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秀群
清同治年间,孔子第六十二 世孙孔闻毅等人分三批依次迁入西昆,从此孔氏家族在西昆村繁衍生息,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茶。
孔氏家庙内的老家具
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福鼎,西高东低。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八座,全部位于西面的磻溪、管阳两镇。四座位于磻溪镇,四座位于管阳镇。
管阳镇197.22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矗立了大大小小的山峰共144座,其中最高峰为海拔1113.6米的王府山,依次往下分别是梨头峙、东山和牛舍尖。而管阳的村庄大部分也都在海拔600米左右。区域面积大,靠山海拔较高,温度较低,雨水充沛,常年云雾缭绕,管阳的小气候让当地的茶叶成长先天就具有优势。
因为地处高山地带,管阳镇的茶叶采摘时间不仅晚一些,而且价格也会相对高一点。目前管阳镇涉茶人员包括种植、生产、销售等共3.6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75%。2015年管阳镇的茶叶总产值达1.6亿元,预计2016年至少会持平。
2014年福鼎茶青价格的上涨势头,是包括张大文在内的很多福鼎人都没有预料到的。2013年,他的碧山茶业获得了QS食品生产许可证,这就像是一张通行证,让他成为茶叶生产的“正规军”。他1996年开始进入茶行业,主要做绿茶生意,那些年遭遇了陷入低谷的绿茶市场,于是他中途转行去做了别的生意。直到2010年白茶市场行情见好,他发现自己晾晒粗加工的白茶可以卖到70元一斤,利润高达30%‐40%,于是和自家兄弟一起开起了这家茶厂,主要生产白茶。
目前管阳镇拥有的茶园面积近2万亩。有规模的粗制茶加工厂有50多家;共有11家规模以上企业。孔家作坊是管阳目前最大的本地茶企,发于江南孔氏后裔第一村西昆村。孔氏在当地拥有5000余亩茶园,其中有180亩放养型野生茶园。在西昆,与茶叶历史同样悠久的,还有西昆孔子后裔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孔子第62世孙孔闻毅等人分三批依次迁入西昆,从此孔氏家族在西昆繁衍生息。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茶叶。在建平村的孔子第66代孙孔毓晖公于清乾隆年间建起的老宅子中,我们见到了一对年纪都在80 岁以上的孔氏老夫妻,他们用手剥开茶青的芽与叶,把银针挑出。老先生视力有问题,完全就是盲摘。
目前西昆村生活了上百户、近千名的孔子后裔,直至孔家作坊的孔庆德已是第73代世孙。孔庆德最早进入茶行业是在1995年,直到2001年才开始在广州做起了茶生意。2009年看到白茶出路好,于是他创办了孔家作坊,属于最早专业做白茶的那一拨。(www.xing528.com)
孔庆德的父亲一直打理着自家的茶园,只不过如今孔家作坊的茶园面积已非他一人之力就能顾得上来。在孔家作坊新开辟的海拔800米以上的野生茶园,我们看到黄壤上是刚刚露出的新芽,它们全部采用无性繁殖的播种方式,除了阳光、雨露,伴随着它们成长的还有回荡在山间的佛乐,用最贴切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他们正在给这些小茶苗听胎教音乐”。虽然从茶叶的物质基础来看,如此做法可能改变不了一片叶子的物质结构,但他们仍旧相信茶叶与佛教的音乐在某一刻可以达到灵魂的共鸣。
在孔家作坊的野生茶园里,有十几株茶树被重点保护起来,被挂上了“孔家百年茶树”的牌子。它们均长到两米以上高,并且叶片肥厚、根枝粗壮。
在管阳河山的品品香白茶庄园,也有这样一片200亩的茶园,它们是1969 年知青上山下乡时开始种植的福鼎大白茶,1981年后曾一度荒废,直到2006年被品品香接手,打造成了现在的原生态老树白茶园。
在庄园里,还有500多亩的有机茶园基地,海拔均在650米左右。最重要的是,你会看到茶园里杂草丛生,这是他们特意为之,就是为了让杂草自然生长又自然腐烂,最后成为茶树的肥料。在那里,杜鹃、梧桐、松柏等叫得上名或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都在那里找到了它们的容身之处。此外,他们还种上了土豆、地瓜和萝卜,为的是平衡土壤的肥力,以助于茶树的生长。那里的一切,唯一存在的准则就是自然与平衡。
品品香董事长林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茶树品种可以引进,制茶工艺可以学习,但茶树的生长地域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北纬27度改变不了,所以福鼎白茶的生长环境也就改变不了。”对于管阳的茶叶而言,它所身处的高山就赋予了它一切。
1. 80岁的老先生视力有问题,近乎盲摘
2. 孔家作坊开垦种植中的茶地
3.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孔氏家庙
白毫银针的鲜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