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姚文俊一直奔走在北京、安阳、深圳三地之间,而这样的奔走都与“理想”有关,与“课改”有关,与“小学教育”有关。
在20世纪90年代,姚文俊和他所在的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代表着一种方向,领跑着全国小学的教改。姚文俊在这里做了二十三年校长,在二十三年里他探索了一系列引领全国小学教育的原创性实践成果。
他编写的《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使小学德育实现了内容系列化、途径网络化、评价科学化,“大道”从此走出河南,成为全国小学德育的一面旗帜。
在他的主持下,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成“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课题组,围绕小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这项实验获得了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成果一等奖并排名第一。中国教育学会把“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六大成功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一时间,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成了小学教育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2001年,从安阳人民大道小学退休后的姚文俊应邀到深圳富源文武学校做总校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体制外职业生涯。他深刻感受到了公办和民办两种完全不同的办学体制,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姚文俊把这所名不见经传的薄弱学校经营得风生水起。
2006年3月,回到故土安阳的姚文俊校长被殷都区区委书记李南沉“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出任殷都区教育发展总顾问,在这里,他开始了“主体多元”教育思想区域性探索。从公办到民办,从执掌一所学校到担任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总顾问,退休之后的姚文俊始终奔走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一线,每一次转身都意味着一种责任的担当。
2009年6月,姚文俊校长工作室在殷都区正式启动,首批弟子6位。有人说,这像博士生导师带博士一样手把手指导。这不是戏称,这是对工作室价值的认同。如今,工作室成员已经发展到了71位,姚文俊校长向所有工作室成员赠送了一本他的新书《校长之道》。他在每本书上都亲笔签上了这样一行字:“切记:细读、深思、活用。”在姚文俊看来,校长工作室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为校长、准校长和愿意研究学校管理的同志搭建的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在他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堆放着厚厚的两摞笔记本,这是工作室成员平时的读书笔记,每一本姚文俊校长都要亲自批阅。
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时,姚文俊一直在推动着小学教育的改革。2011年3月19日,为发扬28年前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参观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时题词——“多读书,读好书,立志做有知识的人,做对人民有用的人”的精神,鼓励小学生重视阅读,多读好书,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小学生阅读教育”启动仪式在安阳举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将在全国300个地区的一万所城乡小学中开展阅读活动。姚文俊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个校园都书香弥漫;让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都书香充盈,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这样一位始终为教育理想奔走的长者,更像是一本耐人品读的教育传记。他常说:“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创一行,行行都能体现人生价值。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办好一所学校,当好一名校长。”这话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口里说出,让人格外感动。
让学生乐学
褚清源:担任殷都区教育发展总顾问以来,你一直深入课堂,进行课题引领,培养名师和名校长,使主体多元教育思想真正在殷都区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了。你认为殷都整个区域教育改革为什么能够顺利推动?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姚文俊:区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三个人”,即决策人、执行人和引领人。区域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决策者要敢于把教育真正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要能够起到方向性的引领作用,这需要一种责任、勇气和智慧。执行人,我想主要是指以教育局长为首的管理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从基层教育管理者层面寻求破局。所谓引领人,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专家引领,区域教育改革的推动,需要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家智囊团来进行整体而系统的引领,也就是说,区域教育发展要善于借助外脑来引领发展。
褚清源:义务教育从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现在的“人民教育政府办”已经解决了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但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此你怎么看?
姚文俊:我国义务教育已进入一个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教育科研,促进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并呈现出以下五种情势: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已基本形成共识,但还没真正转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行为;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但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尚未解决;三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四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已基本够用,但整体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需要;五是校长队伍已经基本稳定,但专业化、教育家型的校长为数太少。上述五种情势都跟质量有关。
褚清源:你所说的质量是教学质量吗?你倡导什么样的质量观?
