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志钢:课改智慧与学习力量

李志钢:课改智慧与学习力量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笑声爽朗的李志钢总是善于发现。在一次教育论坛上,李志钢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述所传递出的课改智慧被记者发现了。如今,在全国众多有关课堂教学的论坛上,常常能看到李志钢的身影,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接到外出讲学的邀请。李志钢善于总结,他是一位既能做又能说的校长。李志钢把校长最应该多去的地方定位在课堂。李志钢崇尚学习的力量,他把学习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的第一精神。

李志钢:课改智慧与学习力量

笑声爽朗的李志钢总是善于发现。一封家长的投诉信让他发现了一个人试水课堂改革的“时红霞现象”;一次果断的课改决策,让他发现了“课堂一小步,教育一大步”的真谛;一次偶然的外出讲学,让他发现了展示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二十年的校长生涯中,李志钢有太多的发现,但是这一次,李志钢“被发现”了。在一次教育论坛上,李志钢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述所传递出的课改智慧被记者发现了。由此,便开始了一段走近他、认识他、解读他的旅程。

如今,在全国众多有关课堂教学的论坛上,常常能看到李志钢的身影,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接到外出讲学的邀请。李志钢善于总结,他是一位既能做又能说的校长。他那个自已杜撰的关于“寂寞”和“即墨”的段子,常常让聆听他报告的同行捧腹而笑。

33岁开始做校长的他,对学校改革和管理有着深刻的体认。他认为,校长要做清醒的管理者和热情的创造者。校长的智慧在于发现,不仅仅是发现教育的智慧,发现教师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发展中的问题。“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重复出现问题就是作风问题。”

教育智慧诞生在一线,教育思想成长在一线。李志钢把校长最应该多去的地方定位在课堂。他说,校长要敢于泡课堂,敢于在课堂里与教师并肩作战。教师最信赖的不是批评家,而是建设者,是敢于躬身课改田野的人。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已很重要,是管理者成功的哲学命题。”激发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人都发现自已的价值,是李志钢校长的管理追求。“要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就要多一分耐心,因为教育创新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教育回归原点,在返璞归真的场景当中,重新感悟教育的真谛。”李志钢说。

在学校里,每位教职工过生日都会收到一张校长亲笔写就的贺卡和一个由学校送上的生日蛋糕。二十年算起来已有几十万字了,钢笔也用坏了十多支。

读书、看报,是李志钢重要的生活方式,他给自已制订的工作计划中明确必须做的事情有:每天看一张有用的报纸,每周看一本杂志,每月读一本书。在李志钢的书架和案头放满了他喜欢的书,不仅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还有经济领域企业管理方面的书。他说,他的很多经验和思路都来源于这些书。李志钢崇尚学习的力量,他把学习精神作为教师职业的第一精神。他常说:“学会学习是通向未来的个人护照,只放电不充电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课堂危言

褚清源:今天的教育备受诟病,但是,把“教育问题”放大成“问题教育”又是不理智的。就问题而言,你眼中的教育问题是什么?

李志钢:教育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扩大化,有些问题是教育内部无法解决的,更是学校教育无法解决的。今天的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功利上。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功利、太急切、太匆忙,正像陶行知当年所说的,“赶考和赶路一样,赶路的人把路旁风景赶掉了,把一路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赶掉了”。另外,课堂上“以教代学”现象突出。教师的“教”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就好比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塑造。

褚清源:课改走过十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又一次回到了“改课”上来,力求在“改课”上寻求课改的再次破局。课改为什么一定要突破课堂呢?

李志钢:课堂一小步,教育一大步。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不敢在课堂上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不在课堂上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地,所谓的课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辛苦可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短信来概括:起得比公鸡早,睡得比猫头鹰晚,吃得比营房士兵快,催作业比黄世仁狠,搞辅导比狗待骨头更亲。教师这么苦,这么累,学生何尝不是如此。整个教育变成了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熬,学校苦撑。这种离开了以人为本,以牺牲孩子时间、身体为代价的“假教育”搞得教育走上了一个畸形发展的轨道

传统课堂运用的是动力集中技术,只有火车头有动力,拖车没有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现代课堂是一个动车组,它采用的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改课”就是要通过课堂结构和制度的调整,充分发挥每一小组、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让课堂指向幸福,指向快乐。

农民学教育

褚清源:你曾说,今天的教育过于工业化,应该回到农耕时代,向农民学教育,让教育回归绿色,回归生态,请具体谈谈如何向农民学做教育?

