[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14条也对违约金作了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条款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通说认为该条规定的违约金为赔偿(补偿)性违约金,其数额应当与实际损失相当。[114]

我国《劳动法》没有规定违约金,既没有将它作为劳动合同履行的担保或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形式,也没有禁止性规定。《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5号)第3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与职工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这导致目前在我国实践中许多劳动合同都有违约金条款。违约金的约定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更多;二是按未履行合同的期限来计算,如未履行一年的,赔偿一万元。在实践中,一些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就按劳动者的退休年限来计算合同期,其结果使违约金的赔偿额可能高达数十万元,甚至可能超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年限内获得的劳动报酬,具有很大的惩罚性,对劳动者极不公平。

由于劳动法未作规定,而实践中关于违约金的争议日渐增加,各地方纷纷在《劳动合同规定》中对违约金问题进行规范,形成了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和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两种做法。[115]以《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为代表的“京派”规定的是任意约定违约金,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违约金,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不显失公平,违约方就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如《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第19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可以约定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最多不得超过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工资总额。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外。2001年《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 [116]第31条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擅自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违约金;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为代表的“海派”规定的是限制约定违约金,劳动合同只能对立法中明确规定的情形设立违约金。《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7条中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设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下列情形:①违反服务期约定的;②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并且规定,仅在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情况下才可以约定服务期。在《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若干问题的通知》第8条中将竞业禁止”增加为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情形。属于“海派”的主要是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省份

从当时我国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在性质上属于惩罚性违约金,即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不管是否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只要有违约金的约定,都要依照约定予以赔偿。尽管我国民事合同否认惩罚性违约金,但法院在处理劳动合同的违约金条款时,还不如处理民事合同的违约金条款来得慎重和合理,往往都认可违约金条款,甚至不考虑违约金条款的赔偿性和惩罚性之分。另外,多数法院或者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做出裁决时,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后还承担赔偿金。由此可见,司法实践承认违约金和损害赔偿责任可以并存,即承认违约金的惩罚性,同时,我国地方性劳动合同法规也以惩罚性的违约金条款为主流,这种情况对于本来是弱者的劳动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此外,《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若干问题的通知》第7条中规定,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高于因劳动者违约给用人单位造成实际损失的,劳动者应当按双方约定承担违约金;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低于实际损失,用人单位请求赔偿的,劳动者应按实际损失赔偿。根据该条款,违约金高于实际损失的,要按照违约金的数额来承担责任,明确将违约金的性质定性为惩罚性违约金。而当违约金数额低于实际损失的时候,又要按照实际损失来承担责任,这一双重标准对劳动者极为不利,显失公平。

因此,我国2007年制定的《劳动合同法》采取了限制约定违约金的做法,该法第25条规定: “除本法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而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情形分别为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和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违约金。[117]

(二)劳动合同限制约定违约金的理由

我国《劳动法》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条款,许多劳动法学者认为这样规定是不妥当的,并建议我国劳动法律应该明令禁止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设定违约金条款。[118]其理由如下:(www.xing528.com)

第一,劳动合同不同于民事合同,劳动合同是一般是经济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合同,劳动者之所以接受该条款,往往是迫于无奈而被动接受,其隐藏着巨大的不合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是为了通过提供劳动以获取基本生活来源。而违约金条款从性质上看具有惩罚性,即不管违约是否给对方造成损失,都必须依照约定给予赔偿,这对以工资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有些劳动者在单位工作数年,其所得工资报酬还抵不上违约金赔偿数额。由此可见,违约金条款的惩罚性严重违背了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和目的,不适宜规定在劳动合同中。

第二,违约金条款的适用存在明显的不对等。在民事合同中,违约金条款对双方都是同时适用的,也是由当事人事先协商约定的。而在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一般仅针对劳动者而适用,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合同条款前并无自由协商的能力,而且在事实上劳动者违约金的数额比用人单位违约金更加难以预先确定。[119]此外,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按法定标准给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即工作满一年的,给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该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可能是远远低于违约金数额的,显失公平。

第三,违约金条款与《劳动法》第 31 条相抵触。《劳动法》31 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充分的解除劳动合同权,从该条文的内容看,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一种法定权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违约。也就是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只要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了用人单位,就不能视为违约。因此,如果认定违约金条款,则与现行法律规定不符。

第四,即使将违约金规定为赔偿性违约金,也存在一些问题,可完善损害赔偿金制度来替代违约金。赔偿性违约金需要在设定时考虑可以预见的违约损害程度,以此来确定金额。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在合同期内何时违约及将会带来何种损失,和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升迁机会及用人单位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密切相关,这些都是极不确定的,在订立合同时是难以预料的。所以,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常常与实际损失差距较大,最后需要通过提起仲裁或者提出诉讼来解决。完善损害赔偿金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因劳动者违法或者违约解除合同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害的问题,弥补用人单位的损失,没有必要同时设立赔偿性违约金制度和赔偿金制度。[120]

第五,违约金条款大大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我们面对的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它要求劳动力能够充分合理自由地流动,同时要求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予以保证。而违约金条款的适用往往是为了限制人才的流动,这是对人力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不利于用人单位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三)我国劳动合同法中违约金规定的进一步完善

我们认为,在我国立即废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立法禁止劳动合同上的违约金条款,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和保密义务的情况下,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也并非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也应予以有效的保护,否则很容易造成劳动市场的无序竞争,而约定违约金正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比较有力的保护途径。因此,我国《劳动合同法》承认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为限制性的赔偿性违约金,即除了服务期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可以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一些方面可以再予以完善。

首先,限制违约金的性质。应当明确禁止约定惩罚性违约金,如果当事人有明确的惩罚性违约金的约定,该约定无效。只有先确定违约金条款的性质为赔偿性违约金,才能有效地限制违约金的数额,彻底抹去违约金不公平的惩罚性色彩,使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担的违约金的数额决定于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这将让劳动者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更为合理,从而更有力地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也更有利于劳动纠纷的解决。

其次,赋予法官或者仲裁机构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来降低违约金的数额。我们认为,可以参照《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根据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在约定违约金畸高的情况下,法官或仲裁员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降低违约金的数额。也就是说,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条款高于造成的实际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减少,按实际损失数额支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