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对比及实践成果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对比及实践成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国家体育课程则把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与喜好,并决定如何从事终身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通过体育促进关键技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作为课程目的。日本于1900年规定高等小学校体操课程目标是身体发育,促进健康,意志品质,遵守纪律和合作习惯。德国二战之前,学校体育强调的是健康、体力、军事准备和种族意识。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对比及实践成果

美国在1861年至1915年主要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系统的身体操练,以锻炼身体,促进健康。1977年强调技能的形成过程,适应未来的发展。1995年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健康,运动概念和原则的应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生活方式,个人和社会行为责任,理解和尊重差异,理解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给人们提供快乐、挑战、自我表达及社会交往的机会。根据美国各个州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学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发展身体,包括关键技术和发展体能;(2)终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体育习惯,以致成年后仍能坚持参加体育活动;(3)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态度。

尽管各州在提法上有所不同,实质上不外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在身体、认知、社会以及情感四个方面的发展。因此,美国中小学体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1)促进身体发展;(2)发展运动能力、运动技能;(3)促进儿童心理发展;(4)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英国二战前,强调的是体育的身体发展功能,而在20世纪70年代前则是在肯定身体发展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了体育的社会与心理领域总体教育功能。

1972年,英国教育科学部修订出版了体育教学指导书。通过运动来达到教给学生健身方法和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进行运动专门技术的指导;通过运动来达到追求强身健体的运动效果。

现行的《国家课程2000》把认识人类自我、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保护环境作为价值取向。而国家体育课程则把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与喜好,并决定如何从事终身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以最终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方面的进步;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考能力、继续教育准备作为体育课程的价值目标。通过体育促进关键技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作为课程目的。

日本于1900年规定高等小学校体操课程目标是身体发育,促进健康,意志品质,遵守纪律和合作习惯。1913年是身体机能的发展、掌握技能、精神品质、适应社会的立场等。1937年强调“战技训练”是体练课的最高课程目标。

战后小学,1947年体育课程目标包括身体的健康发展、精神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性格的培养三个方面。1953年在一般目标中提出了态度、娱乐的目的,在具体目标中强调生活,重视运动经验,提出了身体、社会民主和生活娱乐方面的目标。1958年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运动技能、社会态度、健康安全三方面内容。1968“发展体力”,技能与方法,运动习惯,生活态度;社会态度;知识学习;1978年注重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1999年的课程目标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倡导终身体育、增进健康和提高体力。

战后中学,1951年课程目标分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从身体、心理、社会、安全、娱乐等5个方面。1958年的体育课程目标:身体的发达、运动生活、社会生活、健康安全教育。1968年的体育课程目标“提高体力”。1978年的体育领域目标培养终身体育的目标指向,强调了增进健康、提高体力以及培养健康生活的能力与态度。1989年的课程目标比较简练,强调了提高体力、增进健康、保持运动习惯以及对健康安全的理解,培养自我教育能力,1998年的课程目标提出“保持生命的活力”、“创新生命活力”,倡导在宽裕的氛围中具有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培养个性、改善教育效果等理念,包含了上几次学习指导纲要中的精华部分。

日本是借助《学习指导要领》来驱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其规定的体育与保健体育科的教育目标大体是:身体各种器官的协调发展;运动技能的提高;社会态度的培育;对健康、安全的态度的形成;闲暇的利用或“终身运动”。2008年新《学习指导要领》特别强调了如下两点改革措施:第一,保持并增进终身健康,谋求丰富运动生涯的实现。第二,充实保健指导,包括身心的发育、发展与健康、生活习惯之类的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制度的运用、健康与环境、预防伤害事故的安全教育、医疗品的指导等等。迄今为止,日本的学校体育经历了“身体教育”、“基于运动的教育”、“运动教育”三个里程碑。

日本学者高桥健夫认为,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系即是体育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根据课程原理和满足学生全方位的目标体系,它包含了认识目标、技能目标、社会性的行动目标和情意目标四个方面:

