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玉树工作室:守护粮袋子的发明家

高玉树工作室:守护粮袋子的发明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周最少要进两次粮仓,检查粮情。”对此,高玉树同志率先垂范,亲自组织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基于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活动,2010年底,北京市总工会和北京市科委联合授予“高玉树工作室”为北京市级以个人

高玉树工作室:守护粮袋子的发明家

项目名称:储备粮保管技术

发明人:高玉树

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有一座北京最大的储备粮基地,它被称为北京人的“粮袋子”。那里有30多座高大的平房仓、立筒仓,里面装满了小麦、稻谷和玉米。怎样保证这些粮食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里不生虫、不霉变?怎样让这些粮食在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储存更长的时间,还要保证营养和口感不变?为了确保储备粮的安全,北京市西南郊粮食收储库储运部部长高玉树带领他的团队发明了多项技术。

从事粮油保管工作20多年的高玉树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2013年还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和粮库仓储科技带头人,他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着百姓的粮食。

每年的冷热交替季节是粮食最容易“感冒”的时候,一旦出现结露就会发霉,这是高玉树特别留心的。“每周最少要进两次粮仓,检查粮情。”高玉树说。夏粮收购完成后,粮食保管员必须对每个仓的温湿度做到了如指掌,如果发现仓内温度过高,就要及时松动粮面,或者进行通风降温处理。

2003年初,“非典”袭染全国。北京市政府为稳定市场供应,紧急调入一批大米。随着市场趋于稳定,该批大米转为常规储备。为确保这批储备大米安全度夏储存,高玉树不顾个人安危,放弃节假日,自始至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当时,他几乎每天都往返于马连道和南梨园分库之间,有时一天往返两次,现场组织接卸工作,现场收集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通过现场考察和分析研究,凭借多年的储粮经验,高玉树提出了将现有仓房改造成准低温仓进行大米储存的技术路线,并且安装空调,用于高水分大米储存。

方法有了,但一个仓房装几台空调,装在什么位置更科学、更安全等都需要具体论证。为此,高玉树每天往返于市区的公司和远在房山的仓库之间,进行计算、观察。经过一周的钻研,高玉树整理出科学的储存实施方案,圆满地解决了大米安全度夏储存问题。他据此撰写的论文中关于准低温仓空调配制数量计算方法,被市粮食局推广应用到全市,并成为后来“稻谷仓”空调配制数量的计算依据。

此后,高玉树投身粮食仓储科技研究,围绕着粮食储藏及企业仓储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仓储科技创新活动。

2005年开始,他探索应用移动式风机对库存4.5万吨较高水分玉米进行通风降温、散湿处理,使该批玉米安全储存三年,质量指标及品质指标均保持在较好的水平。2007年,针对高水分玉米难以安全储存的问题,高玉树带领职工又在北京市粮食仓储企业率先进行“机械通风降水技术在包打围储粮形式中的应用”试验,解决了企业收购高水分玉米在储存环节存在的难题,为企业贸易经营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靠的技术保障,该技术也被京粮集团评为“2007年度新产品、新技术成果一等奖”。

2008奥运会期间,他参加了京粮集团奥运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研究与制订工作,提出了详细周全、可靠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和实施方案,为保证奥运食品安全、顺利完成奥运食品保障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长虫也让保管员头疼。从2008年到2010年,为探索实现绿色储粮,高玉树组织带领有关技术人员,采用食品级惰性粉,进行了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生产应用试验,有效地将惰性粉防虫技术与准低温储藏等技术相结合,开发科学保粮新技术试验,探索出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的一条新路。高玉树率领的“创新工作室”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粮库进行了惰性粉一次施用、长期有效的试验,在粮食正常储存期内一般只需处理一次,就可达到防虫目的,可节约储藏费用2.66~7.61元/吨。更关键的是,该技术不需化学药剂熏蒸,避免了化学药剂污染和残留,真正实现了绿色保粮。(www.xing528.com)

2010年,为解决包打围散池通风系统通风均匀性较差、降温降水效果不佳的问题,工作室对包打围散池通风系统进行了设计改造,首次应用环形通风系统,提高了通风的均匀性和降温降水效果。

2012年,针对装粮高度8米的超高大平房仓这一新型储粮设施,通过对装粮高度8米的超高大平房仓环流熏蒸技术应用效果测试,结合惰性粉防护技术,研究制订出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他在粮库开始了试验,在粮面以下一尺多高的范围内拌入惰性粉,通过试验,在粮食正常储存期内只需处理一次,就可达到防虫目的,每吨可节约储藏费用1.6~6.06元。

过去,保管员们给粮食“测体温”,使用的是一个3米多长的“测温杆”。在使用“露天垛”储粮的年代,都用这根杆监测粮情。当时要插3米深才能测量出粮食内部温度。而今,这种长度的插粮杆只是用于粮仓死角检测粮情使用,取而代之的是300多个电子测温点。每天,粮食内部的“体温”、湿度都会实时传到保管中心。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2013年,工作室继续进行了高大平房仓“储粮粮情及变化规律研究”“环流熏蒸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和“储粮通风技术应用研究”,了解并初步掌握了超高大平房仓的储粮特性,依此制定了相应的粮食安全储藏技术和措施;制定并完善了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促进了储粮机械通风技术的合理应用,在节能降耗、绿色储粮方面为企业乃至本行业提供了科学可信、合理可靠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高玉树亲自主持实施了十几项储粮技术试验和专项研究,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有关项目课题任务,1个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委科技立项;他多次参与北京市粮食局和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多个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并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在保粮新技术的应用中,西南郊粮库累计减少粮食损耗约2000吨,节约专业物流成本上百万元,为企业节约费用总计在五百万元以上。

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初期,西南郊粮库也曾面临过干部员工不理解、参与创新活动热情不高、积极性不足以及条件简陋、资金短缺等困难。对此,高玉树同志率先垂范,亲自组织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开展创新活动。按照“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入手,用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示范作用带动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用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效赢得干部、员工的认可和支持。

基于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活动,2010年底,北京市总工会和北京市科委联合授予“高玉树工作室”为北京市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科技创新工作室。多年来,工作室以“服务企业发展”为使命,秉承“立足创新、注重培养、推进企业科技进步”的宗旨,坚持“以创新为先导”的管理理念,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绿色储粮”的核心,以劳模示范带动、科技人员配合跟进、职工积极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粮食仓储科技创新活动。

“其实,随着粮仓硬件设施和保粮技术的迅速进步,最受益的还是市民,因为粮食基本可以做到绿色生态储存,像过去给粮食施撒化学药剂这种粮食保管员常做的工作,现在已基本成为历史。”高玉树说,“让百姓吃上放心粮,我们心里也安心。”

点评:粮食安全是民生大计,保证储备粮的安全,管好北京人的“粮袋子”,责任重大。高玉树在防治储粮害虫方面巧妙地采用食品级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并有效地将惰性粉防虫技术与准低温储藏等技术相结合,探索出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的一条新路。该技术不需化学药剂熏蒸,避免了化学药剂污染和残留,真正实现了科学保粮、绿色保粮。高玉树大量卓有成效的粮食仓储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粮食损耗,还节约了大量的费用,让百姓吃上了放心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