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程序和方法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程序和方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风险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思想起源于欧洲,但真正有效地研究和管理风险却发展于美国,然后传遍全世界。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程序和方法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我们知道,风险的概念是对风险现象的本质概括。同样的道理,风险管理的概念也应该是对风险管理技术的本质概括。正像对于风险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一样,目前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在风险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保险学家那里也有不同的界定。

(1)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和汉斯在1964年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2)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在《风险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努力。”

(3)英国学者斑尼斯和鲍卡特将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对威胁企业生产和收益的风险所进行的识别、测定和经济的控制。”

(4)英国特许保险学会的教科书把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通过计划、处理和控制各种活动和成本,以使得各种不定事故的影响最小化。”

(5)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辞海》缩印本上,将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指社会经济组织对风险的认识和衡量,并主动处理风险,以求用最小的劳动耗费获得企业安全生产最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风险管理,可分几个步骤:风险的认识,风险的预测,提出处理风险的决策,并加以实施以及对成果的评价。”

(6)刘钧在2008年所著的《风险管理概论》一书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是指风险管理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风险管理的主体是风险管理单位、核心是降低损失、对象是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7)吴永林、叶茂林等在2007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一书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指对组织运营中要面临的内部的、外部的可能危害组织利益的不确定性,采取各种方法进行预测、分析与衡量,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获得组织利润最大化的过程。风险管理是风险发生之前的风险防范和风险发生之后的风险处置,包含四种含义:(1)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对象是风险损失和收益;(2)风险管理的手段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和分析,进而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和转移措施;(3)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获取相应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寻求企业的发展;(4)安全保障要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换取。”

(8)代军勋认为风险管理应是全面风险管理,并在其2006年所著的《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一书中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个过程,这个过程由实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有权人员制定,被应用于实体的战略制定过程并贯穿于整个实体;用于识别那些对实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件,在实体风险偏好范围管理风险,并为实体实现目标提供有限保证。这个定义反映了下列一些基本概念:(1)是一个过程——即它是趋向结果的一种方式,而其本身并非一个结果。(2)受人影响——它不只是空泛的政策、调查以及图表,它还涉及该组织中每个层面的人。(3)被应用于实体战略的制定中。(4)贯穿于实体的各个层次和范围,并包含实体层面中投资组合风险观点。(5)被设计用于识别影响实体的潜在事件并将风险控制在风险偏好的范围之内。(6)为实体的管理部门和董事会提供了有限保证。(7)与在一个或多个独立但又相互交叉的分类中所要实现的目标相适应。”

根据风险的概念,结合上述各位专家学者的界定,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识别、计量、控制和经营风险,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使用主体是风险管理单位,包括企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政府和家庭等;客体是风险;方法是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经营;目的是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

二、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

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风险管理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然采取的措施之一,其文化根基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险管理的思想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

(一)风险管理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关于风险管理的精辟论述。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防患于未然。进忠有三数: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救,行而责之谓戒。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

——“防微杜渐。有不尽者,宜防微杜渐而尽于未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平则思险,安则思危。”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一失足成千古恨,蚁穴能毁百里堤。”

——“船到江心补漏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等等。

上述论述,既是先辈们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观点,更是风险管理的文化根基所在。

(二)风险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思想起源于欧洲,但真正有效地研究和管理风险却发展于美国,然后传遍全世界

(1)1756年,英国人多德森公开发表了《保险学讲义初稿》一书。在书中,多德森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预测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来确定保险费用的一些具体方法,并最早运用概率方法处理风险问题。

(2)1906年,美国US钢铁公司董事长B.H.凯里从公司多次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吸取深刻的教训,提出“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将公司的经营方针从“质量第一,产量第二”改为“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这一改变保障了企业财产和员工的安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他的思想因为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很快被其他企业采用,震动了美国实业界。

(3)1916年,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德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六种职能,分别是技术职能、营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在这六种职能中,安全职能最关键,是所有职能的基础,是控制企业及其活动所遭遇的风险、维护企业财产和员工人身安全的保证。

(4)193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在美国管理协会第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5)1931年,美国经营者协会(AMA)大会,明确了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并设立保险部门作为美国经营者协会的独立机构,开展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咨询事务。从此,企业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被称为风险管理人或风险经理(Risk Manager)。

(6)1932年,纽约几家大公司组织发起成立了“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定期讨论和研究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交换风险管理的信息,探讨风险管理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学科的初步兴起,风险管理问题开始得到理论上的探讨和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

(7)1948年,美国钢铁工人工会与厂方就养老金和团体人身保险等损失问题进行谈判。厂方不接受工会所提出的条件,导致钢铁工人罢工长达半年之久。1953年8月12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密歇根州得佛尼的一个汽车变速箱工厂发生火灾,造成5 000万美元的损失,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火灾事故之一。这两件事情的发生,使美国高层开始重视风险管理,进一步推动了风险管理在美国的广泛发展。

(8)1960年,世界上第一门风险管理课程——“公司风险管理”,由美国华裔学者段开龄博士在美国的亚普沙那(Upsala)大学企业管理系中开出。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都普遍开授风险管理课程,传统的保险系改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美国保险学院还设立了ARM(Associate in Risk Management)证书,授予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的合格者。

