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高校专利运营服务现状及问题

国内外高校专利运营服务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很多国内学者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专利运营服务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专利运营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大多数高校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专利事务,存在部门分工不清、专利信息资源分散、服务不深入等问题。如天津大学图书馆采取馆员与企业“一对一”的服务形式,开展了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前的查新检索、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提供知识产权指导和咨询、知识产权专题培训等专项对接服务。

国内外高校专利运营服务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很多国内学者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专利运营服务模式。国家知识产权发展中心的杨哲分析了韩国高校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提出成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会”,以专利运营为核心整合了碎片化的政策资源,可以解决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供需矛盾;江苏大学的唐恒在分析客户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客户价值的高校专利运营模式;谭新民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知识产权运营虽然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技术市场,但普遍存在“买技术难,卖技术难”的问题,针对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的现状,提出了以运营公司为桥梁,依托科研机构结合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专利运营模式。因此,国内的专利运营模式本质上是通过“找出口”的方式解决已经产生的专利或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其中高校仍只承担了科研创造的作用,而忽略了高校所能提供的知识服务功能,没有明确指出高校的创新要素如何向企业转移的问题。

国外高校专利运营的典型代表有美国、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于1970年创建了“技术许可办公室”(简称OTL)负责专利运营,OTL设置有计划开发、管理服务、授权经营等多个专业部门,并且OTL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校开展专利运营的标准模式;美国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简称WARF)与威斯康星大学签署一对一协议,从事全校专利管理和转移工作,其任务是推进威斯康星大学的专利技术产业化,以专利运营收入为科研提供经费,确保科研创新的持续性;日本东京大学1998年设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简称TLO)负责将高校专利以许可方式转移给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用,再反馈给高校,用于支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专利运营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大多数高校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专利事务,存在部门分工不清、专利信息资源分散、服务不深入等问题。虽然也有一些高校仿照国外的发展模式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但仍存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匮乏、拥有学科背景的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不足、专利管理流程简单粗放、缺少对专利授权许可和技术转移的管理等诸多缺陷,造成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效率低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明确“支持高校图书馆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促进高校创新提供服务”,说明在政策层面上,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具备提供面向产业的专利运营服务能力,是“立足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部门。在高校层面,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由于设立在图书馆,拥有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资源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平台,天然能够融入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形成和转化过程,即提供创新全链条的专利运营服务。从文献调研看,国内高校图书馆专利运营服务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服务、专利培训服务、知识产权决策支持服务、嵌入式专利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如天津大学图书馆采取馆员与企业“一对一”的服务形式,开展了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前的查新检索、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提供知识产权指导和咨询、知识产权专题培训等专项对接服务。(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学图书馆将专利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服务结合起来,完成了专利全景分析报告、学科研究热点预测等工作。由此可见,图书馆在我国高校专利信息服务模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图书馆目前开展的专利服务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专利信息服务层次较浅,局限于文献服务和基础信息服务;缺乏政策指导、技术转让和项目投资管理的深层次服务;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尚未形成服务协同创新集群用户的服务模式。

协同创新环境为当前的专利信息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服务对象由单一化向集群用户转变,服务内容由浅层次向深层次、个性化转变,服务模式具有向网络化、协同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发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的产业导航作用,达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的转移正是本文构建的“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的最终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