李志钢:是的,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这一问题。今天的教育是按照工业化的方式在批量生产学生,这种方式更集约化,效率更高,但是,最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破坏。这种批量生产的教育方式,掩盖了学生的个性,阉割了学生的天性。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庄稼生长要尊重自然规律,孩子成长要尊重成长规律。教育不是批量生产,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细的艺术,来不得虚假和功利。教育最大的敌人是功利心,今天的教育出现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教育是让“直树成木,大树成荫,弯树成景”,不是让所有的树都成为参天大树,更不是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生产标准件

教育向农业学习,就是把学生视为渴望生长的庄稼,把教师视为农民,农民要做的就是为庄稼的自然生长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庄稼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农民种植的是庄稼,教师“种植”的是孩子。庄稼长得不好,农民从不会埋怨庄稼,而是反思自己的耕耘是否精细、到位,然而,有多少教师遇到“问题孩子”时还在抱怨、打击孩子。

褚清源:“和谐互助”高效课堂被誉为“一学就会,简洁高效”的教学策略,也正因简单易学而备受关注。这种“简单美”是否可以作为衡量优秀教学经验的一个标准?

李志钢:教育原本就应该是简单的,把复杂的教育简单化,才是最高智慧。简单是一种美,更是一种智慧,正所谓“大道至简”。改革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任何一项改革,无论理论多么先进,如果操作起来是复杂的,那么这种改革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简洁高效。一个好的教学模式一定要达到“三好”,即效果一定要好,越简单越好,学生喜欢就好。

褚清源:“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模式与流程,模式本身是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么,模式是否会成为对教师的一种束缚呢?

李志钢:当下的学校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两种策略,一是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质量。即墨28中的改革属于后者。化学上讲,结构决定性质,对课堂教学而言,模式决定效益。“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就是从原来关注教师“教”的模式转向关注学生“学”的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交给教师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交给模式,交给科学的流程,让模式和流程来保障教学质量可能更有意义。模式至少是可以实现质量保底的。当然,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关键问题是你选择的是科学的、先进的模式,还是伪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模式。因此,认识模式、选择模式、建构模式很重要。

校长的领导力修炼

褚清源:今天的校长在学校里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生存现状,有的校长在做急救队长,哪里需要哪里去;有的校长搞“维稳”,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还有的校长利用手中的权力“瞎折腾”。在你看来,校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角色该如何定位?

李志钢:就工作性质而言,校长是服务员;从业务上讲,校长是好老师;就管理而言,校长是教育家;就学校创新而言,校长是思想家;就学校发展而言,校长是战略家。校长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指校长坚定教育信仰,体现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脚踏实地”是指校长创新教育实践,体现对教育的实事求是和认真执着。

校长要“居高临下”。所谓“居高”是指校长要有高度,有战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思想、艺术家的头脑。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理顺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综合运用相关领导艺术,率领教职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谓“临下”是说重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全面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创新、开拓、奋进不止的“自由创造”过程,校长绝不能墨守成规,死搬教条,而要用高超的领导艺术“凝心、凝情、凝威、凝力”,以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效。

褚清源: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你看来,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好校长?

李志钢:一位好校长未必能成就一所好学校,好校长首先要能带出一支好团队。好校长在任时能够成就一所好学校,离开了也能留下优秀的文化使好学校依然好下去。

我认为,一位能带出好团队的好校长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无欲则刚”。职位无大小,凡事凭一个“公”字,才能立世有威信,改革有底气,才能团结人,干好工作。二是“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宽容得众,心胸宽广,能记人之功,容人之过,能团结各种性格的人才,发挥好所有人才的积极性。三是“爱心工作”。把所有的教职员工作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爱群、乐群、利群,把与同志们共事当作一种缘分,当作一种至高的乐趣。四是“激情创新”。我们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就应该充满激情,有成功的渴望。干部的激情感染教师,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校长、教师、学生的激情融汇在一起,校园才能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学校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褚清源:那么,校长如何来修炼自己的领导力?

李志钢:校长需要修炼自己的领导力,我认为,校长的领导力首先是基于教学的领导力,然后才是其他方面“领”和“导”的能力。作为校长,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上拥有话语权,就很难拥有真正的话语权,也很难把学校带向卓越。

校长要敢于提出“向我看齐”的理念,有功不居,有过不诿,走在课改的最前沿。校长要审时度势,刚柔相济,长于预见,工于发现。校长不能让学校的围墙挡住自己的视线,也绝不能让看似单调的工作消磨自己的意志和理想。校长不能盲目跟风,但要敏感,善于捕捉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做到“脑清、心诚、眼明、耳聪、手短、腿长”。

能否让教师得到发展,同样考验着校长的领导力。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我们学校对教师的最大福利。我们一直在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组织,激励教师参与到课改中来。对于优秀教师的培养,我们不是把精力放在打造几节公开课上,而是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上好常态课;不是追求几个名师的成长,而是追求一批教师的成长。让教师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升值,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作为校长,发现不了人才是水平问题,而浪费人才就是品质问题了。一所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要让它腾,是虎就要让它跃。

