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荣
我和顾兆璋先生相识已半个多世纪了,他是一个对戏曲筋斗有真爱的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担任过十年抄功老师。为人朴实肯干,抄把舒适,讲法有实效,改进缺点快。对齐英奇、郑鹏程等人筋斗的提高帮助很大,为剧团的武戏质量提高作出了贡献。此后他还教过三个京剧班、三个昆曲班、两个越剧班、一个淮剧班。所教的京昆学生大多为武戏主力,其中有徐国良、王小军、陈明发、高劲松、张帆、刘涛、朱俊、季云峰等尤为出色。个别学生得过文化局电视筋斗大赛自选动作第一名,也有得过全国艺校电视大赛筋斗金奖。
上海戏校81级京剧班与校领导及武教组老师合影(三排左八为顾兆璋)
在戏曲中,抄功老师是项重体力劳动,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在抄功教师手上成长的。一个组有8至10个学生,从抄墙顶开始,虎跳、甩腰、小翻分解动作等等,都要经过老师抄把的诱导,往往一节课要抄上近千个,甚至更多。到了中高级的串小翻、成串长筋斗,老师就得不停顿抄上一排又一排,汗珠飞溅,心脏狂跳,其中还得对每个学生说法儿,手脑并用,紧张万分。课时多时,每天上过六节课,三四节课是平常事,还要上6:30的早功课,但他从不叫苦,无所怨言,一直坚守着。更让人点赞的是,在繁重的教育工作之余,从1981年起他花了几年时间查遍了有关资料,又走访了许多老艺人,在八年内反复修改,终于在中国戏曲学院学刊《戏曲艺术》上分三期发表了《戏曲筋斗的产生与形成》的文章。不久又写了《戏曲筋斗的发展》论文。这些整理研究为戏曲史填补了空白。这个阶段他还在北京、南京等地发表过关于昆剧的文章,并于2009年整理汇编出版了专著《戏曲筋斗及南昆武戏初探》。按常理说,书也出了,算是功成名就了。不料,对戏曲筋斗有着真爱的他,近几年又不辞辛劳地写出了《戏曲翻技经》的教材。当我看到后,感触很深。戏曲向来是口传心授,理论研究不够,有时就会影响到教学的发展。这个教材主要总结了前辈的成功经验,又有运动学的一些方面的针对性理论,还有体操及技巧的先进要领,写得细致而得体,是戏曲筋斗教学的较好教材。
这里我不由感慨了起来,南宋时就存在的戏曲筋斗,历经数百年,走的基本上是杂技表演的路子,始终没有鲜明的戏曲特色,更谈不上理论研究,所以筋斗在戏曲中地位低下。连介绍戏曲基本功时,只谈唱、念、做、打,绝对地把翻排除在外。即使清末起筋斗戏曲化特点十分清楚,也开始有了理论上的探讨,但是那些文人们却仍不把翻当作一种独立的艺术,还是在说“四功、五法”。我认为这是片面的,我完全同意顾兆璋先生提出的戏曲的基本功应该称作“五功、五法”,也就是“唱、念、做、打、翻”的五功和“手、眼、身、法、步”的五法。
上面讲的是顾兆璋先生对戏曲筋斗的真爱,其实我和筋斗也是很有缘分的,可以说是筋斗伴我前行。童年时我就喜欢在弄堂里竖个蜻蜓,打个虎跳,并参与类似街舞式的游戏。十二岁那年就是凭着灵巧、活跃、喜欢翻筋斗的特点考进了上海市戏曲学校,成为“昆大班”成员之一,从此开始了一个甲子的昆剧生涯。在漫长的演艺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中还是少不了翻筋斗。如《盗甲》是武丑必学的经典折子戏。初学时,华传浩老师就说,你们是党和政府培养的第一代文艺工作者,所学戏里要发扬全面教学的特点,要把筋斗技艺合理地运用上去。这个要求,后来在上海昆剧团重排《盗甲》时,得到了众多的认可。那时,我是认真反复思考的:传统《盗甲》的表演有着很多可取之处,它的结构、层次感很强,主题又十分明确,桌上技艺表演很有特色,但从出场到越墙的全部表演,总觉时迁的高超轻功尚未体现出来。问题是如何安排、用什么技艺合适,深入分析就觉得还是合理地加强筋斗技巧是理想的,所谓合理,实际上就是所运用的筋斗要符合人物特点和情景。时迁号称“鼓上蚤”,一身轻功,来无影去无踪。所以就设想以小筋斗为主,还要做到轻巧、落地无声。比如上场夜行有八句诗,传统演法会有个扎头旋子动作。为了上场就让观众对时迁这个人物的超凡轻功有个认可,就改成走“吊小翻”和“转身旋子”,后者的动作在三十年前的戏曲舞台上是属于新的难度动作。还有时迁自报家门后也有个筋斗表演,这种做法仍然是一种武丑表演角色武功高强的手法。当初老师教的是爬顶一圈,虽然也显示了手轻脚轻,却没有一种疾走如风的势头。最先想安排翻二十个“扎头旋子”,但过翻后接着要求开唱就做不到了,后来就改成走“小虎跳”。走时要求上下身低平,速度要快地翻一圈,接着叠肩起身接唱【园林好】曲牌就能满宫满调了。
1986年俞振飞、李蔷华及校领导与昆三班师生合影(三排右一为顾兆璋)
接下来的情节是时迁到徐宁家门口了,但门上有个门铃,碰门就响,时迁就转身翻墙而入,老法是下场门放个椅子,双足跳上椅座后接着跳过椅背,寓意越墙了。另一种表演法是武丑名家叶盛章独有的,就是一脚踩在椅座上,再蹬走窜毛过椅背,当时算是有点难度了。说实在的,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动作一般学生也能做。但不管过去和现在,这种动作都不足以体现时迁的超凡轻功。我那时想起了《金钱豹》中有个两个小豹子站在桌子两旁,上面放张椅子,演员跳上桌子再跳上椅子坐面,接着不停顿地转身180度后站立在椅背横档上翻台提后落地。(www.xing528.com)
