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名人王天民:圣陶教育的灯塔

改革名人王天民:圣陶教育的灯塔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晚上,王天民会更忙碌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如此单调的生活,对王天民而言,无疑是一段有意义的旅程。当外来学习者纷纷赞叹于他的改革成果时,王天民却没有太多的激动。正像木村之于“奇迹的苹果”,褚时健之于“褚橙”的意义一样,王天民之于圣陶,代表着一种无公害的教育,他是圣陶教育的灯塔。局外人大多充满了担忧,但王天民显然对自已一手苦心经营的学校相当乐观。

改革名人王天民:圣陶教育的灯塔

这是一个“很有情怀感”的励志故事,与一位76岁的老人有关。

他的人生是直线型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教育。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成为全县唯一的特级教师,并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退休后他在邻县的一所民办学校发挥余热,那个时候,他一个人包班教所有学科;66岁他选择创业,变卖了县城的房产,回到自已的老家创办一所名叫圣陶的学校,在这片自留地里,他开始耕耘那个久违的教育梦;76岁,他那朴素的教育梦想花开中原,圣陶故事开始在业界成为一种传说。

这位老人叫王天民,他所创立的位于河南汝阳小店镇的圣陶学校,如今,每天来自全国各地观摩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一位老人创办的学校何以引发业界的围观?他的教育梦到底是什么?

如果概括起来,王天民和他的圣陶学校的确开启了一场颠覆性的改革。这里的超常规学习打破了现行的教材体系,弹性学制打破了现行的年级升学制,无师课堂、混龄学习使打破班级授课制成为可能。

这里可以实现25课时学完小学数学基本知识,20课时学完初中化学,这里有“开卷练闭卷考”,有“单科独进”,有最大规模的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等具体的教学策略。也有人总结这里是“六无”学校,即无教材、无教师、无作业、无预习、无笔记,这当然不是吸人眼球的噱头,如果你走进圣陶学校,这些现象都可以被轻易发现。

圣陶的颠覆性远不止这些,他们正在尝试“小学一班一师,初中一级一师,高中一校一师”的探索,所有这些都在颠覆着教育领域既有的思维和常识

在圣陶的校园里,王天民通常是每天起床最早的人。没有什么能影响他每天早晨5:00起床,然后在这个熟悉校园里巡视,静静等待陆陆续续起床的学生,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幸福。等到学生晨读开始了,他会挨个教室串,如果发现哪个班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他会给学生即兴讲上一段,而“王爷爷到我班讲课”一直是圣陶学子的期待。

白天,王天民习惯于穿梭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重复着他常年不变的生活节奏。到了晚上,王天民会更忙碌一些。每天晚上19:30开始,是圣陶全体教师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要学习的内容都在王天民这里,他每天讲的内容都不同,从学科知识到《论语》《道德经》,不一而足,王天民为圣陶教师的知识边界打开了更多的缺口。

培训结束到23:30 左右,是王天民常年保持的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他会读一读常年订阅的六七种教育报刊,或相关的教育书籍。这两个小时的阅读内容很可能就会成为他第二天给全体教师培训的内容。

在很多人看来如此单调的生活,对王天民而言,无疑是一段有意义的旅程。王天民这样描述自已的一生:“我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痛苦的人,我很少生病,也从来没有感觉到累。”

这样的生活秩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波澜不惊。直到2016年的春天,王天民和他的圣陶学校被中国教师报发现并报道,圣陶学校开始被更多的人熟知,王天民的生活秩序开始被打破,这个中原小镇往日的宁静也被打破……对于过去守得一份清静的圣陶学校而言,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许利弊兼有;对于基层的教育改革实践而言,媒体的责任就是发现,圣陶经验也许可以给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教育一点启发;对于当下被改革裹挟的基层校长而言,王天民的圣陶实践给了改革者更多的教育联想——原来教育改革还可以有更大的尺度!

当外来学习者纷纷赞叹于他的改革成果时,王天民却没有太多的激动。“教育从来不需要什么改革,而是自然而然。”谈起过去的岁月,王天民总是那么云淡风轻。

正像木村之于“奇迹的苹果”,褚时健之于“褚橙”的意义一样,王天民之于圣陶,代表着一种无公害的教育,他是圣陶教育的灯塔

我更愿意将王天民精神称为“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就是专注、专业的精神,就是持续做好一件自已喜欢做的事情。

王天民一直自称是一个“教书匠”,他出身教育世家,爷爷是一位秀才,曾经教过私塾,父亲上过私塾,教过洋学,他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王天民和家庭、家族间根的连接,培育其精神世界的关键人物是父亲。所以,“匠人精神”也许是对这位老人的最好诠释。