姚文俊:分数、升学率是检测质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质量的本身。我们所追求的质量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地发展,并呈现在主体性发展的开发上,即把人的主体性这种内在精神作用于智慧潜能的长项,使人人成为最佳的我!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无分数评价,目的就是让考试成为激励手段,而非打击手段,让学生通过考试学会反思。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功能,我们追求的教育评价是导向、诊断和激励的统一。基础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我们期待的教育是在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进行有差异的评价。因此,现在的“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个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每位教师和每所学校既不合情,没有激励性,又不合理,没有科学性,必须重新构建教育评价目标体系,确保学校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从课堂上打破教育沉疴
褚清源:课改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这场最初自上而下推动的课改行动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自下而上的自觉行为,一线教育者的改革意识被唤醒了,表现在教学层面,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模式,你如何看待当下各地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
姚文俊:课改十年了,已经从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深化阶段,这一过程中有一大批一线教师、校长的专业成长意识被唤醒,他们已经成为课改的主力军。
关于教学,我想不在于你提出了什么模式,而在于你的模式或流程承载了什么样的理念,是否回归了教育的本质,是否遵循了教育的规律。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不管提出什么样的模式或概念,有三点必须体现,那就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殷都区在实践中研发了一个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基本模式,并逐步由点到线再到面地在全区铺开,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于改革,我想补充一点,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今天我们校长、教师中有不少人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是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改革不能是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全盘否定最终可能走向自我否定。
褚清源:你认为传统课堂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姚文俊: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学生呈现四个“病症”: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差、人性道德缺失。追根溯源,“病灶”有两个:一是“教为本”,老师霸占课堂;二是“分为主”“分,分,学生的命根儿”。
褚清源:如何从课堂上消除这种“病灶”呢?
姚文俊:课堂的本质是育人。我把现实中的课堂大致分为这样几类:负效课堂是摧残害人,无效课堂是目中无人,低效课堂是知识本位,有效课堂则是学生本位。我们要追求的是主体性和多元性相融合的高效课堂,要把激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上,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坚持学案主导、学生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等原则,把学生预习与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与教师参与、学生展示与教师激励、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学生达标与教师检测融为一体。
课改,从研究学生开始
褚清源:当下依然有不少地方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为考核指标,我们姑且将其称为“应试教育”,你怎么看当下的应试教育?
姚文俊:应试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存在弊端的概括。它是一种面向少数人实施的不完备的选拔性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片面而又被动发展的人。
在应试教育中,老师两只眼睛常常盯着学生的缺点和毛病,把批评、训斥和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致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自主权利得不到保证,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格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独立性和自主性上常常处于被人规定、被人指派、被人掌握的境地,不能根据需要主动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在主动性和能动性上,常常表现为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缺乏进取精神,回避矛盾,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和批判性上,常常表现为不善于独立思考,盲目随从别人,循规蹈矩,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褚清源: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呢?
姚文俊:我们的教育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注重研究教育对象,也未能充分重视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和谐发展,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而不是创造。教育要促使人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自上而下的多,自下而上的少”,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认为,“博学”和“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和“明辨”属于“思”的过程,“笃行”则属于“习”和“行”的过程,这五步学习法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注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好的教学是在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通过有差异的评价,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因此要走出应试教育困境,首先要从研究我们的学生开始,只有我们的教育“目中有人”了,我们的“教”真正开始服务于学生的“学”了,我们才回到了教育的本质。
小学学什么
褚清源:与初中和高中相比,小学距离高考这一出口最远,改革的空间最大,成果也最多。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你近年来一直通过这一平台引领着小学教育改革的走向,在你看来,小学的课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学教育要给孩子提供什么?
