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上看,我国管理会计属于“舶来品”,是20世纪80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从美国引进的。但从内容上看,我国在引进管理会计之前已经有了与美国管理会计类似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我国企业在引进和消化美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也总结、发展和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管理会计的内容。这里,我们将简要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情况。
(一)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行集权型的经济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下,除农村人民公社属集体所有之外,所有企业都是工厂制,也都属国有。这种工厂制的国有企业,其生产活动、财务收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由国家统一组织,其产量、品种、供销价格和劳动工资也由国家统一规定。这是一种没有市场的企业制度,因此,在企业管理上能够做的只有提高效率.也就是以最低的投入生产最高的产量,这也导致了会计创新:一是班组成本核算制,当时以某自行车厂和某钢铁厂最为典型,内容包括划小核算单位、按核算单位分派成本责任与分析绩效、设置内部银行和厂币进行结算等,与美国的标准成本制度特别接近;二是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定额管理,特别是其中的计算方法,与美国的存货控制模型异曲同工;三是国有企业生产、技术和财务综合计划,这与美国的全面预算管理也极为相近;四是国家考核国有企业以非财务指标为主。这些内容都反映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出版的有关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管理、企业经济核算制的书籍当中。
(二)改革开放之后(www.xing528.com)
美国文献中记载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已经被引进我国。从实务上看,对于这些引进的成果和经验,有些尚未应用或应用不到位(例如作业成本法等),其余的应用部分,原样照搬的也不多见,大多是在引进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以发展和创新为主流,从而出现了一批具有我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
首先是全面预算管理。1993年我国实施《公司法》标志着我国企业形式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1998年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完成,出现了一大批由原国家工业部委转化而来的集团公司;同时基于民营企业的集团公司也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集团公司实现“多元同心”或整合的需要,预算管理“闪亮登场”,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一是基于责任中心编制和执行预算,将美国的全面预算编制和责任会计结合起来;二是预算编制是多维度的,突出会计维度,更突出组织结构维度并与奖惩制度的设计相结合;三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将改革开放之前的厂内银行发展成为财务结算中心,成为监督下级预算执行、实现对整个集团公司的有效控制的强有力的手段;四是将预算管理纳入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实现“大预算战略”。
其次是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我国企业中,国有企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国家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国资委主导的绩效考核包括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考核与国有企业内部各个层级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考核主要是财务指标,2010年以前采用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报酬率,此后采用经济增加值(EVA);为了保证指标水平的科学合理以及充分调动企业负责人积极性,还采用了相对业绩评价,包括标杆法和强制性排名法;考核结果直接影响企业负责人及企业员工的报酬、影响到企业负责人职务的升迁和政治待遇。第二层次的考核尽管形式多样,但共同点也很明显。一是借鉴平衡计分卡方法,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并用但以财务指标为主,并将传统的指标分解方法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转化功能结合在一起;二是将业绩评价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三是创造“进取指标”或“奋斗指标”的概念,并与“保底指标”相对应,既保证上级考核指标完成,也刺激下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总之,我国国有企业两层次的考核体系已经形成,其中知识成分和学术价值都是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