(9)1963年,美国出版的《保险手册》刊载了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一文。1964年,威廉姆斯与汉斯出版了《风险管理和保险》(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一书。以此为标志,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风险管理。同时,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一些新技术开始运用于风险管理研究,使风险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0)1965年以后,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不再依赖传统的保险产品,而且工程安全创造的一些概念渗透到风险管理之中。1970年以后,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中开始出现专职从事风险管理的职位和人员,风险管理向职业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1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风险管理从美国传到欧洲、亚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1970年,联邦德国引入美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1976年,查邦民尔在其所著的《企业保全管理学》一书中,就防止意外风险的发生以及有关法律上的保护、预防和保险等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1978年,考夫出版了《风险控制学》一书,将控制意外风险事故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并开展了经营管理型的风险管理研究,形成了独立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1978年,日本成立了风险管理学会(Japan Risk Management Society),英国也建立了工商企业风险管理与保险协会(AIRMIC)。

(12)1975年,为加强风险管理研究,美国将其1950年创立的“全国购买者协会”正式更名为“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学会”(RIMS)。1983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学会年会上,世界各国的风险管理专家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101条风险管理准则”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与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财务处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休年金、国际风险管理、行政事务处理、保险单条款安排技巧、交流、管理哲学,等等。“101条风险管理准则”的通过,标志着全球风险管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3)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这进一步将风险管理研究扩大到国际范围。风险管理发展进入更高、更新的阶段。

我国对风险管理的引进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周士富在《经济管理》杂志第9期上发表了《经济管理中的决策分析方法》一文,指出“至于究竟采用哪种决策方法,要取决于决策者对待风险(承担损失和收益)的态度与魄力”,这是我国首次出现“风险”一词。其后,相关的研究和使用逐步开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发展,风险管理的思想已深入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心中,风险管理教育已在高等院校普遍展开,风险管理操作已在经济实体中广泛使用。

三、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风险管理单位的各个层次和每个业务单元。风险管理的体系集文化、方法、模型、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于一体,一般包括四大模块,即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营运制度和程序、内部控制系统。由于风险管理是一种技术,所以有其独特的程序和方法。

(一)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风险管理的程序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技术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实施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了风险管理全过程(见图1.2)。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开始,是对风险的感知和发现。风险管理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有助于及时发现风险因素,找到风险源头,减少不利风险事件发生,降低风险损失或增加风险收益。风险识别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定量分析,估测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造成损失或带来收益的程度。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计量的基础上,对引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依据确定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图1.2 风险管理程序图

4.风险管理技术选择

在对风险进行计量、评价后,风险管理单位必须选择适当的处理风险的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应充分体现节约、适用、高效率和高收益原则。

5.风险管理技术实施

风险管理技术选定后,风险管理单位必须认真予以实施。只有实施了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的效果才会得以体现。在实施过程中,应进行检查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风险管理技术实施后,风险管理单位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

(二)风险管理的方法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两种,一是控制法,二是财务法。

1.控制法

风险管理的控制法,就是在损失发生之前,通过各种管理和组织手段,力求消除或减少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控制法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预防和损失抑制。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风险管理单位主动采取措施放弃或者拒绝可能导致较大风险的经营活动或者方案。比如:终止某些存在较大风险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销售;停止存在较大风险的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停止存在较大风险的新服务的引进;暂停正在进行的经营活动,挑选更合适的经营业务和经营环境;改变生产活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地点,更安全地从事生产活动;等等。风险规避是一种最彻底的主动避免风险的方法,可以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一种行动或安全设备装置,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将引发事件的因素或环境进行隔离和控制,尽量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引发风险事件的是一系列风险因素链,那么,风险预防就是在事件发生前切断这条链。风险预防的方法包括工程物理法、人们行为法和规章制度法。工程物理法以风险管理单位的物理性质为风险管理重点,风险预防的措施侧重于风险单位的物质因素,目的是营造安全的环境。例如,防火结构的设计、防盗系统的设置、通风装置的安装、机器设备的安全检查与维修等都属于工程物理法。人们行为法以风险管理单位人们的行为控制为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预防的措施侧重于操作规范、操作程序和操作技巧的管理,目的是预防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例如,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操作规程培训、安全法制教育、消防教育、安全技能教育等都属于人们行为法。规章制度法是指国家、企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并严格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风险预防的措施侧重于建立规章制度。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等都属于规章制度法。风险预防的三种方法一般综合使用。

(3)损失抑制

损失抑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范围或损失严重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只有在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程度比较大,而且无法进行风险转嫁或者风险规避的情况下,才运用损失抑制手段。损失抑制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散风险单位和备份风险单位两种方法。分散风险单位是指将风险单位划分成若干个数量小、体积小且价值低的独立单位,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以减少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备份风险单位是指再准备一份风险单位所需的零部件或者设备,当原有的零部件或者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时,以代替原有零部件或者设备发挥作用。

风险管理的控制法,主要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前使用,因此,也是事前的风险管理。

2.财务法

风险管理的财务法,一般用于事后的风险管理,是指风险事件发生了,已经造成了损失,风险管理单位运用各种财务工具,尽量保障单位生产经营能够正常进行,或者使风险管理单位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对损失的后果予以补偿。财务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种财务工具(如:风险自保资金、准备金、商业保险等),尽快恢复风险管理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财务法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风险自留、风险转嫁和风险对冲。

(1)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在识别了风险因素的存在,并计量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后,主动、有意识地决定或被动、无意识、无计划地不转嫁有关损失风险,而由自己承担的行为。风险自留后,风险管理单位要运用适当的财务工具将风险吸收和消化。

