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洛阳的都市喧嚣中藏着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这个童话世界更像是一本书,书的封面有一个充满故事感的名字——西下池小学,而在书的扉页上写有这样几个耐人寻味的文字——爱和自由。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艳丽——西下池小学的校长和她的师生们。
十年前,李艳丽在这里开始了她校长的职业生涯。那个时候,学校也是一本书,只是这本书里没有感动,没有童话,没有完整的主题,更缺少读者,一切被消极、无序和负面事件充斥。有见证者这样描述当时的细节——上课时间,教师把学生关到教室里,然后各自去忙自已的私活,种菜、择菜、织毛衣、打扑克,甚至让学生到教师家里去打扫卫生。学校的人际关系更是糟糕透顶,教师们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学生的面吵架、打架。人心涣散,“糟糕极了”。
直到有一天,李艳丽来了,故事的情节开始发生转折。转折的起点是从她和教师的谈话开始的。
自我认知是她谈话的主要基调。通过谈话,李艳丽试图让教师对自我有初步的觉察和认知,进而建立对所从事工作的信心与责任心,然后让每一位教师给自已制定一个个人成长规划,这个成长规划中自然会有她推介的一个阅读书单。她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已内在的秩序建设好,就很难把学生带好。”
如果说李艳丽改变学校的切入点是从谈话开始的,那么,西下池小学教师团队的变化则是从读书开始的。李艳丽相信书籍的力量,无论是领导、同事、朋友还是下属,李艳丽常常会把书当作最好的礼物送给大家。今天如果有人问:如何改变教师的状态?她依然会说,从读书开始吧,把自已交给一本书,在书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然后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
她用这种方式,建设着一个独立的教育世界,而在旁观者眼中,她其实无意间在进行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践,她的探索为主流教育输入一股新鲜的力量。
在李艳丽的教育词典里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表达,比如自由与规则、觉知、认同、陪伴、活在当下、无条件地爱、成为自已、高价值感等等。这些语词构成了她独立的话语体系,也构成了“心教育”的丰富内涵。
一位哲人说过,“我想要你将每一样东西都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爱与逻辑之间有任何冲突,那么应该由爱来决定;如果头脑和心之间有任何冲突,必须先听心的。”李艳丽把“心教育”解释为一种生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拥有爱与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在规则中享受自由,在爱的表达中完整成长。
与所有相信梦想的人一样,李艳丽期待抵达那个未知的理想世界。如今,西下池的故事里写满了爱与自由,写满了积极与感动,写满了童年与童话。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日益壮大,从李艳丽一个人到西下池小学的全体教师,进而扩大到西工区的全体教育人,这本书的读者也越来越多,遍布大江南北。
如果说西下池是一本故事书,那么“心教育”则是一个理想国。尽管经营这份理想,李艳丽用了十年时间,然而这一切,于她是如此从容。
给生命完整的食谱
褚清源:就教育改革而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可能更重要,我想,我们的交流可以从问题谈起。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诟病,你作为小学教育的实践者,如何看待当下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李艳丽: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过多关注“术”的教育,而忽视了“道”的教育。“术”的教育就是头脑的教育,也就是关于知识、技能和品德的教育。“道”的教育就是心的教育,是关于幸福、喜悦、平和、觉知、宁静的教育。“术”的教育,属于生存教育;“道”的教育,属于生命教育。如果用一棵树形容一个人,心就是树根,而头脑则是掩藏于树枝中的花冠。现实中,教育者更多注重在孩子“头脑教育”上下功夫,但却很少在“心的教育”上做文章。头脑的食物是知识,心的食物是爱,我们要给生命完整的食谱,不能偏食。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套价值评价体系:一套是社会评价体系,以身份、地位、房子、金钱等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另一套是内在的生命评价体系,它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快乐、幸福、平和、宁静。
与社会评价体系相对应的是“脑教育”,所以,人们就会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教育方面下功夫,因为丰富的知识、出众的能力、优良的品德更容易让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功名、地位、财富。
与生命价值体系相对应的则是心的教育,它关注的是一个人是否幸福、喜悦、平和、觉知、宁静地活在当下,它指向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构人的精神世界。
褚清源:如你所言,你所主张的“心教育”不是创新,而是回归原点,是重拾常识。那么,“心教育”的提出还有哪些显性的背景?