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

褚清源:你33岁开始做校长,这一路走来,你认为做校长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李志钢:做校长最大的体会是,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干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干事更重要。为什么一些校长工作非常投入,兢兢业业,但却不出效果呢?我想,问题可能就出在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干的不一定是有用的事。干正确的事需要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则取决于准确把握形势。何谓“形势”,“形”是已经客观存在的现实,“势”是客观现实蕴藏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准确把握形势,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有超前意识。

褚清源:有人说,管理不在于“管”,而在于“理”,理清关系,理定规范,理出秩序。你的学校管理观是什么?

李志钢:没有规则的地方必然是价值混乱的地方。校长的第一项工作是建立自己的规则,有了规则就有了公平,有了规则就有了方向。但规章制度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有力的思想工作支持。当人们都是守纪的模范时,规章就已失去了它的作用,这时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便成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形式,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www.xing528.com)

褚清源:制度和规范是为人服务的,是基于开发和促进,而非控制和约束。你是怎样理解的?

李志钢:制度和规范本身并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和真义,制度如果仅仅是管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就失去了意义,人们不可能为了要遵守制度而设定规则,也不可能因为规则的存在才去遵守规则。

所有的制度都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经济领域有经济领域的经营原则,政治领域有政治领域的价值尺度,文化领域有文化领域的评判标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说,掌管经济的是效率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领文化的是自我实现原则,任何制度都有其适用的特定领域,一旦超出范围,就面临着功能与价值的失效。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和战斗,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教师的使命是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我们不能将军队的制度标准推广到企业家身上,同样也不能将企业经营的“投入—产出”原则运用到教师与学生身上。教育领域可以说从根本上关涉人的成长与价值实现,因此,学校制度建设应基于人的自由发展和完满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建立对人的行为起规范、导向作用的刚性的规则体系。制度和规范的维护不具有自足的价值,只有与人的发展方向一致时,才能获得其存在的正向作用。

教育世界需要的是按照人的成长逻辑行事的制度,而不仅仅是按照体制自身的程序规则行事的制度,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在于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保障。

我们的精神谱系

褚清源:学校最终因文化而久远,也因文化而不同。即墨28中积淀的文化是什么?

李志钢: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文化的力量正在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巨大力量。一所优秀的学校首先要能充分放大“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是一种力量,一所学校有良好的文化元素,并不等于一定有良好的文化力,也不会必然导致学校文化品位的提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学校师生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元素,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后才能达成目标。

学校文化不仅仅要回答文化说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只有说得准、说得精、说得美、说得富有个性,才易于人们识别并建立印象。即墨28中近五十年来积淀的核心文化,就是“雷锋精神”。我们把“雷锋精神”作为校魂,作为文化精神列入学校章程,可以说,28中的发展史就是通过各项活动使“雷锋精神”在全校师生心中传播、生根、发芽、结果的历史。

褚清源:“雷锋精神”是如何落地生根的?

李志钢:建校近五十年来,我们坚持创新开展学雷锋活动,做到了课程化、系统化、常态化。“雷锋精神”在学校代代传承,沉淀为一套系统而厚重的精神谱系,“雷锋精神”蕴含的爱心、智慧和进取精神内化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精神品质,提升着学生的价值观、教师的育人观、学校的发展观。校训“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就是要用“雷锋精神”开启学生的未来、教师的未来、学校的未来。为了更深层次地发挥文化精神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在新一轮课改中创造性地将“雷锋精神”引入课堂,把雷锋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坚韧意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爱岗的螺丝钉精神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德育基础,将“雷锋精神”内化到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两人“师友互助”,最终实现互助共进,合作双赢,从而原创出一学就会、简洁高效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雷锋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精神成为课堂的道德核心,化为师生共同前进的动力,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褚清源:作为一所当地的名校,生源好、教师棒、质量高,你完全没有必要冒险搞课改,为什么还要坚持搞课改呢?

李志钢:2004年8月,我调任即墨28中校长时,这所学校就已经是即墨市初中教育的窗口,是青岛市名校,学校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始终名列全市第一,先后探讨了“双分教学”“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等教学方式。但客观地说,在创新改革和特色办学方面,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

一所名校首先要自知,自知者明。因此,28中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敢于自我加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谋求改革。我们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名校,只是在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即墨28中如今在青岛市是龙头学校,在山东省是名校,但是在全国呢?现在是名校,将来还是吗?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否则未来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另一方面,如果满足于现状不创新求变,教师会在重复性工作中激情消退产生职业倦怠,学校也会在年复一年的轮转中丧失活力变成一潭死水,教育质量可想而知。课改就是让学校、教师永葆活力不断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可以说,不论是名校还是一般学校,不论对教师还是教育自身发展来说,课改都势在必行。

褚清源:课改之初,是否遇到过不同的声音?