(2)风险转嫁

风险转嫁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将风险事件造成损失的法律责任通过适当的方式分散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和管理的技术。风险转嫁包括非保险转移风险和保险转移风险两种方法。非保险转移风险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将风险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单位,其方式有两种:①把财产或活动的所有权或管理权转移给其他人,即转移风险源。如:出售财产、租赁财产、分包、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等等。②签订消除或减少转移方承担损失责任的条款或者消除转移方对他人承担的义务。如:在签订合同时,专门签订免除责任的条款、签订转移责任的条款、签订保证合同,等等。保险转移风险是指风险管理单位通过投保商业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公司就可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采用保险转移风险时,风险管理单位必须根据标的物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的程度,选择优秀的保险公司,选择和购买适用、经济的保险产品,将一些人身、财产和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3)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利用适当的对冲策略对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的过程。风险对冲必须借助期货金融工具进行。传统对冲理论认为,对冲是指投资者在期货交易中建立一个与现货交易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交易部位,用一个市场的利润来弥补另外一个市场的损失,即用期货交易中的获利来补偿在现货市场上可能发生的损失。现代对冲理论认为,交易者进行对冲实际上是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资产进行组合投资,对冲者根据组合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的方差,确定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头寸,以使收益风险最小化或者效用函数最大化。目前,常用的对冲策略包括Delta对冲、Gamma对冲、Vega对冲和Rho对冲等。对冲时常用的金融工具包括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期权、互换等。在实际操作时,必须合理确定对冲类型、对冲工具和最优对冲比,才能达到消除风险,甚至谋取风险收益的目的。

四、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从传统意义上讲,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预防、回避、分散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经济损失,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银行风险管理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银行所经营的每笔业务、每项交易、每个投资项目均应经过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其次,风险管理的主体是银行,客体是银行的经营活动,程序由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等环节构成,过程包括计划、组织、指导、实施、结果评估等;最后,银行风险管理以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为中心,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当成本与收益不匹配时,银行可以选择更能协调风险管理成本和收益的风险管理方案。

现代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认为,风险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银行对风险的管理与对盈利能力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承担风险是实现未来盈利的必要条件。银行业务中普遍存在着风险与回报的替换关系,银行不能杜绝和消除一切风险,而是要通过风险管理使风险与盈利之间的替换关系达到最优。银行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视同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因此,银行应该如同控制当期成本一样控制风险(未来潜在成本),银行应该而且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技术和控制机制,将其未来潜在的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将收益的负向不确定性向盈利性转化。基于上述认识,银行风险管理应是积极的、主动的,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外部投机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识别、测度、定价和处置,发现市场风险机会,为风险正确定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吸收、转移或对冲风险,以风险管理获取风险收益。”[2]

按照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要求,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定价、风险处置和绩效考核五个过程。银行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每个过程中,都会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识别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商业银行要判明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在性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往往多种多样,且相互交织,必须先进行认真的分析、识别,然后才能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计量和处置。风险识别为以后的风险计量和风险处置确定方向和范围,因此,风险识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十分强调专业人士的经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他们对银行的忠诚度。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银行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风险树搜寻法

银行采用风险树搜寻法识别风险时,是以图解的形式将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逐层予以分解,然后顺藤摸瓜,最终找到自己所承受的风险的具体形态。由于风险分散后的图形呈树枝状,故称“风险树”。采取建立风险树的方法识别银行风险,银行可以清晰、准确地判明自己所承受风险的具体形态及其性质,从而简单、迅速地认清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局面,为以后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专家意见法

采用专家意见法识别风险的过程,是反复征询专家们的意见,最终形成对风险比较集中和正确的看法的过程。具体操作时,首先由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制订出一种调查方案,确定调查的内容、方式、调查对象、时间要求等,并以调查表的形式发放给若干名专家;其次,各位专家根据调查表的要求及银行提供的相关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调查表所列问题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再次,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搜集整理各位专家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经过多次反复,使专家们的意见逐步收敛;最后,由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决定在何时可以停止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将各位专家的风险判断意见汇总成基本趋于一致的结果。

专家意见法的特点是:被银行聘请参与调查的专家都是相关行业的学术权威,理论水平高,专业经验丰富,对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强;专家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互不干扰,使各种意见都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反复征询专家们的意见,反馈不同专家的意见,使每个专家从各种意见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结果,最终形成对银行风险的比较正确的看法。

3.筛选——监测——诊断法

筛选——监测——诊断法是银行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是基于风险因素清晰、可观测、可分析的风险识别方法,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判断风险的方法。具体识别时,分三个步骤:第一步,由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看哪些因素会明显地引发风险事件,给银行造成损失;哪些因素会给银行带来风险收益;哪些因素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哪些因素因为不重要可以排除出去;等等。第二步,对筛选出来的风险因素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掌握这些风险因素的活动范围和变化趋势。第三步,根据监测的结果,分析、评价和判断风险因素,对银行风险进行识别。

(二)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步,是指银行利用数学计算方法计算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以便决定是否加以控制和如何加以控制。

经过风险识别以后,银行已经准确判明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在性质上是何种形态。在此基础上,银行必须在量上计算出这些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对银行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程度,如造成多大损失或带来多少风险收益,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银行风险计量的方法很多,下面分别介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计量思路和方法。

1.信用风险计量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随着银行的产生而产生,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随着银行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计量主要采用随机性较大的定性评价方法;现代的信用风险计量主要采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以严格的定量分析为主;未来的信用风险计量将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为核心技术。

(1)传统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传统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包括专家评定法、信用评分法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法。