姚文俊:小学教育是“人之初”的启蒙教育,是孩子“学做真人”的养成教育,也是激活求知欲、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育。小学学什么?顾名思义:学小不学大,学近不学远,学实不学虚,让孩子接受启蒙教育、养成教育和基础性教育。
但现实的小学教育存在一些“冲突”:既要孩子接受“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又要孩子“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既要孩子接受严肃严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孩子参加奥数竞赛、作文考级、英语培训等各种“拔苗助长”的提高班;既要孩子接受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又要卷面测试小孩子死记硬背道德知识和超越孩子实际的荣辱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鉴别能力。这样的教育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
褚清源:这些冲突有时候常常会表现为一种两难的尴尬,这是否意味着教育者理念和方向的迷失?(www.xing528.com)
姚文俊:过于功利就可能导致迷失。我想,教育者始终要思考一些终极性的问题,比如,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具有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的自主性,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主动性,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创造性?厘清了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既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又要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所谓“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旨在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自主性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严肃严格进行基本训练”,旨在把激活的主体性这种内在精神作用于孩子的智慧潜能,形成一种内动力、内驱力,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夯实双基,提高能力”。这种教育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是“人人成为最佳的我”的教育,是一种适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多元智能开发的教育。
德育重在学生自治
褚清源:早年你是以搞德育著称的,你对当下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持什么看法?
姚文俊:智育重自学,体育重自强,德育重自治。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空话、大话、假话、套话充斥课堂的德育应该摒弃,德育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这样的人;德育不是教人真、善、美,而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今天的学生,其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金钱意识增多了,想有钱,会弄钱,敢花钱。二是攀比意识增多了,比吃穿,比富有,比家长官位高低权力大小。三是竞争意识增多了,在学习活动、荣誉面前勇于竞争,但竞争过程中自私心理增多了,集体意识淡漠了。四是崇拜对象发生了变化,过去崇拜领袖、英雄、解放军,现在转向崇拜有钱的、有势的、有名的。五是职业选择也有变化,有的想当官,有的想成名成家,有的想挣大钱,很少选择平凡岗位的职业。六是交往意识增强了,喜欢社交,爱交朋友,同学间互相庆祝生日,送礼品,甚至拜把子结团伙。七是自主意识增强了,有的敢说敢做,不愿受约束,只想找机会表现自己。
褚清源:20世纪90年代,你曾较早将“口头”的德育变为实实在在可操作的德育,请简单介绍一下当年探索的德育成果。
姚文俊:1993年,我构建了以“五爱”为基础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养成教育和以健全人格为重点的品德心理教育组成的德育内容新体系,形成了一个以“五爱情感”“五好习惯”“五自能力”为重点的《三五教育大纲》。其中的“五爱情感”是指爱惜生命、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五好习惯”是指勤学好问、勤劳节俭、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整洁健身;“五自能力”是指独立自主、自觉自理、自我表现、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后来还组织编写了由“四字书”“名言录”“故事集”所组成的《三五读本》,并由点到线再到面地进行了实验研究。当时,国家教育部专家组对《三五读本》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这一教育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
教师不能只放电不充电
褚清源:你一直主张学校要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你为什么如此看重教师的学习?
姚文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现,整个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组成社会的各部门、各单位也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所有组织成员都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同样,这个社会是一个高扬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注重发展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是一个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社会,着力开发人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进行的是一场智慧革命。因此,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褚清源:教师成长大致要经历什么样的阶段?