文字的表达力总是有限的,王天民的真实、智慧、朴素,以及情怀,不是一纸文字可以描述清楚的。只有亲身走进圣陶,走近王天民,才可能相对完整地理解圣陶,理解王天民。

王天民一直有一个梦——“不把中国教育从西方文化轨道拉回来,我死不瞑目。”这是他的教育梦,也是他的中国梦。

但他毕竟76岁了,总有退出学校的时候,离开了王天民的圣陶学校会怎样呢?局外人大多充满了担忧,但王天民显然对自已一手苦心经营的学校相当乐观。不知这种乐观到底来自哪里?也许正像圣陶的教育之道一样——顺其自然,船到岸头自然直。

为什么圣陶学子如此痴迷学习

褚清源:考察完圣陶学校,人们普遍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圣陶的学生为什么如此爱学习,如此专注地投入学习,他们学习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能够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其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王天民: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梦想+行动”。如何让学生都心怀梦想,并在成长中不断优化梦想,发展梦想,圣陶学校有一套策略。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觉、自主,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怎样才能使你的学生自觉呢?我想,什么都不要做,不要启发,不要引导,不要谈话,什么都不要,那是多么自然的事。当你跟学生谈话的时候,你说要努力,可能就是在表达他以前不够努力;你说以后要努力学习,你就是在强调学生现在学习不够努力;你说一定要树立梦想,你就是不承认学生现在有梦想。什么叫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必须从校长开始。

许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圣陶学生为什么这么爱学习?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最准确的答案。但是,今天我想说,其实只有八个字“相信、解放、利用、发展”。

从我的经验出发,要想使学生自觉学习,首先要相信学生,只有相信才能解放学生。同样的道理,要想使教师努力工作,首先也要相信教师。我经常对来圣陶学习的校长们说,你敢不敢取消学校签到,他说不敢,因为上级有要求。我说你敢不敢对教师不加管理,他说不敢,没有过程哪里有结果。是的,这样的理由太多了,我们总有太多的理由拒绝相信教师。

你相信你的教师吗?既相信又不相信。你不相信他,他能相信你吗?我相信我的教师胜过相信我自己,真的是这样。我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做比我校长想得更好更周密的工作。我相信我的教师,一百个相信,一千个相信,一万个相信,我对他们从没有否定的“不”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我这里从来没有否定词。

我对我的学生也是这样,教了这么多年书,在我的眼里从来没有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比我强,比我好,比我有优势,为什么?我老了,他们年轻。在年龄上我永远比不过他们,所以我看到这些孩子特别高兴,可能你没到我这年龄,到了我这个年龄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看到一个个孩子活蹦乱跳,打打闹闹,别人看到的可能是不文雅,不守规矩,我看到的是,孩子真健康,真活泼,多么令人羡慕啊!我从内心里赞扬我的这些孩子,但我不是刻意地夸奖他们,有人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并不认同,夸和不夸都不能刻意为之,一切都应该是自然发生的。

褚清源:一进校园,就能看到校门口楼上有几个红色大字“学习即信仰”,能解读一下这句话吗?

王天民:高中部的胡少舟同学说过一句话,隔几天我到教室门口一站,他们就有用不完的力量。什么意思?这就是正能量的能量场,这种正能量来自哪里?不光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诗书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有一个信仰,就会有这种能量。

在圣陶学校,我经常给老师们培训,有时培训《道德经》,有时培训《论语》,还会培训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你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培训他们知识,其实,我每天晚上都在培训教师的能量场,一个单位、一所学校、一个社会如果始终处在正能量场中,大家心在一起,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会惧怕什么难题呢?所以,学习即信仰,就是在营造一种能量场,在这个能量场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创客,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除了学习,圣陶还有什么

褚清源:关于圣陶经验,业界一直褒贬不一。其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圣陶学校的学生只有学习这件事,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型教育,是打着“教育之道”的大旗变相行应试教育之实。对此,你怎么看?

王天民:圣陶的学生的确都很爱学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学生曾经为了一道数学题,共同钻研了23天。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钻研精神,哪里只是为了学习,为了应试。学生如果始终乐在其中,那学习就是一种快乐,而非痛苦。

圣陶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美术教师,我们条件真的太差了,我们没有实力聘请优秀的教师,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些优秀教师,公办学校一招教,都走了,哪一位教师不想有一个铁饭碗呢?即便如此,我们的学生也有他们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圣陶学校每一大周(10天)都有学生自己策划组织的文娱会演活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在一起联欢,别有一番味道。学生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因为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他们为了学习一个舞蹈,就自己从网上下载视频,跟着视频学。圣陶学校的节目质量可能比不上城市学校,但在我眼中,这是最好的。真的,因为孩子们很开心!

