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高效排污三叉装置(立体四通)
发明人:田文德
看到图中的这个装置,您可能会以为它是水管上的四通。其实它的确是个四通,不过不是用在水管上,而是用于代替俗称风帽(风斗)的排风排烟三叉新型排风管道装置,又叫立体四通。
立体四通是退休老人田文德发明的。1992年冬,田文德不幸被自家烟囱倒灌的煤气熏倒,住进医院,经过一周才逐渐康复。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一种不产生气流倒灌的新型风帽。
传统的风帽一般都为“H形”“T形”“L形”,在大风作用下多少都会产生气流倒灌,如风力超过5级,室外风压就会大于室内,加上风向多变,当风帽角度与大风相适时就很有可能形成气流倒灌,引发煤气中毒。
立体四通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田文德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1981年《北京晚报》上“北京的风”对北京的风向、风力、风害作用的详尽描述到辞海中关于“风级和地面情况表”;从“公共电汽车侧窗、大窗在行驶、停稳过程中空气进、排气记录”到“消防灭火水枪喷嘴最佳锥度资料”。此外,他还重读了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关于“空吸”的章节;学习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的《暖通空调设计选用手册》排气风帽部分;翻阅了国外各种风帽资料。
田文德边学习理论,边实地考察,各式各样的花灯、风车、水车全看了,甚至为了察看香港楼房建筑排风系统,还专门到香港人在北京承建的工地当了10天成品保护队队员。
他用输液瓶做了个U形压力计试验台,开始绘制图纸、实物制作及实物测试。半年下来,老人做了十几种风帽的模型,而这些材料大都取材于垃圾箱、废品堆里的废旧金属,甚至连自家的钢种锅都成了他手里的原材料。他还参考了当时国外的一种米字形风帽,利用华罗庚的“优选法”原则,一步一步地尝试,最后制成了他的第一代产品——自力式三叉形引风风帽。
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风帽不但不怕大风倒灌,反而充分利用了自然风力,风越大,越能快速将屋内的污浊空气和油烟排干净。国家环保局科技标准局成果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柯涌潮认为,这是一种无动力的强化通风装置,既环保,又可以节能。(www.xing528.com)
新风帽生产出来后,田文德带着它到了常去的天坛公园,他说:“我得给老哥儿们看看啊,显摆显摆。”在老哥儿们的建议下,1997年他的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授予的专利证书,还第一次上了北京电视台的节目。
为了让自己的“宝贝”帮助更多的百姓,服务于社会,田文德常为需要的人无偿提供图纸,并已经为北京市3000多户居民进行了安装。
2005年初,田文德与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一起对下岗人员进行培训,免费传授自己的专利技术。他还先后走进北京的中、小学向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北京市总工会要搞一个“送温暖”活动,他主动找到了北京市总工会,想把自己的专利无偿贡献出来。
2005年6月,田文德接到了一个河南失业青年的电话,希望能够使用田老的专利技术。田老从侧面了解到这个年轻人经济贫困、生活艰难,和他见面后,手把手地教给了他制作风帽的技术。现在,这个年轻人靠着田老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7年,田文德被北京“好人基金”评委会评为“北京好人”。2009年9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意找到了田老,他们对田老的这个颠覆传统风帽的“立体四通”很感兴趣,并将其列入了地方标准(DB11/587—2009《民用燃煤取暖炉安全要求》)。田老看到自己的发明被写进北京市的强制性标准中,激动万分。
田文德的发明还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为您服务》《环球360》,北京电视台《七日》《快乐生活一点通》《身边》等栏目都进行了报道和采访。
随着田老知名度的扩大,找他的人和单位越来越多,他的产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开发的高层楼宇、陕西法门寺的寺庙、北京动物园的动物笼舍都使用了这个被称为“不用电的排风扇”。
如今,在自己的卧室里,老人还戴着花镜,鼓捣着自己的一个个发明,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也都走进了发明创新的世界。
点评:坏事变好事,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幸事。田文德的经历说明,坏事能否变成好事,关键是当事者要有一份勇气、一份智慧和一份爱心。试想,如果当年田老煤气中毒死里逃生,从此胆战心惊,小心度日,再也不敢碰煤炉子了,哪儿还有新型风帽问世?即使有心“换个活法”,若无认真钻研、百折不挠的心气儿,也出不了成果。而有了自己的发明成果,秘而不宣,吃独食儿,那社会上许多单位和个人也无法享到田老这“不用电的排风扇”的福。所以做到田老这个份儿上,才真叫坏事变好事,田老的义举才是芸芸众生的幸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