①专家评定法。专家评定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计量方法,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专家评定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对贷款信用风险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训练有素的信贷专家的专业技能、主观判断以及对某些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的权衡。

专家评定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6C”原则。银行应重点关注借款申请人的“6C”,即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s)、事业连续性(Continuity)。第二,“5W”原则。银行应重点关注借款申请的“5W”,即借款人的情况(Who)、贷款用途和目的(Why)、适宜的资产作为抵押品(What)、贷款期限(When)、还款来源和还款计划(How)。第三,“5P”原则。银行应重点关注借款申请的“5P”,即借款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信誉、品格等因素(Person)、贷款是否合法,并有助于企业增加收益(Purpose)、企业偿债资金来源是否稳定可靠,偿债时间安排是否恰当(Payment)、贷款的保障措施(Portect)、对银行的收益及风险评价(Prospective)。

②信用评分法。信用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纽约大学教授爱德华·阿尔特曼(Edward I.Altman)于1968年提出的预测信用风险的办法,其数学模型称为Z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是一种多变量的分辨模型,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案例进行统计分析,选择一部分最能够反映交易对象的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程度地区分信用风险度的数学模型,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3]利用Z评分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首先必须从众多的财务比率中提取出最能反映贷款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并给这些比率在综合评价中分配权重;其次,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进行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评出总分。可以看出,该方法涉及三个关键环节,即选择财务比率、分配各比率的权重和确定临界值。

爱德华·阿尔特曼教授给出了三种计分模型,分别为:

a.基于上市公司的计分模型。

基于上市公司的计分模型,其基本公式为: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上述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为:x1:营运资本/总资产比率;x2:留存盈余/总资产比率;

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比率;

x4:权益市场价值/总债务账面值比率;

x5:销售收入/总资产比率。

通过上述计分模型计算得出的Z值,是一个区分上市公司破产与非破产的数量值。破产上限值为1.81,此极限值以下为破产区域;非破产(可接受经营状况)下限值为2.99,其上为可接受的授信企业区域;中间为灰色区域。银行通过计算上市公司的Z值,看借款人落在哪个区域,从而预测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作出最后的信贷决策。

b.基于非上市公司的计分模型。

基于非上市公司的计分模型,其基本公式为: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上述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为:x1:营运资本/总资产比率;x2:留存盈余/总资产比率;

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比率;

x4:权益账面价值/总债务账面值比率;

x5:销售收入/总资产比率。

基于非上市公司的计分模型是爱德华·阿尔特曼教授于1995年为适应非上市公司的需要,在基于上市公司计分模型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同时,对破产上限值修改为1.23,非破产下限值修改为2.90。即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通过上述计分模型计算得出的Z值,如果在1.23以下则为破产区域;如果在2.90以上,则为可接受的授信企业区域;中间为灰色区域。同样的道理,银行通过计算非上市公司的Z值,就可以预测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

c.基于新兴市场评分模型。

1996年,根据新兴国家的实际情况,爱德华·阿尔特曼教授和Hatzell、Peck一起,对Z计分模型进行了修改,建立了新兴市场评分模型(Emerging Market Scoring Model),即EMS模型。

③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法。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法,主要是通过对贷款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划分的核心标准是贷款归还的可能性。

采用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法时,银行必须全面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分析的内容包括:第一,行业分析。通过借款人所处行业竞争状况、行业现金流量特征、行业周期性等指标,评价行业的整体风险。第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信用状况分析的重点,一要分析资产负债的结构,包括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资产与资本对称结构。二要分析损益结构,包括盈利来源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和利润结构分析。三要分析现金流量,包括总量、结构和趋势。四要分析盈利能力,包括商品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和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有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权益报酬率等。五要分析营运能力,包括总资产营运能力、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和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货币资金周转率等。六要分析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第三,经营管理分析。经营管理分析的重点是关注借款人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经验能力、管理风格和管理层的延续性、保护贷款人利益的态度以及对特殊事件的应变处置能力。第四,信用记录分析。信用记录分析主要是考察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分析其借贷习惯、还款能力与意愿和道德品质。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将银行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各类的含义分别为: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评级方法是美国货币监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开发的。OCC的评级方法将现有贷款组合划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即合格或可履约、特别关注的其他资产、未达到标准的资产、可疑资产和损失资产,对每一级别规定不同的应提取损失准备金的比例,再通过加总计算,评估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性。现有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法是OCC评级方法的扩展。

(2)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是银行利用市场数据和相关企业的财务及各种数据,运用数理计量技术,建立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估算、测量和预测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发出了若干各具特色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是KMV模型、信用度量模型(Credit Metrics Model)、宏观模拟模型(Loan Portfolio View Model)、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 Risk+Model)、死亡率模型(Mortality Rate Model)等。另外,现在通用的VaR测度方法也可用于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计量。下面,分别予以简单介绍。

①KMV模型。位于美国旧金山的KMV公司是一家专门向金融机构提供预期违约频率的信用分析软件的公司,其业务范围目前已扩展到资产组合管理领域。该公司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发了许多产品,其主要产品是计量单个项目信贷风险的Credit Monitor模型与Portfolio Manager模型,它们分别计量违约风险和计算由信用风险造成的投资组合价值变动分布。1995年,KMV公司创立了一种概念上依赖默顿(Merton)于1974年提出的公司违约概率的方法,来确定公司的预期违约频率的模型,即KMV模型。

