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油海中的钻研者,付亚荣克服稠油冷采挑战

油海中的钻研者,付亚荣克服稠油冷采挑战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满挑战的采油工作给了付亚荣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巨大空间。稠油冷采是以往生产的“禁区”,尽快突破“禁区”,是遏制原油产量递减、实现油田开发战略的关键。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油海中的钻研者,付亚荣克服稠油冷采挑战

项目名称:一种稠油开采的方法

发明人:付亚荣

付亚荣,四川平昌人,中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工程所高级工程师。

他,在油海中奋勇搏击20余载,如今已是硕果累累:

申请国家专利136项,授权105项;

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16篇文章被EI收录;

获省(部)级技术进步、技术发明奖40余项;

2009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全国青年突出贡献奖”;

2011年,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暨当代发明家”;

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2年,他参与的项目“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工艺配套与完善”获河北省“十佳”职工创新成果;2013年,获第四届全国职工创新成果奖;

2011年、2012年,他连续两次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第六届、第七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上荣获金奖;

2013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是付亚荣辛勤的汗水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付亚荣出生于大巴山区一个贫穷家庭。儿时的他,只有一个非常卑微的梦想,就是想得到一个“粮食供应证”,让全家吃饱肚子。凭着刻苦的学习精神,他如愿考入了重庆石油学校,又分配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华北油田第五采油厂采油队。

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他就像久旱逢甘露的小苗一样,充满了感恩之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努力地汲取他所能获得的一切专业知识。在学校里他学的是油田化学,置身于采油生产一线,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他迎难而上,找来采油工程专业书籍,向书本学,向身边的同事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很快就初步掌握了现场的采油工艺技术。在不断学习中,他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行业。他对从地下迷宫中挖掘出石油宝藏充满了兴趣,深感科技的进步是多么的神奇,渴望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进一步深造。当他看到,和自己一起分配来的中专生纷纷离开岗位,去职工大学学习,他是既羡慕又心酸,他知道,家在农村,两个妹妹要上学,还有老人要赡养,这样的现实不允许他去上大学,要想进一步深造,除了自学,他别无选择。

就这样,倔强的他,开始了自己的自学成才之路。工作的闲暇时间,他搜集了数百本石油专业书籍和资料,一本一本地攻克,在学习中分门别类地记下了近二十万字的笔记。从采油、注水、输油到修井,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细的石油开采知识体系。尤其对“稠油开采技术”“稠油出砂冷采”“SAA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微生物采油”“二元复合驱、三元复合驱技术”等特别实用的专业技术,他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一边学习,一边琢磨着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www.xing528.com)

学习,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也磨炼着他的意志。他发现,一个新的梦想在自己的心中越来越明晰,那就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报效国家,在石油事业中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满挑战的采油工作给了付亚荣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巨大空间。勤奋好学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把最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如何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3年下半年,刚参加工作6年的付亚荣就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晋401井因原油黏度高多次试采失败,领导把油井降黏的任务交给了他。

以往稠油的开采是采用传统的热力开采法。思路的核心是通过加热降低黏度,如往油井注入蒸汽,井下电加热,电热杆等。热力开采虽然技术成熟,但投资高,加上地下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而对薄层、互薄层油藏及底边水活性油藏适用性差。新方法多采用冷开采技术,即通过注入降黏剂,使稠油黏度降低。这对付亚荣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他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成功地自主研发出清蜡降黏剂,让晋401这口稠油井焕发了青春,拉开了采油五厂稠油开采的序幕。

1994年,他又更新配方,使因油稠而长期停产的泽70井成功试采,打响了泽70井断块稠油开采第一枪。这口井因油稠,又缺乏有效的开采技术,致使相应的地质储量无法动用,区域内的勘探搁浅。试采成功,使得地质工作者不断加强地层研究工作,分析油水关系,布置滚动开发井,形成了具有年产20万吨生产规模的稠油油藏。