这种表演必须具备艺高胆大的素质。首先椅子背的横档高度接近两米,当演员连跳带转向着这横档落下时,一度几乎看不到落点,近乎盲跳,同时还要保持全身垂直,任何明显的歪斜,都会严重影响筋斗的翻转。接着的难点是,横档仅三厘米宽,脚掌接触站立在上面的最得力部分也只有三厘米左右,加上那时鞋子都是皮底,真是难上加难、险中求险。把这个绝妙的惊险动作挪到《盗甲》越墙情节中,不就为“鼓上蚤”这个人物平添几分光彩了吗?但还有个符合情节的问题,就是《盗甲》中翻时,不可能在桌旁出现两个保护性质的演员,所以《盗甲》中所用的这个表演是源于《金钱豹》又高于《金钱豹》,还是有发展的。值得高兴的是以后很多《盗甲》的演出,都是用这种表演方式。后来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先生称赞说:“铭荣这一下设计得好,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部分表演还要提及的是,桌椅连成一体,保证安全问题。就是在桌子上打四个洞,用铁钩勾住椅子底部的横档,钉钩下部再用螺帽拧住,桌椅就连成一体了。最后,时迁顺利盗甲也可以简单地下场,但我认为这样前后呼应就不完美了。因为前面表现时迁绝伦的轻功层层推进,精彩之处不断呈现,不能说盗甲成功了反而草草了事地收场了。问题是满心喜悦的时迁,双手拿着装盔甲的盒子,给很高要求的表演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就是技不惊人难收场。当然,技巧高的项目是有的,但紧要的是符合时迁灵巧、轻盈,还带有点戏耍的性情,于是我选用了双手抱着宝盒,用头顶作支撑的三个“脑尖子”后,一排矮子步后接一个“扎头旋子”,这个编排引来了观众热烈掌声。
这次《盗甲》的整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筋斗是有生命力的,是有个性的。但前提是要符合情景、人物,还要选准项目,有时还要在变换难、险条件情况下去表演些基本项目。这样筋斗就活起来了,人物也显得更有光彩了,舞台也亮丽了。反之,如果在武艺超群人物中运用些凑合、平凡的技巧,那么这个人物也随之一般起来。就是说,原来《盗甲》中用“扎头旋子”、“爬顶”、“跳椅子”(一张),那么时迁这个“鼓上蚤”就徒有虚名,稀松平常了。拿爬顶来说,确是轻手轻脚了,但丝毫体现不出时迁疾走如风、赶往徐宁家中的场景。同样,双脚跳椅子或“窜毛”过椅子,可以体现轻巧,但绝无法表现人物武功高强状态,轻巧和高强缺一不可。说起高强,也不是说任何过椅子的项目都可以用。例如用长筋斗中的“出场”、“跺子前扑”等,都可以过椅子,也体现了人物的尚武精神,但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幅度大、声音也会大些,这就势必与时迁此时小、巧、轻、灵的技巧要求不太相符了。再次要指出的是新采用过桌椅法,所以讲它难中有险、轻灵又讨巧,是在于向近两米高度跳去时是带转身的,不经过艰苦训练很难找到落点。演员的跳转翻越自如,对人物的展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鼓上蚤”更加光彩,筋斗更有生命力了。
2015年好友合影(左起:张亚昌、孙恭道、张铭荣、洪南丽、高春明、顾兆璋、杨孝培、范宜信、汤志兴、朱志根)
除了《盗甲》外,“堵坝”的筋斗编排也是值得回顾的。“堵坝”是现代戏《龙江颂》中的一折戏,歌颂社员们奋不顾身,跳下江去用身体堵缺口,与洪水搏斗,保卫家园的英雄事迹。剧组的技导组有四人,我和邱奂负责筋斗编排。我们首先环绕着跳下江去这点作了大胆又别开生面的布置。就是采用了第一稿中的跳板表演,但方式却是创新的。在舞台上、下场门各放置一个直伸后台有四米长、一米六高的平台,把跳板搁置在冲台口处约一米二高的平台腹中,上面盖一层板和平台面平行。当社员们争先恐后往下跳时,一开始并不用跳板,而是从台内起翻二个虎跳到平台边时以台蛮或前扑等各式造型向下翻,当前面四至六个演员过翻后,迅速抽掉盖板,露出跳板,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高台上的跳板过翻。筋斗在跳板起跳翻转时达三米左右的高度,一个接一个过翻着各式传统筋斗,还有向技巧队学习的跳板前扑变身180度后落地的动作,最后两个演员以“挺身前扑”翻转着,就是起跳时挺胸抬头的,翻门时变团身而过。这种在三米高处骤然变形的翻法,要求时机把握准确,为气氛的惊险作了很好的渲染。一连串的新式下桌筋斗和桌上的跳板筋斗极大地利用了舞台空间,并和舞台面上的表演制造成立体式效果。跳下水后,社员们向缺口冲去,当然不会用台步或身段去表演,仍是传统“一条线”的翻筋斗方式,紧凑地向下场门过翻各式难度筋斗。还有各式小筋斗展示在风浪中的顽强拼搏,最后有个演员在台口正中处翻二十个“原地小翻”,强烈快速的原地动作配合着前赴后继的高空翻转,场面十分壮观、震撼,充分表达了众志成城的意境。
这种不同于《雁荡山》的筋斗编排而成的筋斗舞,为戏曲筋斗在剧情中的合理运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2016年5月
(作者系昆剧名丑,国家一级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