KMV模型以默顿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将债权看做债权人向借款公司股东出售的对企业价值的看跌期权(卖权),期权标的是公司资产,执行价格是企业的债务价值。企业所有者实际上相当于购买了一项违约或不违约的选择权,当借款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超出企业的负债时,企业有动力偿还债务;如果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负债水平,企业的所有者将选择违约,将资产转交给债权人处置。[4]

KMV模型分四个步骤来确定一个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第一步,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股价的波动性以及负债账面价值的关系,估计出公司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第二步,依据以上基础,按照公司负债确定出公司的违约点,同时计算出公司资产的现有价值和预期价值;第三步,根据公司的市场价值和资产的现有价值以及公司价值的波动性,构建违约风险度量指标(违约距离)以及与标差的倍数;第四步,确定违约距离以及违约率之间的映射。

KMV模型最主要的分析工具是默顿1974年提出的期望违约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EDF)模型。EDF模型主要用来推导每个债务人的实际违约概率,即违约概率是公司资本结构、资产收益波动率、资产现值等变量的函数。EDF模型体现的基本思路是: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到一定水平以下时,公司就会对它的债务违约。由于EDF模型依赖于公司市场价格来预测违约,所以KMV模型主要用于对上市公司和上市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为适应对非上市企业的信用风险计量,KMV公司专门开发了参照上市公司数据的违约估计模型,即公司的价值在两个值之间振荡,这两个值分别为营运价值和清算价值。营运价值是利税前收益乘上一个因子(参照上市公司的数据);清算价值指现金流量表表现最差时的公司价值。

②信用度量模型。1997年,J.P.Morgan与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几家国际型大银行合作,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信贷矩阵即信用度量模型,目的是提供一个度量信用风险的框架,用于传统信用产品、固定收益工具和有可能发生交易伙伴违约的市场驱动工具的估值和信用风险的计算。

信用度量模型是估计一定期限内(通常是1年),债务及其他信用类产品构成的组合价值变化的远期分布。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未来的事件会按照历史的规律发生”,其基本思想包括:信用风险由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决定,而企业的信用状况由被评定的信用等级表示,因此,企业信用等级的变化将引发信用风险;信用等级的变化会带来信用工具(债券、贷款和信用证等)价值的相应变化;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可降低非系统性信用风险;单一的信用工具必须放入资产组合中以衡量其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不能孤立地计量某一信用工具自身的风险。

信用度量模型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两大模块组成,即个体的VaR值和从资产组合层面考虑分散化效应的VaR值。另外,以风险暴露和相关性作为框架的支撑。信用度量模型的基本框架如图1.3所示。

图1.3中,“风险暴露”表示风险暴露的确定,也就是确定有多少资产处于信用风险之中,这些资产的价值将会受到信用风险的影响;“个体的VaR值”表示单一资产的风险暴露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大小的确定过程;“相关性”则表示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确定过程;最下边的内容表示资产组合信用风险,它要综合风险暴露、单一资产的风险大小和相关性三方面的信息计算。

信用度量模型下,计算信用资产风险价值的步骤分为四步:第一步,确定贷款(组合)信用等级评级体系及信用等级迁移的可能性即概率。信用等级转移矩阵是模型的关键;第二步,确定度量信用风险的期限,通常情况下是1年;第三步,确定各信用(组合)的未来市场价值;第四步,根据前三步的计算结果,求出将来信用转移后贷款(组合)价值的变化分布,得出贷款(组合)的风险指标。该模型既可用于单笔贷款信用风险测算,也可用于贷款组合信用风险的测算。

图1.3 信用度量模型的基本框架

③宏观模拟模型。宏观模拟模型,又称信贷组合观点,是由麦肯锡公司开发的,其目的是修正信用度量模型中关于等级转移概率的偏差。因为信用度量模型假定等级转移概率在不同的借款人类型之间以及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之间是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却反复证明等级转移概率对经济周期非常敏感。也就是说降级和违约概率在经济周期处于低迷时要比高涨时明显地加大。麦肯锡公司开发的宏观模拟模型,直接将等级转移概率和宏观经济因素(如GDP增长率、利率、汇率、失业率和政府支出等)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制造宏观上对模型的“冲击”来模拟等级转移概率的跨时演变,因而克服了因等级转移概率的静态假定而引起的偏差。

宏观模拟模型下,宏观因素与等级转移概率间的关系可用函数式描述为:

Pt=f(yt)

上式中,Pt设定为时间t上未来一年内借款人等级从一个级别转移到另一个级别的概率;yt表示时间t上的一整套宏观因素所构成的经济状态。yt由系统宏观因素(包括GDP增长率、失业率、利率等)和非系统宏观因素(经济体系受到的随机冲击或创新)共同决定。

利用上述函数式,可模拟出未来多期(t,t+1,…,t+n)的Pt的情景值。同样也可以对转移矩阵中所有的其他元素进行调整,估算出以宏观经济状态为条件的未来各期的转移概率模拟值,进而得到未来各期的有条件的模拟转移矩阵,从而取代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无条件的转移矩阵,并计算出对经济周期敏感的未来各期的VaR值。[5]

④信用风险附加模型。

1997年,瑞士信贷银行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信用风险附加模型。该模型借鉴了财产火险精算理论,假定大规模信贷组合中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较小且违约事件相互独立,因此组合中发生违约事件的次数近似于泊松分布。虽然贷款违约的损失程度具有不确定性,且逐笔度量损失程度较困难,但可以按贷款风险暴露将信贷组合划分为若干频段(次级组合),以降低不精确性。将不同频段的损失分布加总,即可得到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

