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白茶之名,探索福鼎的茶源人文地理

以白茶之名,探索福鼎的茶源人文地理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白茶之名写在又一年之首文/吴垠2014年9月11日,“茶道生活”出生了,“福鼎”“政和”,以白茶为核心载体,成为我们“茶源人文地理”的首期探索地。这是再次去认识、体会白茶的一次感官之旅,也是再次认识白茶的核心产区之一福鼎,探索茶和产业、茶和生活的一次机会。福鼎和政和,这几年都因为白茶的缘故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在新年之初,以白茶之名问候您,愿爱茶爱生活的您,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心情自然纯净美好。

以白茶之名,探索福鼎的茶源人文地理

白茶之名 写在又一年之首

文/吴 垠

2014年9月11日,“茶道生活”(现更名为“茶道新生活”)出生了,“福鼎”“政和”,以白茶为核心载体,成为我们“茶源人文地理”的首期探索地。

两年半过去了,越来越多来品茶的朋友们听说过白茶了,新接触茶的朋友也都可以接受它清雅、芬芳的格调。

当时36元的那本《白茶双城记》大家也基本上买不到了,据说网络上有人卖90元,可见“市场”对它的回应是正向的。好多朋友想了解白茶的茶源地理,于是,我们决定再访白茶产区,毕竟,两年多过去了,有些事情,也开始变得不一样。只是,我们认为分开呈现两个产区,更符合我们整体认识一片茶源的思维,因此就有了您手上这本《茶源地理 —福鼎》。

这是再次去认识、体会白茶的一次感官之旅,也是再次认识白茶的核心产区之一福鼎,探索茶和产业、茶和生活的一次机会。

白茶,从工艺上来讲,似乎是最简单的。加上“似乎”,那是因为它其实也是最难的。

我曾经喝过青菜味很浓的白茶,尽管也有天然的气息,似乎在青草地上打滚,却并不能带给人更超然的美感;我也曾喝过据说是20年以上的老白茶,而实际上除了汤色显得老些,并无陈味,就像你只是遇到一个长满皱纹而开口却不能触及历史深度的所谓老人;喝过福鼎的大白、大毫做的白茶,也喝过云南大叶种做的,也喝过在台湾用翠玉、大MOU、清心等品种做的白茶,滋味各不相同,水准上下不一,但作为白茶的自然之美总都能多少看见踪影。而一泡真正极品的白茶却不容易得,因为,比起其他茶类的蒸、炒、焙、摇、揉等工序来讲,白茶几乎全然无声无息的萎凋、日晒,需要制茶人更多静心与茶交流,仔细体会茶叶的生命进程,从而将大自然积蓄在茶叶本身的美妙恰到好处地以天然之美呈现出来。试问,而今做茶者,几人能如斯?

一直比较喜欢重口味如普洱和岩茶的我总将白茶看做是“入门级清饮”,只是作为偶尔换口味之用。2015年12月喝到台湾周渝先生分享给我的一泡来自新北翡翠水库一带、一位从慈济学习了自然农法好几年的茶农用翠玉做的一款白茶,它打开了我对白茶完全不同的感官:3克茶,3个人,喝了近两个小时,而我一直喝普洱为主的搭档和来自云南做茶的朋友都极其放松享受,我们都感动了。年已46岁的云南做茶朋友,居然流着泪说:做茶,就要做到这样。这句话成了他后来的目标。而彼时,我和我的搭档以为,喝到那样极其干净而又让人从闻香、口感、体感都愉悦的好茶所带给人的美感足矣让人安顿在当下,我们更加可以旁观一些完全陷身在真假老茶世界里的朋友们所以为的“能量”,是多么的有局限。

很快,我就去了台湾,专门去拜访台湾关于自然农法在茶上面的运用,因此,见到了那泡白茶的制茶人余三和一家。他和太太以及大学毕业回家帮忙的女儿,他们一家三口在水库边的家里做茶。他们村,按班组进行划分,管理茶园,就在入村口的地方,有清晰的张贴。余三和,是一个班的班长,因此,人们称他为余班长。(www.xing528.com)

和周渝老师一起,我们去看了余班长的好几个基地印象很深的是,在周边生态很好的茶园里,我看到了给翡翠树蛙做的家,一个水桶是给它们产卵的。而在一片近百棵树的茶园里,余班长非常得意的和我们说:“这一片,我可以产很多茶的!”我问多少,他用手比着OK状,说:“3公斤!” 我非常震惊。3公斤,对他来讲,是很多茶。因为,他并不施肥,并不采用任何催产的方式或者过度采摘的方式来提高茶的产量,那个3公斤,和他满脸的笑容以及定格的手势成为我对于出产好品质茶的符号性象征。当我们终于来到那泡打动我们的白茶的茶园时,看见它远离尘世,旁有小溪流水,而土里有穿山甲打的洞,尽管当天下着濛濛细雨,我们却不想急着离开那带给我们滋养的土地。

余班长做茶的整个过程就像是抱着婴孩,那样的关切那样的用心,就两个环节:萎凋、晒日光,除了吃饭睡觉,他一刻也不离开,随时感受着茶的香气,环境里湿度的变化,阳光的时辰。为了保证品质,那泡打动我们的白茶,2016年的春天,不过做了23台斤(每台斤600克)。事实上,在随后近1年的时间里,我的身体越来越爱那泡白茶了。

分享我个人和白茶的缘分,并不是提倡小规模家庭作坊,因为,产业要发展,真的需要有规模且有远见、有理念的企业介入才会有机会从量变到质变。一泡带给我们感动的茶背后,并没有发生任何神奇的事情,只是有一家人在用他们对大自然的礼敬和用心的理解从种、采、制的各个环节去表达了它。用心做好一泡茶,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而作为一个产业,需要从政府、基地开始,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生产出一泡泡好茶,需要的却是系统性。

福鼎和政和,这几年都因为白茶的缘故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福鼎政府在过去十年里,逐渐摸索出了地域公共品牌建设上的一套系统,令政府、企业、茶农之间的合作相对于其他茶产区来讲更加协调,企业数量、产茶量、出口量和福鼎白茶的知名度一样成正比上升。作为旁观者,我却关心着可持续发展里很重要的因子—“用户体验”—我们白茶的品质如何保持;其天然性的特点在工艺里如何保存;土壤土质如何保养以令其在产量和内含物质的健康丰富上持续保有正面声誉;产品的年份、级别与价格如何构建一个良性、客观的参考基础;如何找到真正适合白茶茶性的利基人群并提供更多的消费场景和体验,令有机会接触到白茶的用户都能建立良好的体验并逐步积累正确的品饮认知,从而利于消费者口碑的持续构建?作为经营主体,又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平衡?

在福鼎那片依山傍水的土地上,政府、企业、茶人们,在做些什么呢?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上山下乡,看看我们记者在2016年12月份的最新报道。

一泡好茶,会带给我无限的感动,我真心期待,所有的茶,都能似“白茶”之名:清白、纯净、纯粹而留有无限的关于生活、关于健康、关于品类、关于产业的可以看得见的想象空间。

新年之初,以白茶之名问候您,愿爱茶爱生活的您,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心情自然纯净美好。

2017,约茶,约你,未完,继续……

2017年1年31于印度孟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