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鼎茶:价格便宜质优,与台湾抗衡

福鼎茶:价格便宜质优,与台湾抗衡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福鼎成立革命委员会,全县府机关几乎瘫痪。刘典秋叫王奕森想办法做出能和台湾竞争的白茶,价格要便宜,质量要好,不管什么代价。马上,省军管会的电话越过福鼎茶厂,直接打到生产组,限定在国庆节前300担茶叶成箱出运,叫做“对敌斗争茶叶”。但“轻揉捻”这个名字在外面行不通,人家不理解什么叫轻揉捻,所以1970年以后省外贸就将它改名为“新工艺白茶”。

1958年我国跟苏联断交,红茶没了销路,福建省外贸茶厂(以下简称“省外贸”)决定做白茶。因此1962年前,王奕森专门研究做红茶,1962年后他将研究方向从红茶转为白茶。

当时低档茶(指低级茶青制造的白茶)很多,在港澳市场不大好卖,库压严重。王奕森想到用轻揉捻的方法来弥补低档茶的不足。经过轻揉捻的白茶跟常规白茶的规格等级是一样的,但滋味不一样。拿到省外贸去看,人家说当茶可以,当白茶不行,不允许拿轻揉捻白茶与常规白茶拼配来生产,但他还是偷偷地做,都拼配进去。

1962年,王奕森整年都在省外贸研究白茶,怎么做怎么分等级啊,他有这样一套手艺,一个叫刘典秋的人最清楚,当时刘典秋在省外贸成品科任职。

1966年,省外贸在香港另外成立一个华闽公司,这个公司(当时)在广州、香港都响当当的,刘典秋被派到香港任华闽公司总经理。

19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福鼎成立革命委员会,全县府机关几乎瘫痪。王奕森那时候是白琳厂副厂长,专门管理生产技术的工作。当时,“文化革命”当权派都去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厂里头成立两个组,一个是革命领导小组,一个是生产领导小组,他是生产领导小组的头头。刘典秋冒着风险从香港回来,找到他。

刘典秋告诉王奕森市场被台湾的白茶占领了,人家不买我们福建的,这个损失很厉害。刘典秋叫王奕森想办法做出能和台湾竞争的白茶,价格要便宜,质量要好,不管什么代价。又拿出台湾的白茶叫他看,条形跟我们白茶不一样,颜色是黑色的,跟我们闽北的乌龙茶差不多。(www.xing528.com)

刘典秋6月初到的,8月初王奕森将研制好的茶装成七箱,以仿台试验的名义送到省外贸运至香港。没多久,刘典秋打电话到省里,说那七箱茶一放出去马上受欢迎,都讲比台湾的好,要火,再订仿台白茶300担。马上,省军管会的电话越过福鼎茶厂,直接打到生产组,限定在国庆节前300担茶叶成箱出运,叫做“对敌斗争茶叶”。

白琳初制厂在周边的点头、磻溪、巽城茶站统收原料,也不用再请示县里,福鼎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布告贴出去,这样的公文谁敢抵?那个时候茶农采茶没有收现金的,都是记工分,而王奕森现金收购,荒茶谁采就归谁。

当年国庆前,300担茶叶做好(名字不能用仿台,改用仿白)。香港酒楼全部要去,台湾的白茶统统撤走,我们的白茶在香港的销量又上去了。春节后,省外贸叫王奕森回去做茶样,分等级,算茶价,一年做了4000多担,周围地区的茶叶不够使用,每年茶叶都是供不应求。

1960年代末,军管会“下台”,厂长当家,宣布生产仿白白茶任务,那时就不叫仿白了,叫轻揉捻白茶,因为它(比传统白茶)加了一道揉捻工序。仿白白茶由白琳茶厂负责加工,做好送福鼎茶厂算价,再给省外贸公司。

但“轻揉捻”这个名字在外面行不通,人家不理解什么叫轻揉捻,所以1970年以后省外贸就将它改名为“新工艺白茶”。当时的香港有个和记公司,是四个茶行临时凑起来的,联合承包白琳初制厂的新工艺白茶,一年2000 担包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