李艳丽:这是一个人对人性有了基本理解之后做出的选择,不仅仅是基于儿童,很多时候是基于成人本身。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快乐的。很多人生活在情绪之中,纠缠在关系里面,一切烦恼由此而生。很多时候我会想,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到底有什么用?如果教育不能让人更加幸福和快乐的话,我不知道它的意义在哪里。
同样,在学校教育里面,我看到很多孩子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不幸福不快乐,那么就算孩子考100分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孩子考100分仅仅是为了将来能考上更好的大学,有更好的工作,衣食无忧,但生活不快乐又有什么意义?在这样的思考之下,也是在这样的感悟之中,我慢慢知道了应该基于人去做一种真正的教育,要回归人的本真,回归教育原点,即回归小学教育的基本常识。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褚清源:“心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爱的教育。但是在实践领域,爱可能被泛化或误读。“心教育”体系中关于爱的定义有何不同?
李艳丽:爱有两种: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真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是认同,是深深的理解与尊重,是全然的接纳与关注,是允许生命以任何一种他喜欢的方式真实地呈现。这种基于无条件的爱的教育与以往教育不同之处在于:老师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不因为任何别的原因。我不因为你的故事讲得好,不因为你的考试得了100分,不因为你今天做了件好事……爱是因为你本身,因为你是世界独特的生命奇迹,生命是高贵的、至尊的,这本身就足以让我来爱你了。
但有条件的爱,则是带有“功利”性的。例如:我“爱”你,是因为你很乖;我“爱”你,是因为你真聪明;我“爱”你,所以才会对你寄托期望;我“爱”你,所以才会严格要求你;我“爱”你,所以才会为你指出对与错、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我“爱”你,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这些爱,有喜爱,有关爱,有自以为是的爱,但都不是“真爱”。
褚清源:西下池小学提出“让每一个孩子有一颗漂亮的心”,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句话的?
李艳丽:其实原话是这样的:“一个人要有一颗漂亮的心,才能拥有漂亮的一生。”我把它看成是对每一位师生的美好祝愿。
一颗漂亮的心首先指的是一颗能够爱自己的心,其次是能够爱别人的心。能够爱自己意味着有自我独立的精神疆界,能够接纳真实的自我,除了爱自己的优点,还能够拥抱自己所有的不完美;能够爱别人意味着尊重、平等、接纳地对待他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不控制、不依赖、不讨好、不拯救,是相互陪伴和支持。这样的人,自己能够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也会让身边的人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提出这样的一句话,是缘于我感到在很多人身上没有个体化自我,他们多处在群居性自我的状态,活得不幸福、不快乐。如果教育环境和氛围得当,个体化自我的形成一般是在儿童6岁以前完成的,6岁以后,18岁以前也有弥补、修复的机会。所以,我期望通过这样一种观念的提出与实践,能够在小学阶段为师生的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把自己交给一本书
褚清源:“读书,读书,读书”是学校的校训,由此看出,你把读书放在了一个至高的位置。如何引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走出来,在读书中感悟成长?
李艳丽:读书,是我校倡导的一种最重要的师生生活方式。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教师读书了,去浮躁风,长书卷气;学生读书了,聪明早慧,受益终生。在我们周围,愉悦感官的诱惑总想从学校里拉走一些对书不虔诚的人,于是我们训示师生“读书,读书,读书”。对教师来说,三个“读书”的含义是:今天读书,明天读书,永远读书,今天读书丰富自己,明天读书发展自己,终身读书智慧自己;对于学生来说是指:小学读书,大学读书,终生读书。
就如何引领教师读书来说,其关键点在于读书要契合教师的心理需求。从职业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技能,例如课堂改革、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学法指导、阅读指导、习题指导、作业设置批改、备课技能、课堂板书等等都属于此类;二是认知儿童,即对儿童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理解与领悟。前者是教师能否成为一名合格教育者的技术要求,后者是教师能否成为真正教育者的基本条件。这些都要从读书和实践中来,读书是头脑层面的认知,实践则是理念实体化的过程,是心灵层面的理解。所以,学校为教师读书提供思路及选择书籍基本都围绕着这两方面进行,学科技能的有《踏上阅读的快车道》《小学英语》《体育游戏》《小学美术教程》等等,认知儿童的有《完整的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接纳孩子》《童年的秘密》等等。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老师们很喜欢读这些书,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感慨,直到读这些书时自己才真正开始懂得孩子,懂得教育。
褚清源: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比,你可能更关注教师的心灵成长。
李艳丽:是的,从人性的层面来看,每一个人都有认识自我的需求,都有成为自我的渴望,都有创造自我的梦想,问题是很多人大多数时候几乎都处于一种不自知的混沌状态,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不清楚为什么活着,纠结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不能自拔。基于此,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图书主要是自我认知类的。我们认为,只有读懂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读懂自己的人生。一些诸如《为何家会伤人》《遇见未知的自己》《对自己说是》《你所不知道的自己》《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人为什么活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直视骄阳》《了凡四训》《修好这颗心》的书籍成了教师心灵的导航与支撑。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内心都越来越趋于宁静、平和与清明,人性的智慧与力量逐渐显现出来,对于自我生命的认知慢慢进入到自知、觉察、觉醒的状态,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教师的状态。