褚清源: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圣陶学校有更多更好的条件和资源支持,学生会发展得更好?

王天民:是的,我们也想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可是,圣陶现在做不到。我办的是平民学校,每学期收费只有一千多,我的目的是搞教育研究,我还没有实力改变学校的硬件。

令我现在感到欣慰的是老师和学生们,他们能安贫乐道,我觉得这就是幸福,我们满足了,但是我们渴望着改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想好一点呢,但是这要自然而然地发生,自然而然地发展,我不祈求上天给我们掉馅饼,但是我相信,圣陶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我希望来到圣陶的校长、教师,看到圣陶学校不足的时候,千万别见外,我们会虚心接纳所有的建议。圣陶的学生不一定见人就鞠躬问好,不一定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因为他们毕竟是山区的孩子,环境决定了他们这种生活的样子。在圣陶学校,课间你会发现学生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当然都是小打小闹,这里没有人看管,我们也从没有担心过安全问题。孩子们的野性、天性、纯真,要允许他们释放,允许他们在校园里面“撒欢儿”。撒欢儿,这是我们当地的方言,就是很高兴地在校园里无拘无束跑来跑去。

有人看见圣陶的学生直接对着水龙头喝生水,认为这不卫生。我说,他们都是山区的孩子,山区的孩子都是喝泉水长大的,这比泉水干净多了。我们农村人常说,“不干不净喝了没病”,也许城市的教师无法接受,但这就是圣陶孩子们的自然态,一切听凭自然。

你还可能看到个别学生会吸烟,那是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刚刚来到圣陶,刚来的学生,我们不会给予太多的限制,允许所谓“坏习惯”的存在。

褚清源:问题生转化是一大难题,圣陶学校在转化问题学生方面,是怎么做的?能具体谈谈吗?

王天民:我的理念是不跟问题学生谈他的过去,不揭他的疮疤,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嘛!一些外地学校开除的学生来到圣陶,从来没有人会说他们是被开除的,他们自己不说,老师们也不允许说,我也不允许说。

登封一个孩子来了,爸爸是教育局的领导,孩子退学已经很长时间了,是很多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来到圣陶以后,孩子每天都在寝室里睡觉,班主任并不管他太多,家长听说孩子在寝室里睡觉老师都不管,就向我反映。我说,你看到的都是负面的,我看到的则是孩子身上的积极变化,他现在至少不外出泡网吧了,不打扰别人学习了,这就是进步。现在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已经融入这个集体了,身上的很多变化让爸爸都感到不可思议。

将教育理念拉回中华文明

褚清源:圣陶是一所神奇的学校,这是很多来过圣陶学校的人的共识。因为圣陶的确颠覆了太多司空见惯的教育常识,做出了其他学校不敢做的改革。而圣陶作为私立学校的这一体制外生存无疑为这种大尺度的改革提供了土壤。

王天民:圣陶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许多探索只是我认为是规律的就去做了,是对是错,不得而知,只能由专家们评说了。当然,如果圣陶的探索能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有那么一点点启示,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有争议,我也坦然接受。

以前我不想让外界知道,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认为一生所做的事情自生自灭就行了。是《中国教师报》记者的执着和专业精神感动了我。现在《中国教师报》报道了,不少人都知道了,这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如今做事难,做人也很难,不干说你懒,干了说你贪。我真希望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愿在自己的这片教育桃花源里,独守终生。

褚清源:圣陶今天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有你几十年的经验积淀。在你的教育生涯中,助力你不断改革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王天民:圣陶学校能发展到今天不是偶然的,很多人说课改很难,课改是带着镣铐跳舞,我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我这里有这样一个土壤。20世纪70年代,我就开始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改革了。当时我有一个好校长叫马迎喜,现在已经84 岁了。我当年尝试改革的时候,马校长说:“改吧,你可以不写教案,可以不批改作业。改对了,我为你宣传推广,改错了,我老马给你负责。”我感谢马校长在我刚刚改革的时候给我的信任和支持。改革太需要这样的环境和土壤了。(www.xing528.com)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县教研员王文培老师,他虽然只比我大四岁,但是我们亦师亦友,是他把我带上了更专业的教改之路,他领着我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使我有幸接触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学习到了全国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这些都为后来圣陶学校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圣陶学校的改革之所以成为可能,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加任何的干预。感谢他们为圣陶营造了改革的空间。

褚清源:我知道你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望,就是让教育理念回归中华文明。你也曾说,“不把中国教育从西方文化轨道拉回中华文明,我死不瞑目”。为什么你会有如此强烈的愿望?