姚文俊: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周期性,我把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成家期。第一个阶段为成长期,主要任务是过好教育关、教学关、师德关,途径是寻找榜样,拜师结对,重点突破的是教学技术,通过2-5年的时间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第二个阶段是成熟期,途径是通过同伴互助,形成比较丰富的经验,在5-10年的时间里力争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第三个阶段是成名期,课题研究是专业成长的二次突破,10-20年成为名师;第四个阶段是成家期,突破点是导师引领和专业反思,通过理论研读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论和哲学观。
褚清源:请给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姚文俊: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要树立四种教育观念:一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个性,需要尊重和关怀,中心点在于理解学生;二是教育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中心点是促进发展;三是相信所有学生都会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需要耐心指导,中心点是区别对待;四是实施有特色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自我,中心点是特色教育。
褚清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阅读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姚文俊:我认为,一线教师一要学哲学,二要学教育学,三要学教学论。哲学看起来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远,但实际上它就在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在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时都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学习哲学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帮助一线教育者客观地审视和看待一些教育经验和现象。
现实中常常会有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作祟,把本来两个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东西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强调一个就得排斥另一个。如:强调学生主体,就要贬低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学,就忽视教师的教;强调发展能力,就忽视知识的学习;强调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就忽视严肃严格进行基本训练;提倡激发鼓励,就否定批评与必要的惩戒;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就忽视传统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等等。这是值得警惕的。
褚清源:如何学习教育学,请你支招。
姚文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农业经济社会的主要标志是土地,进行的是一场土地革命,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传授,即传授知识和技能。工业经济社会的主要标志是技术,进行的是一场技术革命,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服务,即为经济发展服务。今天,社会进入知识经济,主要标志是创新,进行的是一场智慧革命,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育人,即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学习教育学,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论,确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育家从教学田野里走出来
褚清源:人们一直在呼吁教育家办学,但教育家似乎有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标准,如果让你来确立教育家的标准,你心目中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
姚文俊:我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岗位上度过了无数个春秋。温家宝同志曾多次提出教育家办学,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家,我距离教育家还有多远?教育家是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是既进行教育理论创造,又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的教育工作者。像陶行知等就是这样既搞理论研究,又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大家。但是,当今中国被称为教育家的人数并不多,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理论脱离实践,或者是实践脱离理论,也就是说有丰富实践的人缺乏理论,有理论研究的人又缺乏实践;第二个原因,就是把教育家神秘化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教育家是高不可攀的,认为教育家都是高端专家、教授,“小学里怎能出教育家呢?”其实,我认为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教育家应该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创一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一个人只要勤学、博采、善思、创新,敢为天下先,小学教师也能干大事!一个人只要以生为本,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使人人成为最佳的“我”,就是成长中的教育家。
褚清源: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一线教师要重点关注什么,提升什么?
姚文俊: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教育。如果连教育的本质都不能深刻理解,那怎么能成为教育家?未来的社会是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社会,因此要成为教育家,就应该以人为本,把主要的精力和智慧用在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的水平和智慧潜能的实际,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我认为教育家应该敢于直面并回答这一命题。
要努力成为教育家,我想还至少需要提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教育家既要热爱教育和终身从事教育,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教育视野。二是要具有勤学、博采、善思、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常说,有胆无识只会盲干,有识无胆则畏缩不前,有胆有识方能成功,而胆识过人则可能成就大业。三是学会自我创造环境,学会借助外脑,在精英团队中成长。过去我们常说英雄创造历史,现在则是团队创造辉煌。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名、成家需要机遇,需要导师引领,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褚清源:你曾说,你最大的理想是做一位好校长,办一所好学校。那么,在你看来,做一位好校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
姚文俊:校长最大的政治责任是把握好办学方向。方向偏了,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求才之渴、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
校长要善管理,而管理必须要由管物向管人转变,管人要由管事向管心转变,由管别人向首先管自己转变;管理还要由约束向激励转变,评价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学校与企业不同,企业一切人员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产品质量,核心是物;学校的一切人员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核心是人。但校长育人与教师育人不同,用公式来概括的话,教师育人是“人—人”,校长育人则是“人—人—人”,中间这个人就是教职工和家长。因此,校长要把主要精力花费在了解人、研究人、知人善任上,通过建设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育人队伍,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书育人队伍,以职工为主力的服务育人队伍,以及以家长为代表的环境育人队伍,来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
姚文俊语录
教师不能两只眼睛老盯着学生的毛病,要用欣赏的眼光,宽容、善待、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
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承认,自主权利得不到保证,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兴趣爱好得不到发挥。
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当成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善待孩子,宽容孩子,解放孩子。
要站在教育之上看教育,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
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创一行,行行都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胆识与是否注重反思有着直接联系,有胆无识就会盲干,有识无胆就会徘徊,有胆有识则会成功,胆识过人就会成名。
看不准不干,看准了才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
光环戴在你的头上,已经是让你风光了,如果你连物质奖励都占为己有,那就是太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