让师生成为自己
褚清源:“心理学”是你所提出的“心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要把心理学移植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你有哪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李艳丽:“心教育”指的是一种以心为本的教育。它以认同和陪伴,实现生命的自我觉察与完善;以规则与平等,帮助生命更好地社会化;通过重建生命的高价值感,让师生成为真正的自己。(www.xing528.com)
这里有五个概念需要厘定:1.认同,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尊重并允许师生的所有真实的自我表达;2.陪伴,指的是师生间的相互支持、理解,但不消融自我的界限,从而让生命共同成长;3.规则,是大家要共同遵守的约定和原则;4.高价值感,是一个人对自我的高度接纳与认同;5.成为自己,就是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所有的选择,并承担其全部的责任。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要实现生命的自我觉察与完善,就必须历经一个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心理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便法门,有人曾经预言“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
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我的建议是要让每一位教育者懂得基本的心理学常识,比如说了解自我的内在关系模式与外在行为模式的因果机理,懂得儿童内在秩序感与敏感期的外在表现,知道一个儿童只有经过身体的体验才能真正形成对概念、原理等的认知。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儿童造成的打扰和障碍,确保教育是真正基于人的成长。
褚清源:成为自己,是“心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请具体解释一下。
李艳丽:西下池小学的教学楼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此生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格言。由此,我们提炼出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爱和自由,让师生成为自己。一个人唯有做真实、独特、精彩的自己,才能成为完整的、丰富的、内在有力量的人,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褚清源:你所主张的“爱和自由”背后还有规则支撑,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规则可以用来厘清界限,界限之内可以让孩子自由、独立成长。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一旦越界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请谈一谈你对规则和自由的理解。
李艳丽:规则和自由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要自由必先遵守规则,因为规则的内化形成社会秩序;人们在规则之下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一个人要成为自己,就必须拥有自由;而要拥有自由,就必须遵守规则。规则的作用有三:一是帮助师生建立内在的秩序感;二是理清界限;三是帮助人更好地社会化,促进社会的平等与文明。
规则意识就是内在的秩序感。一个有规则意识的人,自然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自然会在红灯亮时,停下脚步;自然会把手中的垃圾投入垃圾桶;不会随便动人家的东西;不会随意打扰别人;会很温和地对别人说“不”,而不感到内疚……当这样的内在秩序感形成之后,一切的言行都会成为内在的需求与选择;如果人人都有规则意识,自然会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
教育中规则的最终任务是:通过规则意识的建立,使师生形成内在的精神疆界。教育就是帮助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要保持师生内心的清明,从而更好地完成“人的社会化”,就必须共同维护“基于规则的自由之美”。
教育是伟大的游戏
褚清源:学校在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又开设了学生品格训练课程和艺术课程等校本课程,如何确保这些课程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关于课程这一概念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李艳丽:品格训练与艺术课程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增设的课程,它们是体育、音乐、美术、品德、科学、班会这些已有课程的整合与提升。
我一直以为,课程才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学校需要做的是系统地开发各类课程,尽可能多地给儿童提供各种能满足其成长需求的东西。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艺术、品格、行为课程的开发应该与语文、数学、英语课程齐头并进,要确保这些课程与学科课程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其实就是一个学校校长如何去理解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主学科与副学科的问题。我以为,小学阶段没有学科主次之分,只有学科是否适合孩子成长之分。一旦校长这样想了,教师也这样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关于课程,我认为,学校的一切都可以归于活动,而课程是经过策划的学与教的活动。就活动课程来说,其本质是游戏。教育是伟大的游戏,游戏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有益的玩就是学,有趣的学就是玩。我甚至认为,学校的一切相关活动都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让教育中的行为都成为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美妙的生命体验。
褚清源:有人说,校长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种责任。你是如何理解校长在一所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的?
