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满足能力研究

中学体育教学满足能力研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学的任务也并不只是运动技能的训练,还有情感内化的培养。体育教学主体需要通过身体为载体和中介而展开的身体性认知和交往性的实践。身为心体,心为身用,体育教育关注的是身体,体育教学过程必须要教学主体肉身的真实参与。群体性则是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传播特点。小组活动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体育教学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学的这两个传播特质保证了教学主体之间在场交流。

中学体育教学满足能力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各种传播交流形式之间会展开竞争,供人们所选择、注意和使用。根据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一些未来学家坚称: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应用以后,学生能够直接与他们所学的内容进行互动,可能都不再需要教师的介入了。信息技术下理想的环境按需分配的资源确实为体育学习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持续性的服务。在生活中,学习者各种体育学习形式和内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而在学校里,学习者所向往的体育学习方式却在传统体育教学上得不到体现。体育教学中是否具备一些不会被信息技术所掩盖但却被体育教育者一直所忽略的传播特质?而这些特质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反而是难能可贵的。

Thomas Wood曾提出:体育当中最伟大的思想不是对身体本身的培养而是通过身体对整个人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人才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本质,而运动只不过是体育教学的工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单靠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是完成不了教书育人工作的。体育教学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它兼具教育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双重特点,更是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在美国,一位数学天才儿童的父母聘请AT&T退休工程师教孩子学习教育软件,这个孩子通过Geometer和Sketchpad软件在家学习文化,并代表美国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却坚持让他回学校上体育课。这个案例说明,体育教学确实具备着其他的学科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传播特质,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是任何机器与技术都无法取代的。现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的信息传播过程

体育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性认知为主,而动作技能学习建立在身—心一元结构的身体性认知基础之上,是观察动作形象与过程的外部信息与体验身体感受的内部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多是演示运动技术动作、反馈学生的动作正确度(非准确度)和监控学生的生理状况,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来帮助学生习得技术动作,完成动作学习和身体锻炼,展现的只是技术动作形象与过程的外部信息,让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应然状态有清晰的认知。学生在动作练习过程中身体感受的内部信息,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信息技术目前无法感知和模拟。而这种体验动作的过程才正是体育教师所要教、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这需要有过动作体验经历的教师将自己投入到学习记忆之中,与学生化为一体去揣摩身体的感受,悟出的内在感觉与实际练习中获得的内部信息之间的程度、差别的缩小或减少逐步提高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吻合程度,引导学生用身体把动作技术的应然状态表现出来。

另外,传播效果不仅是指受众对信息的获得,更是指受众在受传过程中情感的转向和行为的变更。而没有真实互动的网络视频,其作用可能仅仅比一本高质量的教辅书稍强一些。体育教学的任务也并不只是运动技能的训练,还有情感内化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虽然能够自定步调地进行自我学习,但缺少体育教师引导的这种学习只能是身体机械地模仿。在运动技术教学的师生共同体验动作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双方不仅有体育知识、动作技能之间的信息交互,更有师生教与学的态度、精神以及意志品格的共享和关照。这种教学主体之间的交流是信息技术永远也模拟不了的。

(二)体育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虽然信息技术为体育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但是其内在的逻辑却不是依照体育教学传播原理而展开的。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理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查尔斯·布彻尔认为:体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学生在其中学习技能、战术、欣赏、理解、知识、规则、法令和计划,它不是自由玩耍的地方,而是一个积极而具有活力的教学场所。与拟态环境中的享乐不同,体育教学传播要素比较特殊:传播者(体育教师)经过了专业的体育知识、动作技能和体育教学传播素养的教育。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体育教师需要进行认真的准备,需要预测教学效果,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把握和调控;传播对象(学习者)是均等的,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生理特征、知识结构、运动基础、社会文化等都相似;传播内容(教学内容)是经过严格筛选和组织编排的;传播渠道(教学方式)通常采用面对面的形式;传播环境(教学场所)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利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表明:人在移动中是和注意力的高度分散相关联的。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许多非正式教学环境不同,教育主体的注意力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教学传播场域中是高度集中的,体育教师可以将有价值的体育信息有序地传递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将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中。这是一种迅捷经济高速高效的传播形式,达到更佳的强体、育人的教学效果。(www.xing528.com)

(三)体育教学创设了教学主体之间在场交流的传播场域

上一章节分析信息技术改变了人际交往物理密度与精神密度的比例关系,数字原住民对信息技术具有强烈的依赖,忽略了现实交往,产生了人际疏离。2014年7月阿曼的《星期四杂志》的专题是网络社交时代现代人的孤独,封面展示在Face Book上人均有14538个好友,但同时提出了问题,其中有多少是你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不在场的人际交往拆卸了可触摸的交流模式。

身心在场是体育教学的一个传播特点。体育教学主体需要通过身体为载体和中介而展开的身体性认知和交往性的实践。身为心体,心为身用,体育教育关注的是身体,体育教学过程必须要教学主体肉身的真实参与。群体性则是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传播特点。小组活动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是体育教学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学的这两个传播特质保证了教学主体之间在场交流。

教学效果的产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罗杰斯将传播效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后者需要经过人际关系中许多环节的过滤。在体育教学的交流过程中,真正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不只是信息流更是影响流: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在群体活动中相互参照,将自己的本体感觉与同学的评价、教师的动作示范进行比较,为个体的动作技术改进吸取有针对性的参考信息;另一方面,在游戏中每个学生有明确的角色扮演,都有各自的责任与分工,通过群体游戏来体验和掌握运动项目的战术、规则、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信息。

体育教学强调的是在场的互动与交往和体育学习的合作与分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不在场体育学习,使得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也被虚拟符号所取代,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教师、学生之间却犹如孤岛上的鲁滨孙,体验不到真实场景中交往的欢愉,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了。

2009年5月,谷歌公司CEO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时向大约6000名毕业生发出强烈呼吁:大学毕业生要从虚拟世界里走出来,多与人类接触。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也向学生发出了走出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的倡议。体育教学创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在场交往的传播场域,可以满足在机器森林中生活的青少年面对面的交往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研究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着眼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无法自然获得,而必须经由学校教育才能获得的经验。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重获得体育知识的渠道,开创了多样的体育学习平台,但是学校通过体育教学这种在场的、群体的、有规划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时代下的体育教学变革需要坚守和发扬这些传播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