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和实现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和实现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的课程发展史表明,课程的价值取向始终在“社会中心”、“学生中心”和“学科中心”之间“摆动”,即通常所说的课程“钟摆现象”。总体上来看,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始终是体育课程价值选择的依据,一直以来,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变革的功利性价值、政治、经济价值处于主流,体育课程对学生“主体需要”关注不足。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和实现

世界各国的课程发展史表明,课程的价值取向始终在“社会中心”、“学生中心”和“学科中心”之间“摆动”,即通常所说的课程“钟摆现象”。

就近现代我国的体育课程而言,《奏定学堂章程》的体操课程,显然过于着眼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过于忽视或违背。1922年前后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及其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对社会、儿童、知识这三方面要素关系的处理,比以前有所改进,但显然受到当时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或其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对体育知识体系传授有所忽视,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全面引进苏联的体育课程理论,这种体育课程过于注重社会或国家的要求或需要,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或轻视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关注和加强,在注重社会或国家需要和考虑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要求的同时,体育课程开始进一步强调关注学生,强调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调体育课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百年变革历史可以看出,课程在价值取向上“钟摆现象”的特点是“社会主体”-“学生主体”-“社会主体”-“社会、学科主体”-“学生主体”。总体上来看,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始终是体育课程价值选择的依据,一直以来,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变革的功利性价值、政治、经济价值处于主流,体育课程对学生“主体需要”关注不足。虽然曾经出现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时期,但又歪曲了课程的方向,过分强调关注儿童的兴趣,实际教学中变成了放羊课。(www.xing528.com)

课程不能只追求外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外在的功利性价值“工具价值”,还必须注重人的发展的非功利性价值“内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体育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