认识目标:1.运动的技术、战术知识;2.运动过程中的社会行动知识;3.体力和训练原理;4.体育的科学知识。

社会性行动目标:1.掌握规则;2.掌握练习方法;3.练习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或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协作配合方法。

技能目标:1.学会正确完成动作的方法;2.掌握比赛和游戏过程中必要的战术、战法。

情意目标:1.使学生产生喜欢运动的情感;2.使学生产生从事运动的意愿和意志;3.使学生产生运动时的快乐感觉

德国二战之前,学校体育强调的是健康、体力、军事准备和种族意识。二战后到70年代以前,主要是把学校体育视为“身体教育”,西德的“身体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东德的“身体教育”主要是为提高运动成绩和培养社会主义人格。自20世纪70年代起从如下几个方面挖掘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运动行为能力;通过自身经验,掌握技术技能;维持健康,弥补缺陷;提高安全感,稳定情绪;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经验及社会认识,并提供场所;教给孩子利用余暇时间的方法和必要的行动方式。(www.xing528.com)

到了20世纪80年代,德国体育教育学家克尔兹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为:1.达成的自我评价;2.人际关系的共同体验;3.通过运动体验环境和自己的身体;4.自我表现,提高审美意识;5.健康;6.游戏。

1999年健康、公平/合作、环境、竞技/表现/游戏。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丰富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游戏为载体,以健康为重点,以育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集体教育、环境教育和运动教育。

运动的动机主要有成绩、冒险、集体精神、游戏、热爱大自然、发现自我、健康、乐趣。

学习领域:健康(身体素质,运动过程,身体感觉,安全,卫生与饮食

学习领域:公平、合作(规则指导下的行为,团体行为,保护、支持、帮助)

俄罗斯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

1927年的第一个体育教学大纲确定了学校体育的具体任务是:增进学生健康,形成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1975年大纲要求体育教学要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学习基本的运动项目,学习劳卫制理论和运动项目的知识,发展“必需的身体素质”。

1983年大纲的任务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强调了体育教学锻炼身体的作用,学习生活当中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体现体育课程的社会学、生物学的价值。使“学生具有评价动作在力量、空间和时间方面特征的能力”,“使学生身体得到协调发展,保持很高的工作能力,养成卫生习惯”。

1985年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学校体育的任务是:1.增进学生健康,锻炼身体,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获得必要的体育运动知识、卫生和医学知识;4.获得生活中重要的运动技能和能力;5.发展身体素质。

1991年俄罗斯进行了《生命安全基础》教育。1992年的选择性大纲,学校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大纲进行教学。1.综合性大纲目标是身体完善、个性的全面发展;2.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其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运动(身体)素质。3.形成性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的基础在于教育学生懂得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原理。4.竞技性体育教育大纲从知识原理、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训练和运动训练水平的大致指标。5.农村小学专门健身性体育教育大纲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

俄罗斯学者认为,体育课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1.健身性任务:①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身体各部分肌群,全面、及时地发展机体各个系统及其机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②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达到最佳发展水平。③促进机体得到锻炼。提高对不良因素的适应力水平。2.教养性任务:①形成适应日常生活和劳动所需要的自然运动技能和技巧(如走、跑、跳跃、投掷、爬越、举起和搬运重物等),以及带有军事实用意义的动作(如越过障碍、滑雪、摔跤等)。②通过掌握根据预定运动参数而有意识地调节用力程度的练习技术,丰富运动经验。③发展在复杂情况下,特别是在掌握新的运动形式的情况下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④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教育文明素养、为掌握各种体育活动项目打下认识基础。3.教育性任务:完整地形成人的个性,利用体育运动手段,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2004年第二代国家教育标准俄罗斯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体育课和生命安全基础课。其中,生命安全基础课在8、10、11年级开设。体育课程包括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饮食、休息、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和自我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预防与处理的内容。

各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表明,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这些因素是不同的,必然反映到课程的价值取向变化上,透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我们可以注意到,从物到人,从绝对到相对,从统一到多元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