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概念营销策略在当代戏剧演出中的应用

概念营销策略在当代戏剧演出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戏剧演出营销当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或者借用一些概念来促进营销。上海昆剧团排演的《长生殿》宣传的一个概念则是全本完整版,即300年前昆曲鼎盛时候,它的原始全貌是什么样子,用这样一个概念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观赏的兴趣,来达到营销目的。借民俗宗教仪式的概念来对傩戏的演出进行营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概念营销策略在当代戏剧演出中的应用

“概念是注意力经济下的产物,是媒体经济某阶段情态的反映,目的是借助概念的原有高度,踏板弹跳,迅速吸引眼球,实现最大化、最快速、最深度的传播效果。”[9]

因此,在当今的市场营销当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概念,来达到自己的营销目的。杂志《新周刊》的营销推广,就是通过设计一些概念来实现的。《新周刊》是当今林林总总的杂志期刊当中特立独行的一本,有人把它比为中国期刊的另类、独行侠,它的定位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把卖点始终放在一个新字上,到目前为止,依然主要靠新观点、新观念和新概念为特色来吸引读者。它的新甚至在很长时间内会有找不到竞争对手的孤独感,以至于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把时尚类杂志当成自己的假想敌。”[10]

《新周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新周刊》有一个高招,就是它像哲学家一样,对世间百态、社会万象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综合,归纳出许多新观念、新概念,然后就着这个新观念、新概念出炉,进行爆炒,总会引发社会的大讨论和公众的关注,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对概念的设计要有一些起码要求和一些直接的判断标准。概念的设计要有‘三度’,市场的新鲜度、社会学的高度和项目的关联度。新鲜度是为了抓眼球,高度是为了发挥空间的增大,关联度是为了提高回报率。”[11]《新周刊》曾经归纳总结出的许多新概念,就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让人记忆犹新。比如众所周知的“飘一代”就是《新周刊》爆炒出的概念,其他还有什么“第四城”、“她世纪”等等,充满着哲理意味,俘获了读者的心,也俘获了社会和时代的眼球。

戏剧演出营销当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或者借用一些概念来促进营销。(www.xing528.com)

比如昆曲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们对昆曲的推广,就可以借这一概念进行充分的推广和宣传。上海昆剧团30周年庆的宣传册页和说明书的扉页上就赫然打出宣传标语:“纪念昆曲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七周年”然后才是“庆祝上海昆剧团成立三十周年”。东视戏剧频道发行的《寻梦半世纪——中国昆曲传承录》碟片专辑,收录了东视戏剧频道在2004年至2005年跨年度精心制作的四集昆曲系列专题片。在《寻梦半世纪》专题片说明书的序1开篇即讲到:“几度兴衰,几度沉浮,2001年5月18日世界19种文化表现形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剧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日本人有能剧,英国人有莎剧,意大利人歌剧俄国人芭蕾,德国人有古典音乐,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这种‘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则是昆剧。”白先勇牵头搞的苏州昆剧团青春版的《牡丹亭》,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充分的宣传,使得很多人知道了这一点,知道了昆曲。白先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昆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援引《姹紫嫣红开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纪实》中陈怡蓁专访制作人白先勇时,白先生回答的一段话:“昆曲曾经一度是我们的国剧,在明朝时代是很普及的表演艺术,结合诗词、音乐、舞蹈与戏剧,家家户户传唱,宫廷贵族更是鼓励宣扬。当时文学家、知识分子都大力投入编曲与剧本的创作。二百多年来,昆曲独霸剧坛,上自皇卿,下至市井,大家都沉迷其中,它一定某种程度代表我们这个民族的心声与精神。我对昆曲的艺术很有信心,它经过几百年的锤炼考验,有一种文化的厚重在里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多年仔细的筛选,结果是选择昆曲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第一的。”

上海昆剧团排演的《长生殿》宣传的一个概念则是全本完整版,即300年前昆曲鼎盛时候,它的原始全貌是什么样子,用这样一个概念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观赏的兴趣,来达到营销目的。在它的说明书扉页上印着:“旷世经典爱情传奇”、“300年来首次完整呈现”、“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舞台演出”。

再比如傩戏。傩戏的演出营销即可以借民俗宗教仪式概念来进行。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这种戏曲艺术形式曾经一度遍布三湘四水,湖南省内的苗、侗、瑶、土家族村寨都有其活跃的身影,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湘西称之为傩堂戏、傩神戏、土地戏、师公子戏,湘南称为师道戏、狮子戏、脸子戏,湘北一带则称为傩愿戏、姜女儿戏,湘中称为还傩愿、老君戏等。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巫傩歌舞逐步融入了杂技巫术等内容,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傩戏的演出形式与冲傩等民俗宗教活动融为一体。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就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以前迷信的乡人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傩戏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边做法事,边演傩戏。有的法事与演出形同一体。它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借民俗宗教仪式的概念来对傩戏的演出进行营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2006年2月底,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在日本冲绳和东京隆重举行。德江傩堂戏演出团赴日本演出了傩祭傩舞表演以及“上刀梯”、“开红山”、“刹红铧”等绝活傩技表演。该次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是由日本国文化厅主办、全日本乡土艺能协会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使馆和俄罗斯联邦驻日使馆协办的大型、高规格“国际民俗艺术节”活动。中国贵州德江傩堂戏演出团和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喉歌演出团为受邀演出的国外艺术团体。德江傩堂戏演出团分别于2月21日、23日在冲绳和东京演出,令2000余名观众大饱眼福,赢得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德江傩堂戏首次赴国外演出,全方位地展示了德江傩堂独特的民俗宗教文化,大大提高了贵州傩戏的知名度,扩大了国际影响。德江县早在1993年就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傩戏之乡”,2003年成功举办“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2005年德江傩堂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该县组团赴日的演出,成为德江傩堂戏逐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标志。得到日本东京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星野弘、全日本乡土艺能协会常务理事世生昭、小岩秀太郎等对德江傩文化的高度赞扬:“德江傩堂戏保存得如此完好,不仅是中国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的宝贵遗产。”[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