李艳丽:从主流的专业角度来说,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与师生一同确立并实现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在环境营造、课堂改革、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成长等方面有思想、有创造、有成效的人。
而我更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我以为,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自我较为完善的人,他在学校的作用就是,通过自我的完善,使自己成为一面平滑的镜子,映照出师生的心灵,从而唤醒师生的自我,让他们自我体验、感悟、觉察、成长。最终,校长也和学校的其他人一样成为一片森林中的一棵树,可能高低、粗细、种类不同,但树木的本质都一样。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校长的真正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
褚清源:考试,让一些家长和教师变本加厉地给孩子施压,这严重挤压着孩子童年的生活空间。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西下池小学的家长和教师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李艳丽:成人之所以因为考试对孩子施压,首先是因为成人窄化了教育,窄化了人的成长,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觉、心理、精神甚至是身体,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认知上,认知又只看到了知识,知识又凝固到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上,这是一种无知的功利。其次是因为成人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是成人自身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幻想通过孩子来解决,教育会因此成为一种控制,或是一种暴力。心理学研究专家武志红说:“没有逆反的孩子,只有逆反的大人。”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自己创造自己,而不是由成人的意志来决定——无论他所持的理由与借口听起来多么冠冕堂皇!
在西下池小学,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什么叫作孩子的完整成长,他可能因为还没有形成对生命完全的觉知而依然对孩子的知识成绩有焦虑,但可以放心的一点是,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种焦虑是自己的问题,从而反观自心、反求诸己,不会去孩子的身上寻求答案。家长在这些年的培训中对孩子的理解也越来越好,所以在西下池小学至今我没有发现哪位教师和家长会因为考试而不合理地粗暴地对待孩子。
想象西下池小学的下一个十年
褚清源:很多人对西下池小学充满好奇,也有人则读不懂西下池小学,如果让你进行自我解读,你认为西下池小学经验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李艳丽:西下池小学核心的价值在于理解和尊重了人,在于让每一个人在一个安全、自由、规则的环境内体验、发现、修复、弥补、重建、创造自我,做真实的自己,从而成为精彩的自己。西下池小学最大的成就在于,让每一个人重新找到自我生命的高价值感,重现睿智、从容、有力量的生命气象。
褚清源:你对西下池小学的未来有过预设吗?西下池小学的下一个十年将如何走?
李艳丽:十年前我刚当西下池小学校长的时候,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要为西下池小学成为一所百年名校做好奠基工程,而今天看来,这个工程的基调设计得很好,学校的理念和做法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普世意义。未来十年,我们将会继续努力,致力于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褚清源:西下池小学当下的状态你满意吗?你心中理想的小学教育是什么样的?
李艳丽:西下池小学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颗光芒璀璨的宝珠,没有什么能阻挡它的光芒。在行进的道路上,我和我的教师们都没有荒废自己的生命,虽然还有焦虑、迷惑,但是已经没有了恐惧,我接受当下学校的每一个人以他自己的形态存在,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灵性和智慧,我们并无分别。我希望西下池小学“爱和自由”的光辉能够更加饱满充足,照耀在每个人的心头,大家相互陪伴、认同、支持,都以本真的姿态自由、洒脱、美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小学教育,也是我心中理想的世界。
褚清源:假如请你做一所中学的校长,你的办学思想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李艳丽:中学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只是改变的空间会小一些,时间会久一些,因为孩子的年龄每长大一岁就意味着被打扰的东西会增加一分,生命的柔软灵动就会被固化一分。但对于生命而言,无论成长到什么时候,一些根本的东西都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如果我做了中学的校长,办学思想不会有根本的不同,但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做适当的调整。
李艳丽语录
人类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教育孩子把“未来”和“过去”忘记,让生命在当下开花。
生命不要基于恐惧而行动,要基于爱而作为。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落脚点在于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孩子的优质环境。
教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陪伴、认同、支持、鼓励。
只要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孩子生命的发展,孩子们的精神与秘密便会自发地显现。西下池小学学生的美丽规则:1.不伤害自己;2.不伤害别人,不能有粗俗野蛮的行为;3.不破坏环境;4.拥抱表达爱;5.不打扰别人;6.请等待;7.请归位;8.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9.做错事要道歉;10.学会说“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