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一种再造石装饰外墙挂板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人:张宝贵
张宝贵有着一副淳朴、自信、微笑的面孔,丝毫没有艺术家的矜持,平易近人且十分健谈。他已经从事装饰混凝土技术三十多年,创作的艺术品遍布全国各地。
比如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大型雕塑“紫微辰恒”和“玉海吉祥”引人注目,成了机场里最有代表性的雕塑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水泥和石粉仿造的,很多人以为是青铜的。仔细观察的人就会发现这也是混凝土材料。
又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奴隶社会馆、封建社会馆、南北朝馆”序厅的浮雕,以及钓鱼台十七号楼、十五号楼、十四号楼的会客厅、门厅或大门外用的浮雕都是张宝贵的杰作。山东曲阜建“孔子研究院”也找了张宝贵。后者由清华大学设计,吴良镛先生主持,要在正殿屋脊的四个角安放四个3.73米高的雕塑,雕塑的形状是凤,以此表现孔子的人格特征。虽然凤形雕塑已有近四米的高度,但是在整个建筑环境里并不张扬,在天际线中安详的样子为环境增添了灵气。
鄂尔多斯大剧院
再如鄂尔多斯大剧院是一个椭圆形的建筑,上大下小,外墙两万多平方米,由不规则的异形板组成,墙上开了不少的洞,有的是门,更多的是通风口。当鄂尔多斯全民健身中心的墙板安装满了的时候,有的板在太阳照射下顺着缝似乎在放光,五颜六色,妙不可言。还有西安大唐西市及丝绸之路博物馆,张宝贵经过几次修改调整,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建筑材料出现了。当混凝土挂板在古长安的余晖中发出金色的光芒,好像看到丝绸之路的驼队进入了西市。
张宝贵1968年去山西插队,1987年回北京后一直在昌平农村搞造石艺术。这几十年来没离开过农村,没离开过农民,耳闻目睹、潜移默化让他学会了“求真务实”。几十年来,他在昌平和一群农民搞起了再造石,帮他完成创作的不是城里人,大多数是农村妇女,她们很少受到正规教育。他和她们一起走上了艺术之路。他们的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几百个单位陈列,有的还被中国美术馆和世界银行收藏。张宝贵至今不富有,不过一直勤奋、本分,几十年来坚持正直从善的做人准则,搞企业探索“知阴守阳”“避实就虚”。这样的行为或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可他们的做事方式比较原始,原始中少了一些污染,多了一些自然,强化了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健康的人性,豁达的、宽容的、智慧的心态,常能帮他渡过难关,这种“过关”不是被动的,解题的过程是升华的过程,是自信不断增强的过程。(www.xing528.com)
说到搞艺术的经过,张宝贵十分动情:“最初回北京找不到接受单位,是她们一开始就跟着我干了起来,没嫌弃最初那艰苦的又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说实话,我没上过专业艺术学校,最初没想到艺术上去,只是生活所迫,要干事儿就要干好,从民间来、从实践来,在不断研究创作中找体会,没有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停留在名人堆里,越干越有窍门,越干越有体会,又没硬描一个模子,喜欢学习,喜欢创新。回北京这几十年来,有如荒野探险,一切是未知的,艰难的,不被人理解的。用泡沫塑料做模子,用水泥加石粉搞造型,没有经验,也就没有顾虑,常有惊喜出现。在创作中像是一路荒野,一路坎坷,又一路莺歌燕舞,一路潺潺流水,离开了大马路塞车的烦恼,精力集中了,速度快了。我们没走常规的路,反而成功了,有数不完的新鲜体会和故事,做的事儿多了,接触的人多了,影响也就大了。”
