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小学科学地方课程资源实践研究成果

农村小学科学地方课程资源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人参与是小学科学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农村小学科学地方课程资源实践研究成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科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投入不断增大,使小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不断开发和利用,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小学科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仅仅给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更多的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改造和建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经验、能力和建构价值,所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赋予了教师与学生不同的角色。对于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低年级学段教师主要是以指导为主,中年级学段,教师是以引导为主,高年级学段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例如:在执教六年级《增加电磁铁磁力(一)》一课中,教师在聚焦主题后,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全班分享,交流后优化实验方案;其次,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论证,记录数据;最后,自行总结,让学生用数据说话,自我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2.效益性原则

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为了有效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老师和学生在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效益性,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收获更大的教学成果。

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来进行学习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有的事情。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的准备、教师演示实验的仪器的准备等,不宜用很久的时间去准备,如果花掉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教师应对身边的课程资源了如指掌,随手拈来。例如:在探讨“横梁是立着放好”这一知识时,教师就不用过多准备,我们教室里的横梁就是学生探究时的对象,教师可以准备梯子,让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测量,最后得出结论。

3.参与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实现开发课程资源,人人有责。形成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各方面辅助开发的有机融合,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

人人参与是小学科学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在种植凤仙花、观察油菜花、采集岩石与土壤等众多科学探究活动中都需要全体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参与。教师的参与,便于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资源,供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观察。

例如:在《制作岩石与矿物标本》一课的中,岩石是农村孩子常见的物体,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在课前安排任务时,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采集岩石的活动中,教师自己也采集比较典型的岩石。课程中要求学生人人制作一盒矿物标本,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岩石的兴趣。

4.因地制宜原则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资源优势在于农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领域,这是农村学校科学教育的特色和竞争力所在。不同地域的农村学校也各有自身的特色,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构建学校的科学教学资源。

案例:在《生物多样性》一单元的教学中,正好学校校园内有一棵红豆杉,利用这一独有的资源,让学生进行校园生物的调查,从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珍稀生物的分布,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5.切合实际原则

“农村学校师生的素质状况是制约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现状直接影响到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师资的条件影响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应从各自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素质水平,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努力扬长避短。

案例:“一个鸡蛋就是一个细胞”这样的表述究竟对不对?一次科学试题的命制中,引发了老师对试题的争议。百度中也说这样的表述不完全正确。(www.xing528.com)

其实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小学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学生理解的兼顾性。总之,要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6.探究性原则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世界各国都提倡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概念在探究中形成,过程技能通过探究实践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更多是亲历探究活动体验而形成,科学本质在探究中领悟。所以,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各项活动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育中,必须首先重视科学探究,明确科学探究的含义,知道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校在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时,要让学生以探究学习的模式,运用各种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学习过程的乐趣。

案例:教学“盐水和水”这一课例时,学生说可以通过测量水温的方法区别水和盐水。他们认为水的沸点100℃,但是盐水的沸点应该高于100℃,因为他们曾经测过糖水的沸点就是高于100℃,由此推断盐水的沸点也可能高于100℃。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水和盐水的沸点进行了实际的测量,结果发现温度分别是100℃和107℃。学生结合已学的水的沸点温度和这一实测结果可以确定沸点是100℃的是水,即将水与盐水区别开来。还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更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推论。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对周围世界的—种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问题是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他,去发展他。

7.经济性原则

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经济制约问题比较严重,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不应借口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花费较少的时间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空间的经济性则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如果引入的课程资源枯燥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8.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9.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教师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大胆删减对教学无关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科学课程资源比比皆是,琳琅满目,教师在取舍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可以,特别是对于网络资源,教师更是难以取舍。

10.个性原则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展示教师风采,扬长避短,突出个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失去了个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