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乐府·东飞伯劳歌》
《西厢记》记中有曲云:“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劳燕分飞,多用来形容夫妻或情侣各奔东西的成语,其中的“劳”就是指伯劳鸟。伯劳与燕子本就是两种习性截然不同之鸟,偶然相遇,旋即分离。
聚散无常,没什么好伤感。贾宝玉却最喜聚不喜散,然天下岂无不散之筵席?人生聚少离多,即便亲人,也可能倏忽间阴阳两隔。
伯劳更早的记载见于《诗经》。
《诗经·豳(bīn)风》: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鵙”,也叫做“鴃”(jué)指的就是伯劳。《尔雅》记载,“鵙,伯劳也。”
古人对伯劳并不具好感,因其性情凶猛,抓捕猎物有曝尸习性,且鸣声粗犷,视之为不祥之鸟。
枝头上的棕背伯劳 亦风/摄(中山崖口)
枝梢上的棕背伯劳巡视着四周,寻找着猎物 亦风/摄(中山金钟水库)
曹植《令禽恶鸟论》载:“伯劳以五月而鸣,应阴气之动,阴为贼害。伯劳盖贼害之鸟也。屈原曰:‘恐鴃之先鸣,使百草为之不芳。’其声鵙鵙然,故以其音名,俗憎之也。”
曹子建真是个好人,在此为伯劳做了客观的辩护:“鸟鸣之恶自取憎,人言之恶自取灭,不能有累于当世也。而凶人之行事弗可易,枭鵙之鸣弗可更者,天性然也。”
是啊,鸣声好听与否,不过是伯劳鸟的天性,坏人坏事怎么可以去责备一只鸟儿呢?
伯劳素有“小猛禽”之称。喜爱独来独往,常傲于立高枝之上,以保持猎食的开阔视野。主要看气质的话,棕背伯劳那道浓黑的贯眼纹与酷酷的身影,是不是像极了西方传奇英雄——蒙面大侠佐罗?
伯劳的嘴尖有如鹰嘴一般锋利的弯钩,便于撕碎猎物。主要以蜥蜴、昆虫,乃至小型鸟类为食。多栖息于丘陵开阔林地。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www.xing528.com)
也许古人不喜伯劳是因为它的残忍,但如曹子建所言,这不是猛禽共有的天性吗?第一去深圳华侨城湿地公园观鸟,深圳的老师强哥教我认识的第一种印象深刻的鸟儿,就是棕背伯劳。
中山紫马岭公园也是观察棕背伯劳的好去处,它们偶尔会隐藏在与它们体色相似的枝头上 亦风/摄(中山紫马岭公园)
那炫酷的身影,美丽的羽色,睥睨天下的大侠风范,令我深深折服。幸运的是,那一次还听到了伯劳极其婉转动听的歌唱,或恰逢求偶之期,伯劳君的歌声百炼成钢化作绕指柔,声线一点都不难听。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因为爱,声音也会起奇妙的变化。
棕背伯劳还有一个羽色异化的黑色型兄弟,第一次在古香林寺附近拍到它时,还兴奋得以为发现了新的鸟种。经过求证才知,原来它只是棕背伯劳的黑色型。鸟类分类学家认为,它的形体习性与棕背伯劳无异,尚缺乏足够的种属证据支撑其独立为新种。
伯劳黑色型的比较少见,我在中山的金钟水库、紫马岭公园、得能湖公园、崖口等地偶尔见过。是不是某种羽色的基因突变?棕色型伯劳会向黑色型求偶吗?这些都是尚待探究的问题。
黑色型棕背伯劳 亦风/摄(中山崖口)
黑色型棕背伯劳 亦风/摄(中山金钟水库)
鸟纲雀形目中的伯劳科,共有10属72种,我国有1属11种。除了棕背伯劳,还有灰伯劳(Lanius excubitor Linnaeus, 1758)、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 Drapiez, 1828)、牛头伯劳(Lani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红尾伯劳 〔Lanius cristatus(Linnaeus, 1758)〕等。
有一次在中山金钟水库附近,见过一次红尾伯劳,其时手中镜头焦距短,“鸟枪”还未“换炮”,拍得不是很清晰。红尾伯劳的“黑眼罩”没有棕背伯劳宽,也没有白色翼斑,尾上覆羽红棕色,体型较棕背伯劳要小。2015年去上海出差,有幸在南汇东滩的酒店门口,见到可爱的红尾伯劳亚成鸟,它竟然不怎么怕人,让我开心地尽情观察了一个早上。
红尾伯劳 邬迪尼/摄(中山崖口)
友人方良标兄曾在中山紫马岭公园某处山坡拍到过一次虎纹伯劳。尽管伯劳有较强的领地性,但近两年多次去过紫马岭公园观察,再未见那只虎纹伯劳。它们还会再来吗,不会真的“劳燕分飞”吧?
“劳燕分飞”终是令人感伤之事。然此风月,实在与伯劳君无关。寒来暑往,伯劳自来去。七夕将至。希望“劳燕分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尘世的我们,依然要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执之子手,与子偕老。
虎纹伯劳 方良标/摄(中山紫马岭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