其实“宝贵石艺”并非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也时不时地“走麦城”,经常遇到特殊的干扰与竞争,使他们显得很无能,很幼稚。花了两三年时间、投入了几十万的研发成果有时莫名地流失了。面对创造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不规范竞争,张宝贵心中也矛盾,只是他以为不需要过度关注、过分计较,放下就是了。说到创业走过的路,他激动地说:“一开始,干什么都像在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的,没有准道儿,只是试着来。三五个农村妇女,一间用塑料布遮住窗户很难挡寒的工棚,赶上冷天气,找个破铁桶往里烧几节劈柴,炝得流眼泪,凑合升点温。没有像样儿的工机具,几乎都是手工活儿。我们经常干到深夜,做出了一拨儿又一拨儿没人要的东西。城里来的建筑师有的说造型太俗,有的说质感不像石雕,这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就连周围的老百姓也纳闷儿:这插队回来的两口子每天捣鼓啥呢?城里的亲戚和共过事的‘老三届’以为我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研究生财之道。其实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四无专业人才,有的多是苦难、失败和误解,就是这样也一直没放弃,一个劲儿地想做出石头的感觉。几个人把石渣儿用锤子砸碎,粉末状的石头面子和水泥搅到一起,放在模具里振捣,脱模后再用砂布去擦,不知不觉中十个手指头都磨出了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方法的实验,效果真的有点儿像石头了。后来在表面打蜡、喷透明漆、喷云母粉就更增强了石材的品质,以后又在表面镀了金属。想起来挺不容易的,不但要研究材料,要寻找石材效果,还要研究艺术,要在造型上考虑环境的需要。我到政协礼堂、美术馆、火车站等地方看雕塑,经常把时间都忘了,晚饭是两个烧饼一碗汤,太晚没车了,又没钱住店,只好去火车站里待一夜。回家赶紧把看到的画下来,经常一画就是半夜。那会儿干事儿跟利益很难产生直接联系,也不可能想会发生什么好事,遇到问题只能瞎琢磨。二十多年过去了,像是上了很多的专业课,‘环境’这两个字在我心中也安了家,很多新的感觉涌了出来,加上自己对工艺和材料越来越熟悉,借题发挥成了我的强项。时至今日,只要和人谈起艺术,情绪来了,目的淡化了,无形中知识和热情帮我解决了问题,我们习惯了为建筑师服务,借建筑说话,慢慢学会了借场、借气、借景。明白了把雕塑恰如其分地融入环境和建筑之中,成为有灵气的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2004年,“宝贵石艺”根据建筑发展需要,研制了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表面追求石材质感,背部为玻璃纤维增强,可以把板做薄、做大、做轻,使传统的清水混凝土挂板刚性特征转为柔性特征,由给建筑穿铠甲变为穿丝绸,由单纯建材转为可以为建筑进行深化设计的建筑部件,把装饰混凝土和GRC结合起来做成挂板,充分彰显装饰和轻型的特点,这是一种创新。
平时,张宝贵很注意观察和联想。由人们用桐油和“道林纸”做伞,一层油一层纸,下面有伞架,反复开合,很耐用,联想到当下的墙板,如果选用“穿丝绸”的思路,用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制品表层加木质纤维阻裂,然后和钢骨架成为一体,制品不承重,由钢架承重。制品厚度可以做到2厘米或者更薄,靠纤维增强,有一定弹性,柔中有硬。因为薄而变轻了,不但减少了对资源的占用,而且有了风吹草动,它可以适当抖动或变形,整个体系不出问题,因而是安全的。经国家专业部门做抗震试验,抗震级别达十级。
做装饰混凝土轻型墙板的研究已有八年了。张宝贵认识到:如果对创新有感觉,就不要在乎得失。创新要有信念支撑,它是团队行为,没有团队的努力是无法成功的。创新需要付出,甚至会被误解,认准的事情别动摇,有智慧、有耐力一定成功。
点评:人生无非是由几个故事和信念组成的,没有自信,没有坚持,再简单的事也不会成功。
张宝贵的成功,在于他对创新的无比执着和充满激情。他不怕别人抄袭仿造自己的发明,因为他总是‘不安分’,总在往前不断超越自我。他说他这一辈子就干成了一件事——把水泥变成了石头;明白了一个道理——自食其力,在看不到希望时仍能坚持。他把创新看作不断失败后坚持的结果。患得患失必然会动摇,动摇必然导致失败,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不受诱惑才能成功。他的石艺物如其人,质朴而富有个性。他的处世哲学是“心在天而行于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农村创新和创作,不断从实践中获取能量,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