信用风险附加模型下,计量信用风险的步骤如下:[6]

第一步,将贷款组合按单笔贷款的风险暴露划分为若干频段。

第二步,求出各频段的违约概率分布。首先,根据历史数据确定某频段的平均违约率。其次,将平均违约率代入泊松分布函数中,可求得频段中违约次数的概率。最后,将违约次数和相应的概率结合,可得到该频段违约次数的概率分布曲线。

第三步,计算各频段的损失分布。将违约损失值与对应的违约概率结合,可得到该频段的损失分布曲线。

第四步,将各频段的损失分布加总得到组合损失分布。进而,计算出未预期到的损失值,即可确定组合的经济资本要求。

⑤死亡率模型。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爱德华·阿尔特曼借鉴寿险精算的思想,对各等级债券的死亡率和损失率作了专门研究,构建了死亡率模型,用以寻找债券与贷款间的对应关系,间接估算贷款的损失值。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历史违约数据,估计债券(贷款)寿命周期内每一年的边际死亡率(MMR)及累计死亡率(CMR);将死亡率与违约损失率(LGD)结合,得到预期损失的估计值;进一步计算得到预期之外损失的估计值。

死亡率模型下,计量信用风险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某原始级别债券(贷款)在样本期间内每年的边际死亡率。

其中:i=1,2,…,n。

第二步,计算累计死亡率,即债券(贷款)在长于1年的期限内(n年内)会违约的概率。

其中:SR i=1-MMR i;SR i表示存活率。

第三步,结合债券(贷款)违约后的挽回率,计算预期违约损失。

预期违约损失=违约率×预期损失率

其中:预期损失率=1-平均挽回率

第四步,计算意外损失,即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

⑥VaR方法。VaR(Value at Risk),也称涉险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资产在给定的时间内的最大期望损失。由于VaR方法既可以全面计量银行不同交易、不同业务部门的市场风险,也可以计量银行的信用风险,所以,关于VaR方法的基本原理将在市场风险计量中详细论述。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信用风险度量框架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完成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修改工作,正式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安排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体框架包括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由于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资本金充足水平的支配性风险,所以巴塞尔委员会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的计量工作。在认真总结归纳了国际金融界衡量、管理信用风险的先进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后,最后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确定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种方法,即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和内部评级法(The 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特别是内部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将成为国际金融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

①信用风险标准法。信用风险标准法,是指银行根据外部评级结果,以标准化处理方式计算信用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7月正式通过的《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巴塞尔资本协议》,其内容由四部分组成:资本的构成、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标准化比例的目标、过渡期和实施的安排。《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时,将银行资产划分为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两大类,表内项目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表外项目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有可能随时转换为表内的;评估银行资本所应具有的适当规模,要将资本与表内项目资产以及表外项目的不同风险程度挂钩,并按资产权数计算银行的总资产;以风险资产为基础,计算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对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按其风险程度不同分别进行分级和分类,并且规定风险权重;等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信用风险标准法,以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础,对有关银行账户风险敞口的风险权重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确定风险权重。如:在确定对主权国家债权的风险权重时,各国监管当局可以采用出口信贷机构(Export Credit Agencies,ECA)做出的国别风险评级;对主权国家债权风险权重的设定与外部评级相对应,共分为5个档次。5个档次分别为AAA至AA、A+至A、BBB至BBB、BB+至B以及B以下,对应的风险权重分别是0、20%、50%、100%和150%。对于未评级的债权给予100%的风险权重;对国内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由各国自行确定;信用等级高的多边开发银行如满足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标准(包括外部评级是AAA;股东结构大部分是主权国家,且这些国家的长期信用评级为AA级或以上,或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实收资本;资本和流动性充足;具有严格的法定借贷要求和保守的财务政策等),其债权可以采用0的风险权重;对银行的债权,可以按照其所在注册国债权差一个档次的风险权重确定(对主权评级居于BB+至B之间以及未评级的银行,对其债权的风险权重最高不超过100%),也可以银行的外部评级为基础来确定风险权重(其中,原始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债权可以比照银行的评级结果选择上一档的风险权重,但最低不能低于20%);对证券公司的债权可以按照对银行的债权来处理(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安排与新资本协议规定的监管要求一致),也可以按照对公司的债权来处理;对公司(包括保险公司)的债权,根据信用等级分别确定风险权重(信用等级为AAA至AA,风险权重为20%;信用等级为A+至A,风险权重为50%;信用等级为BBB+至BB,风险权重为100%;信用等级为BB以下,风险权重为150%;对未评级公司债权的标准风险权重一般为100%);对完全由借款人占有或将要占有、或出租的住房抵押的贷款,给予35%的风险权重;对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给予100%的风险权重;对资产负债表外项目通过信用风险换算系数转换为等额的信用风险敞口,计量信用风险;对衍生产品场外交易的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不设定最高限额;等等。

另外,标准法还对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适用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信用风险标准法,目的是为实现从《巴塞尔资本协议》平稳地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渡。

②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以下简称IRB法)。IRB法是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所谓内部评级是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相应信用风险的大小。

在IRB法下,银行账户分为具有不同潜在风险特征的5大资产类别,即公司、主权国家、银行、零售和股权。在公司资产类别,专业贷款又分为5个子类,即项目融资、物品融资、商品融资、产生收入的房地产和高变动性商用房地产;在零售资产类别,又分为3个子类,即住宅担保的贷款、合格的循环零售敞口和所有其他的零售贷款。上述各项资产类别,都具有3个关键因素:风险构成要素、风险权重函数和最低要求。

