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与实现:课程论基础

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与实现:课程论基础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的价值主要由课程目标来体现的,因而课程目标的来源也就是课程价值的来源。其中,哲学在于确立课程永恒性的价值准则,社会学在于规范课程的实施判断标准,而心理学则为课程研制提供方法性依据。

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与实现:课程论基础

课程的价值主要由课程目标来体现的,因而课程目标的来源也就是课程价值的来源。在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活动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体往往表现出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价值。泰勒提出经典的课程目标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他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廖哲勋认为:“社会发展、科学文化的增长、以及学生的成长对课程的要求是课程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泰勒提出了筛选教育目标的两个“筛子”,一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英国课程论专家劳顿分析批判了“学生、社会、学科”三中心论,提出了“文化分析”课程思想,认为“以过分简单的理论观点来解释异常复杂的教育过程”而难以单独制约课程研制的指导思想,课程研制的首要问题是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将课程研制的逻辑起点由知识、社会、儿童转移至社会文化。他确立了课程研制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大理论依据。其中,哲学在于确立课程永恒性的价值准则,社会学在于规范课程的实施判断标准,而心理学则为课程研制提供方法性依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了“实践与折中”课程思想,重视课程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探究者和创造者作用,认为他们同样也是课程研制的主体;认为实践的课程内容以情景、具体的事态中的需要或兴趣为依据,以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环境改变而整体和互动的探究和创造。

从以上有关课程价值的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课程论为我们探究体育课程价值内容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启示:

首先,体育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学生需要是构建体育课程价值体系的来源,也是影响体育课程价值的客观基础;

其次,探讨体育课程价值不仅要以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理论依据,而且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三,要重视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体育课程价值的终极目标是满足学生的需要。

[1]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第287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www.xing528.com)

[2]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第291—29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第296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第48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陆志远:《课程价值论》,第40页,西南师范大学,1990。

[6]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第63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第60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