李志钢:课改之初,也有些不同的声音。一些教师认为,学校已经是青岛市龙头学校,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遥遥领先,没有必要再折腾了。我的原则是,确定了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遇事少议论,少争论,干出结果自有公论”。不要等所有情况都完善之后,才动手去做,如果想等到万事俱备,那么只能永远地等下去,只有创造条件大胆创新才能创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

褚清源:今天,有不少不愿意或者不敢课改的人,都是出于对教学成绩的担忧,认为课堂一动,就可能成绩下滑,你如何看待这种心态?

李志钢:分数是检验课改效果的重要依据,不看分数的教育是无知的,但是只看分数的教育是“无良”的。教育需要有战略眼光,不仅要思考学生从今天走向明天,更要思考从明天走向后天。教育不能像行政管理一样条款分割,要有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不能只负责某一个阶段。我们学校的课改很顺利,没有出现成绩下滑。课改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确定了课改的方向,就要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下功夫,方法对了,效果不会差。

褚清源:课改学校如何才能走得更稳妥,走得更远?

李志钢: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课改学校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借智借力中实现共赢。当今教育已经不再是封闭性的教育,一所优秀的学校必须开放办学,兼容并蓄。在学校内部,就应该像孔子教育他门生颜回一样“不迁怒、不贰过”,所有教师既要“慎独”,更要把自己的教训贡献出来,避免再犯同样错误,并且看到别人犯同样错误及时指正。学校应该形成不但贡献自己的“金点子”,更要贡献失误,让大家不犯同样错误的共识。

对于成功的课改学校而言,出众不仅会面对鲜花和掌声,也会面对冷嘲热讽甚至攻击谩骂。不要在赞美中迷失,也不要因为诋毁而退缩,要珍视这种复杂环境下的宝贵机遇,高压下的打磨才能滤尽杂质,这时候每前进一小步都是质的蜕变,都是别人想象不到的大跨步,最终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流砥柱,成为同行公认的领跑者。

规划明天的课堂

褚清源:当下,一个让教师尴尬的现实是,教师天天在教书,却没有时间读书。你如何看待教师的阅读?

李志钢: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人,一定是一位终生读书的人。当前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学习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需要、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就像人生存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技术专家路易斯·罗斯指出,对你的职业而言,知识就像鲜奶,奶盒上印着有效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三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就很快会酸臭掉。因此,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没有希望的教师。我在学校一直倡导一种阅读生活,倡导教师每年阅读两本教育专著,跟踪阅读两种教育报刊,摘抄1—2万字的阅读笔记,撰写两篇学习心得。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经过自己头脑思索,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学习。学校工作越是繁忙,越是需要抽出时间来学习。光知道低头忙就等于“心死”,即使再疲惫也抽时间学习一点新的东西,悟出一些智慧,那劳累就无影无踪了,这实际上是一种美的享受。

褚清源:没有完美的经验,只有不断发展的经验。即墨28中的课堂未来要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或者说,你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李志钢:教育专家潘光旦认为,人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以“自我”为对象。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教师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大抵真能自求者必能自得,而不能自求者终于不得。让所有学生都能自求、自得是我们未来课堂追求的方向。

我们的课堂教学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2004年以前,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教师搭台师生唱”;2004年至今基本上实现了“教师搭台学生唱、师生搭台师生唱、师生搭台学生唱”;未来要追求的是“学生搭台学生唱”。

我认为,课堂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学习与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在学习中生命成长的过程。学生理所当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激励与引导。课堂以学生身心条件为基础,以教材为蓝本,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教师要做“煽风点火”者,善于发动和点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做画龙点睛者,让学生在普通平常的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学生在课堂里实现生命的成长,教师在课堂中实现价值的浓缩。

李志钢语录

校长要敢于提出“向我看齐”的理念,有功不居,有过不诿,走在课改的最前沿。

校长不能盲目跟风,但要敏感,善于捕捉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做到“脑清、心诚、眼明、耳聪、手短、腿长”。

校长善于借力、借智来打造学校的品牌。

教师要做“煽风点火”者,善于发动和点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做画龙点睛者,让学生在普通平常的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读书破万卷”告诉我们,读书要达到一定的量;“半部《论语》治天下”告诉我们,要读透一本书。

“改课”就是要通过课堂结构和制度的调整,让拖车变成动车。

教育就是让“直树成木,大树成荫,弯树成景”,而非让所有的树都成为参天大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