IRB法有初级法和高级法之分。IRB初级法是指银行自己估计违约概率,其他的风险因素取决于监管当局的估计值;IRB高级法是指银行在满足最低标准的前提下自己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敞口和期限。所谓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债项所在信用等级1年内的平均违约率)。影响违约概率的因素主要是财务因素和经营因素,并且不同的风险类别其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所谓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是指预期违约的损失占风险敞口的百分比。所谓违约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是指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的余额。所谓期限(Maturity)是指合约中规定的有效期限,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

关于IRB法的详细内容,将在本章第四节中介绍。

2.市场风险计量

市场风险的计量,是通过对由某些随机参数的变化引起的目标变量的变化进行数量分析,从而用数值描述。市场风险计量的方法主要有风险敏感度分析、波动性分析、VaR法、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和极值方法(EVT),其中VaR法是目前国际金融界使用的主要方法。

(1)风险敏感度分析

风险敏感度分析方法是利用金融资产价值对其市场因子(Market Factors)的敏感性来测量金融资产市场风险的方法,主要用于计量风险因素的变化对收益变化的影响程度。敏感性也称风险敏感度,等于收益改变量与风险因素变量之间的比值,表示当市场因子变化一个百分数单位时金融资产价值变化的百分数。例如,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化一个单位的敏感度等于5,则表明利率每变化1%,债券价格就相应地变化5%。敏感度描述了金融资产的市场风险:敏感度越大的金融资产,受市场因子变化的影响越大,风险越大。

假定金融资产的价值为P,其市场因子为x1,x2,…,xn,价值P为市场因子的函数,因此市场因子的变化将导致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用公式表示为:

波动性分析广泛用于计量随机变量对均值的离散度,无论是否属于正态分布,波动性都可以根据其历史数据计算出来。

(3)VaR法

①VaR的定义。VaR是英文Value at Risk的简称,中文译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是指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水平(Confidence Interval)上,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最大价值损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明确定义:“风险价

上式中,Di为资产价值对相应市场因子的敏感性,称为灵敏度。

针对不同的金融资产和不同的市场因子,存在不同类型的灵敏度。实际中常用的灵敏度包括:针对债券(或利率性金融工具)的久期(Duration)和凸性(Convexity);针对股票的贝塔(β);针对衍生工具的得尔塔(Delta)、伽马(Gamma)、维加(Vega)等。

(2)波动性分析

波动性即实际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程度。波动性分析是一种运用规范的统计学指标计量风险收益对银行预期收益的离散程度(标准差)的方法。标准差数值越大,表明风险越大。由于标准差是随机变量方差的平方根,则方差定义为随机变量各个可能值与期望值之差的平方与其概率的乘积的代数和。计量公式为: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

如果用数学公式对VaR进行定义,则可表示为:

P(ΔW>-VaR)=C

上式中:C表示置信水平;ΔW表示资产组合未来价值的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VaR表示损失的最大值(损失值为正)。

VaR法是由J.P.Morgan公司率先提出的。当时,J.P.Morgan公司的董事长丹尼斯·韦瑟斯通(Dennis Weatherstone)要求其下属每天下午在当天交易结束后的4时15分,交给他一份一页的报告说明公司在未来的24小时内全球业务潜在的损失有多少。为了满足这一要求,J.P.Morgan的风险管理人员开发了一种能衡量不同交易、不同业务部门市场风险,并将这些风险集成为一个数值的风险测算方法——VaR法。VaR法一经提出,就以其对风险衡量的科学、实用、准确、综合的特点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同意具备条件的银行可以内部模型为基础,计算市场风险的资本金需求,并规定将银行计算出来的VaR值乘以3,可得到适应市场风险要求的资本数额的大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更清楚地规定:监管当局允许银行考虑证券头寸的相关性,使用VaR模型计算回购交易中风险敞口和抵押品的价格波动。VaR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基础之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风险价值已成为计量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也是银行采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主要依据。”

VaR法起源于市场风险的计量,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以J.P.Morgan为代表的跨国金融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了一系列基于VaR理念的风险管理软件产品,并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等领域。

第一,数值VaR(Numerical VaR)。

数值VaR的计算方法是,定义初始投资为P0,R为未来持有期的收益率变量,则在持有期末,财富价值可以表示为P=P0(1+R)。定义收益率的期望值为μ,方差为σ。在给定置信水平C下的财富P*=P0(1+R*),则相对均值的VaR为:

VaR R=E(P)-P*=-P0(R*-μ)

如果不以组合价值的均值(期望回报)为基准,可以定义绝对VaR为:

VaR A=P0-P*=-P0 R*

这两个VaR是等价的,绝对VaR=相对VaR-P0μ

根据以上定义,计算VaR就相当于计算最小值P或最低的回报率R。考虑证券组合未来回报行为的随机过程,假定其未来回报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P),则对于某一置信水平C下的证券组合最低值P,有:

这种表现方式对于任何分布都是有效的,分布是离散还是连续、厚尾还是瘦尾的前提下均成立。(www.xing528.com)

第二,参数VaR(Porametric VaR)。

大多数金融资产的波动近似有正态分布的特征,在这个假设下可以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如方差、均值等来计算VaR,因为正态分布完全由均值和标准差确定。

首先,把一般的分布f(P)变换为标准正态分布φ(ε),其中ε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假设组合回报在某个分界点上的回报率为R*,由于是在风险损失的框架之内讨论问题,一般来说R*?

