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及研究

我国高校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及研究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运作中,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创新和预警管理,包括对技术所属的产业链和专利技术进行分析。

我国高校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及研究

多数产学研合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与交流比较缺乏,对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成果归属等方面问题也不够明晰,最终导致产学研合作黏性不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欠缺深度。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发挥导航工具的规划和监控作用,积极主动地构建专利运营服务体系,促进高校内部及其与外部企业之间知识共享与流动,促进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化的协同创新网络。面向产学研合作的专利运营服务不是解决技术“出口”问题,即将已有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更应注重从技术创造初始提供全创新链条的“监控”,包括研发初期的创新环境分析、研发生产阶段的技术保护和成果运营阶段的专利转移转化,从而指导创新要素有序、科学地输入企业创新创造中。

导航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找路”方式,具有精准确定当前位置、准确查找目的地位置和分析规划、提供最佳路径功能,这种“导航”的运作机理与强调的从创新源头进行全过程链的专利运营服务模式作用机制非常类似。全过程链的专利运营服务模式以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专利分析为基础,把专利运营服务融入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全过程链,在创新的各阶段提供决策性建议。这种专利运营服务模式凸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高校的信息服务功能,通过激发企业内在创新要素,引导和支撑产业发展。我们把这种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形象地称作“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模型中扮演导航工具作用的关键就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实现全过程链的专利运营服务模式,是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项目立项初期、研发生产中期和成果转化后期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和护航作用。

3.1 项目立项阶段

项目立项是专利运营服务的第一个关键阶段,是创新的源头,也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服务的开始。在“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运作中,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创新和预警管理,包括对技术所属的产业链和专利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该技术所属产业链发展现状,帮助用户了解课题的技术现状和未来趋势,找出具有生产力转化可能的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的技术矩阵和技术路线图绘制,发现专利布局空白点,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同时避免出现重复研究和知识产权纠纷。研发初期就明确方向,不会为了应付项目结题时的材料要求或者为了绩效考核所要求的专利申请量而盲目进行专利申请等行为,既不注意初期的专利质量及专利布局,也不注意后续的专利维护和专利转化,避免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

3.2 研发生产阶段

研发生产是专利运营服务的第二个关键阶段,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实质阶段,更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提供技术保护、技术布局的阶段。在“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运作中,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发挥了重要的导航功能,这种导航作用不仅体现在起始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精准定位,更体现在路径的规划和监控上。在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创新中,大量的科技成果以专利文献的形式体现和产出,高价值专利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如何培育高价值专利并且做好专利布局,利用外围策略形成技术保护,都亟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保驾护航。在成果产出初期,即专利申请阶段,信息服务部门为用户的专利申请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帮助用户提前对技术进行合理布局,达到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也为后期专利技术有效的转移转化提供重要基础,同时也避免竞争中潜在的知识产权无效或侵权等法律风险。

3.3 成果运营阶段

成果运营是专利运营服务的第三个关键阶段,也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后一步,是“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力中的体现阶段。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先进技术有效输入到企业中,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价值的提升中。在“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运作中,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针对研发技术所属领域,进行重点研发机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从技术角度寻找潜在的转移转化对象;通过核心专利挖掘、专利价值评估等分析手段,准确评估成果价值,充分体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运行保障(www.xing528.com)

保障“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的有效运行,需要做到完善的政策支撑、高质量平台建设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三者的相互支撑。

4.1 完善的政策支撑

目前国家对知识产权服务的政策扶持并不缺乏,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如科技部在国家重大专项的项目要求中明确提出课题需有知识产权部分,但很多政策并没有明确界定项目中用于知识产权部分的经费占比,也没有明确定义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内涵。很多学校都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课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本该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然而现实很多项目中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流于形式。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定性,更需要定量地明确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项目立项初期基于专利信息资源和专利数据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科研开展提供参考性的“路径规划”,为项目中产生的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成果保驾护航,做到“长期追踪、科学布局、精准市场”,关注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发展、技术路线,做好技术布局,从技术源头上把握好专利的申请、同族专利布局,保护好核心技术,注重高价值专利培育,做好研发、生产到市场的无缝对接,使得“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4.2 高质量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对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作用,搭建合适的运营平台,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让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成为专利运营服务的高效转化器。首先,要改变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作为“专利报告机器”的角色,紧密结合政策、市场、科研,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及与学校优势学科密切联系的优良基础,以“项目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全过程中,使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贯穿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及产品市场化进程中,助力技术创新,并对核心技术做好保护,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器。另外,在当下大数据和社交网络异常发达的环境下,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需注重原始数据的保存和整理能力,数据分析是高校专利运营服务的基础,因此,只做各种现有数据库的“搬运工”是不够的,必须要搭建特色鲜明、服务性强、具有自主数据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高校专利运营服务提供全方位资源保障。

4.3 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培养

发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的导航功能,抓紧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需要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人员嵌入到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从最初的专利申请、专利布局到末端的专利转化全程参与,要求信息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利检索、专利数据挖掘、专利报告撰写等浅层次服务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为整个产学研合作提供知识管理和创新、专利布局、关键技术预警、产业预警等深层次服务的能力,以及具备法律、谈判、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①通过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内部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个人业务能力,避免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脱节。②高校应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能够全过程参与学校承担省级、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机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战演练和经验积累的机会。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设立在学校图书馆,长期与学校各重点科研团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参与到本校科研团队承担的重大项目的全科研过程中,能够协助科研团队维持和管理项目的知识产权,并随时对科研过程中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价值进行动态评估,实现全过程链的专利运营服务。③呼吁政府知识产权部门设立专门用于专利运营人才培养的资金,定期开展针对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人员的高层次培训,建成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中心高效、完善、稳定的人才队伍,从而保证专利运营服务的长期有效开展。

“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的有效运行需要做到完善的政策支撑、高质量平台建设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三者的相互支撑,政策上明确知识产权的具体内容和合理地位,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的平台建设,通过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自身、高校和政府知识产权部门三方面协同培养高效、完善、稳定的人才队伍,保证专利运营服务的长期有效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