初尝成功的喜悦,在兴奋不已的同时,也让付亚荣陷入沉思:能否将这些解决生产难题的方法总结推广,以更好地服务油田生产?在冀中南部深南油田,油藏埋藏深、压力高、黏度大曾像凶猛的“拦路虎”,让采油厂一筹莫展。稠油冷采是以往生产的“禁区”,尽快突破“禁区”,是遏制原油产量递减、实现油田开发战略的关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完善和拓展了稠油本构方程,系统地回答了稠油冷采的关键理论问题。他以“设计是灵魂,材料是基础,工艺是保障,效果是关键”为纲领,以先易后难为原则,重点突破了地层原油如何流入井筒、井筒原油如何举升至地面、地面原油如何集输与处理等领域的技术“瓶颈”,盘活了储量,实现了冀中南部薄深层稠油的冷采规模化,成为国内薄深层稠油冷采的典范,在冀中和二连油田10余个油藏应用,已创效益78亿元。

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探索;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克,一项又一项成果问世⋯⋯付亚荣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献给了采油技术攻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其中有多少苦和乐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老区油井井况日趋复杂,可采、易采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油田勘探开发正向深层、非常规油藏、隐蔽油藏发展,这给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带来很大的困难。他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反复摸索,找到了制约油井检泵周期的瓶颈问题。他大胆提出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全新的技术思路,制定了以防治偏磨、腐蚀、结垢,防砂,稠油降黏,优化清防蜡措施,优化杆管柱设计等为重点的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技术路线,围绕“培、救、治”三字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培植、施救、治理措施,科学控制躺井的发生。近三年,减少油井检泵作业125井次,应用油井检泵周期平均延长512天,增加原油产量26848吨,减少管杆更换211万米,创效益28492万元。

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新油田定向斜井数量增加,抽油机井杆管偏磨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油井产量,而且杆、管材料及检泵费用大幅度增加。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创新建立了内衬油管和双向接箍“协同”防偏磨的设计模型,目前已在104口油井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应用油井检泵周期平均延长607天,减少油井检泵210井次,创效益2708.48万元。

付亚荣在生产实践中从微生物驱油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以维生素C为“核心”、β-胡萝卜素亚硝酸钠为营养源,伊枯草菌素A、地衣芽孢杆菌素、芬荠素、表面活性素等为菌落群体的反相堆积油井防偏磨、缓蚀防垢剂,实现了高含水采出液从油/水到水/油的转换,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油井腐蚀、偏磨、结垢的问题,使油井检泵周期延长2~3倍。

类似的成果还有很多。自2005年以来,他围绕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先后研发了《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开采配套工艺技术》《薄深层稠油冷采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及实践》《砂岩油田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等数百项成果,共申请国家专利136项,授权105项,有84项在全华北油田、乃至全国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原油生产中的稠油冷采、油井腐蚀、结垢、偏磨、清蜡降黏等制约生产的老大难问题,为国家、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付亚荣还被公司聘为高级采油培训师。几年来,针对员工技术素质、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他按照员工的学历、技术操作等级的不同,先后与30名员工结成“师带徒”对子,实行“ABC”分类培训法,每一类培训对象都对应一套相应的培训方案。在他的耐心帮助和精心培育下,已经有16人成长为工人技师,4人成为高级技师,30余项技术革新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效益650多万元。

付亚荣,一个大巴山里走出的农村娃,凭着执着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成长为一名石油行业的“发明家”,在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不断充实自己,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点评:付亚荣是自学成才的典型。地下采油不仅需要石油地质学、油田化学等知识,是一个多学科交集的领域。付亚荣虽然有中专的专业知识,但随着技术要求的提高和采油难度的加大,他的许多同学、同事都到大学深造,他因承担着家庭的重担没有进大学学习的条件,但他依然通过艰苦的自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采油领域的专家和发明家。与他一样,我国不少发明家也都是走自学成才的道路。

付亚荣还是一个多产的发明和技术革新专家,他的每一个革新和发明都是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点。报效祖国是他的发明动力,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正是他发明的源泉。

付亚荣的发明都是职务发明,他的这些成就除了自身的刻苦钻研、勇挑重担外,其单位组织和领导给予的支持和创造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他的成就对许多领导者也是一个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