王天民:我认为西方偏重的是科学治国,中国偏重的是以道以德治国。我们看《论语》《孟子》《老子》,强调的大多是道和德,《论语》从头至尾,你看到六艺怎么教怎么学了吗?我想这可能就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区别。当然,西方也讲究德,也讲究道,也讲究思想理念,但是我觉得中国教育更重视道和德,所以我的想法是让教育理念回归中华文明,用实际行动将教书育人改为育人教书,将传道授业变成传道育人。

我一直想发表一个声明:圣陶经验不是我王天民创造的,不能过度放大我个人的因素,圣陶真的没有什么创造,如果有,那也是得益于中华文明,这才是圣陶经验的源头。我希望更多的教育者能团结起来,共同弘扬中华文明,把教育从西方的逻辑中拉回中华文明的轨道。

褚清源:那么,圣陶的教育实践中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王天民:比如说我们的三级同班混龄学习和单科独进,其实都来源于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比如,圣陶学校提出的自主学习三大步骤:一靠顶尖名师指引,二靠优秀学习团队合作,三靠独立自主钻研的精神。这里的名师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师不同,这里的名师更多是指“人师”。我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教学生做人,教他们智慧的。这样的教师一所学校不可能太多,有一个就足矣。如果学校一个也没有,那么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资料,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榜样教师,让他们知道还有这样的教师在。

褚清源:你说的这类名师如今太缺乏了!有人说,今天学校里“路人甲”式的教师太多,这类教师只是学生成长中的过客,而像你这样的“师父型”的教师,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王天民:我们做得真的是不够,很多仅仅是一个理念而已。我经常和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缺少梦想,甚至不缺少为梦想开始行动的勇气,和成功者相比,我们缺少的是坚持的决心和毅力。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不会改变我的梦想,那就是把教育拉回中华文明的轨道,让学生真正找到自信,让老师和学生都过上桃花源的生活。

当圣陶遇到杜郎口

褚清源:地处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和地处河南的圣陶学校,同属于农村学校中的改革典型,一个构建了“第三种教学关系”,一个在推动第三代课改。两所学校都各自有内在的“精神模式”,又似乎有着共同的“精神长相”,对此你怎么看?

王天民:与崔其升校长接触了两次。我很佩服崔校长的改革精神。有人说,我和崔校长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我们俩都有比较好的记忆力,都不知道苦和累,都视教育为生命。他常说,一事不优,不做二事,我说,不做第一,就做唯一。

有人说,圣陶和杜郎口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两盏明灯,如果是的话,杜郎口是太阳能灯,圣陶则是一个小煤油灯。圣陶太寒酸了,圣陶和杜郎口比不着,真的比不着。

褚清源:正像当年有人质疑杜郎口中学一样,圣陶学校引起各界关注后,也不断有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你如何看待别人的批评?

王天民:我王天民的确有点另类,有人说我好,有人说我不好,有人说我好强,有人说我好出风头。但我就是我,别人说我好,我权当没听见,有人说我差,也不会影响我,因为我不接他的话,我是一团棉花。我这个人有一个习惯,网上的东西只关注正面的,负面的信息通常不看,为什么?我想尽量使自己心静一些,再静一些。

这可能也是我这一辈子没有苦没有累的原因。有人说要以苦为乐,我不相信,苦怎么能变成乐呢?怎么能以苦为乐呢?当你知道它的苦的时候,它就不是乐。有人说痛苦并快乐着,我也不认同,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怎么能痛苦并快乐着呢?人怎能一半脸哭着,一半脸笑着呢?

褚清源:我想替去过圣陶学校的教师问一个问题。有教师说,圣陶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的状态很好,但课堂上也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一点太随意,比如板书,比如讲题时的举止要求等似乎都不太规范,在这方面圣陶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王天民:圣陶现在解决的是学生能不能爱上学习,能不能不流失社会,能不能不走上犯罪道路的问题,圣陶的学生有不少是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圣陶学校需要改进提升的方面太多了。学生的一些行为规范暂且只能顺其自然,这在其他人看来可能不可思议,但是圣陶目前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不厌学、不流失,这是当务之急。在其他学校很可能兼顾,但在圣陶还兼顾不了。这正像对于一个乞丐首先要给他什么,是解决温饱问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要让乞丐穿戴更好一些,举止文明一些,意义不大。

来到圣陶最应该看什么

褚清源:如果要学习圣陶的经验,你认为最应该学习什么?

王天民:千万别学圣陶,每一所学校都要做好自己,守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褚清源: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一定要给点具体的建议。

王天民:借用马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男人的长相和智商成反比。我想说,王天民的长相和它的智商成反比,圣陶学校的外表和它的内涵也成反比。

第一眼看圣陶学校可能觉得脏乱差。圣陶学校和其他的学校相比,1000条中可能有999条不如其他学校。圣陶学校的厕所太脏了,都让人不想进;教室里的墙壁破旧不堪;圣陶的教师似乎不像教师,有一些教师看上去更像个农民;圣陶学校的学生不像学生,像一群“野孩子”……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你要看什么呢?

我想举一个真实案例。曾经有一位优秀教师,据说是高级教师,反正是小有名气的教师来到圣陶考察,还没有看多长时间就和我来讨论圣陶的经验。我说请你随便到一个班里去看一看,看10分钟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他去看了10分钟,来跟我说:“这个班上有16名学生,其中有两个学生学习不够专心。”我说:“别说了,请看这张纸。”我把答案给他了,我说恭喜你今天得了一个“C”。人们来到圣陶通常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大多数同学很努力,这属于A 等;第二种是大多数同学学习很努力,但有少数同学学习不专心,这属于B 等;第三种是个别同学不努力,这属于C等。第一种情况是来学习的,主要看到别人的优点;第二种是一般考核型的,说等于没有说,看等于没有看;第三种是检查型的、挑刺型的,只看到了别人的不足。

如果是检查和挑刺的,请不要来圣陶学校。圣陶学校有没有一点点值得学习的?我觉得有。

褚清源:请具体谈谈。

王天民:到圣陶学校听一节课,是要看你的运气的。为什么?因为圣陶学校的课堂很少有讲解,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所以,我建议看圣陶学校要看三点。

第一点:中学生在不在学校谈恋爱,一次两次看不出来,三次看不出来,来的次数多了,你会发现圣陶学校的孩子大多数能平稳度过青春期,为什么?我不敢说圣陶的学生都不谈恋爱,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心静如水,真的让人感动。

第二点:教师三天五天不进教室,学生不乱,这是为什么?圣陶学校的高中预备班就有一个规定,教师只有受到学生邀请后才能进教室讲课,谁擅自进教室讲课扣10块钱,实际上也就是说说,没有真正扣过。为什么不准教师进教室?为什么不准讲?请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偏执。

某年高考有一道材料作文题,大意是:一个景区树立很多牌子,上面写着“请游人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否则将影响他们的觅食能力,如有违者将重罚”。用在教学上,你想通过喋喋不休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就等于给野生动物喂食,天长日久就会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国家没有办法,我有办法,我是私立学校,请你离开我的学校,绝不允许你给学生喂食,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点: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到圣陶的高中部看一看,学校门口就是一个网吧,学校没有大门。为什么学生不出去?在其他学校因违纪被开除的学生到这里,老师也没有谈话,一天都没有出去过,在其他学校上网违纪要被批评,在这里没有人管,但他也不去。

这就是圣陶学校对学生的无为而治,其实,对教师也一样。圣陶学校没有政教处,没有教务处,没有那么多烦琐的管理,但圣陶的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独立作战,为什么?为什么他那么努力,那么勤奋,以校为家?如果来到圣陶,一定要和老师们谈一谈。我常和一些校长说,你们敢不敢不考核教师,不检查教案,不要求签到,签到,是学校管理的悲哀。只有领导对教师无为而治,教师才能对学生无为而治。我想来到圣陶,看这三点足矣。

褚清源:有人说,圣陶的经验不好学,也学不会。对此,你怎么看?

王天民:圣陶学校一次、两次、三次很难看懂,可能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和其他学校不同,圣陶学校的经验就像流动的空气和水,它是无形的,是不断变化的,每天都有新的奇迹发生。我自己也读不懂圣陶,这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谦虚,也许就是“当局者迷”吧。我王天民真的读不懂圣陶,读不懂圣陶学校的教师,读不懂圣陶学校的学生,也读不懂自己。

我想说,圣陶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模式,王天民绝非什么大家,也绝非教育家,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被这么多人关注,我诚惶诚恐,真的感到名不副实。请大家不要对我寄托太大的希望,为什么?我只是一名教育的老兵,只是有一份教育情结而已。

王天民语录

把90%的人说“好”的决定扔进垃圾桶。

教育应该是育教,育在先、教在后,校长要先育自己再育教师。

无私,无欲,无为,无我,名利对我毫无作用。

校长是舵手,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记在脑子里是财富,记在笔记上是负担。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状态。

教师要做唐三藏,学生要做孙悟空。

越会教的越不会教,越不会教的越会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直接向学生要鱼。

你问学生,你是学生的学生;学生问你,你是学生的老师。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