。进一步,把R*和标准正态的偏离α(α>0)联系起来,即:是负的,因此可以表示为

此式表示一种距离对应关系,即一般正态分布的某个分界点距离其均值的距离,可以表示为其标准差的倍数,该倍数乘子即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在该临界点上的差数。这等价于:

上式中α是置信度C下标准正态分布所对应的值。这样,求P*就转化为求α,这个值可以直接通过累积正态分布表求得。

累积密度函数N(d),它是从0(d=-∞)~1(d=+∞)的单调函数,当d为0时函数值为0.5。

在标准正态分布下,当给定一个置信水平如95%,则对应α=1.65,于是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最小回报R和VaR。最小回报可以表示为:

R*=-ασ+μ

假定参数μ和σ是一天的时间间隔上计算出来的,则时间间隔为Δt的相对VaR为:因此,VaR是分布的标准差与由置信水平确定的乘子的乘积。同理,对于绝对VaR有如下形式:

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正态分布和其他的累积概率函数,其中所有的不确定性都体现在α上,其他的分布会得到不同的α值。

③VaR的计算方法。目前,VaR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法和蒙特·卡罗法。

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是根据市场因子的历史样本模拟资产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利用分位数给出一定置信水平下的VaR估计。其核心在于用给定历史时期所观测到的市场因子的波动性来表示市场因子未来变化的波动性。历史模拟法的计算步骤:第一,映射,既识别出基础的市场因子,收集市场因子适当时期的历史数据,并用市场因子表示出证券组合中各个金融工具的盯市价值。第二,根据市场因子过去N+1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实际变化,结合市场因子当前价格水平,估计市场因子未来一个时期的N种可能价格水平。第三,利用证券定价公式,根据模拟出的市场因子的未来N种可能价格水平,求出证券组合的N种未来盯市价值,并与当前市场因子的证券组合价值比较,得到证券组合未来的N个潜在损益分布。第四,根据损益分布,通过分位数求出给定置信度下的VaR。

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 Covariance Approach)又称分析方法,它假定风险因子收益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然后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得出整个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特征值。方差—协方差法的基本步骤是:第一,确定分布和损益曲线。第二,将组合中的交易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标准交易”。第三,使用历史数据估计标准交易的方差—协方差。第四,计算在险价值。

蒙特·卡罗法又称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也称随机模拟方法(Random Simulation),用市场因子的历史参数产生市场因子的未来波动的大量可能路径。其原理与历史模拟法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不是根据历史观测值,而是通过模拟市场因子的随机变化来计算几千个不同场景下的收益率。蒙特·卡罗法的基本步骤是:第一,针对实际问题建立一个简单且便于实现的概率统计模型,使所求的解恰好是所建模型的概率分布或其某个数字特征。第二,对模型中的随机变量建立抽样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试验,抽取足够的随机数,并对有关的事件进行统计。第三,对模拟试验结果加以分析,给出所求解的估计及其精度(方差)的估计。第四,必要时还应改进模型以提高估计精度和模拟计算的效率。

VaR法虽然具有许多特点,并被国际金融界广泛使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模型复杂、计算量较大、存在计量死角、存在模型风险等。

(4)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

压力测试是测量市场因子发生极端不利变化时,金融机构或组合证券的损失大小。包括识别那些会对金融机构产生致命损失的情景,并评估这些情景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也就是说,压力测试主要用来估算突发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可能对银行造成的潜在损失,如在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剧烈变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发生意外的政治事件和经济事件或几种情形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全面、严密的压力测试程序,定期对突发的小概率事件,如市场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或者发生意外的政治、经济事件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模拟和估计,以评估本行在极端不利情况下的亏损承受能力。典型的压力测试包括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sys)和系统压力测试(Systematic Stress Testing)。

情景分析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目的在于评估金融市场中的某些特殊情景或事件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情景分析主要包括两大步: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情景构造是情景分析的基础,目的在于产生金融市场的某些极端情景。这些极端情景包括资产价值极端损失的情景、市场因子波动性和相关性的极端情景等。情景评估是指完成极端市场构造后,评估该极端情景的发生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动的影响和后果。情景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基于灵敏度的情景评估和全值情景评估。

系统压力测试的主要思想是,用不同资产、不同程度的大幅波动构造一系列的极端情景,并评估这些极端情景对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压力实验结果集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鉴别将导致银行承受巨大金融损失的情景。

衍生产品策略集团(DPG)建议的压力测试标准为:收益率曲线上下平行移动各100个基本点;收益率曲线(2年至10年)变平或变陡25个基本点;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发生;3个月收益率波动率比正常情况增加或减少20%;股票指数增加或减少10%;股票指数比正常情况增加或减少20%;主要货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增加或减少6%;外汇汇率波动幅度比正常情况增加或减少20%;调期利差波动幅度增加或减少20个基本点;等等。

(5)极值方法(EVT)

极值方法(Extreme Value Theory,EVT)是通过对收益的尾部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估计极端市场条件下金融机构的损失。极值方法采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关注分布的尾部行为,给出了极端条件下的VaR与概率水平的准确描述,如果有比较丰富的历史数据,则比单纯构造极端市场情景的压力测试效果好。它具有超越样本数据的估计能力,并可以准确地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

极值方法主要包括两类模型:传统的分块样本极值(Block—maxima,BMM)模型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越极值(Peaks Over Threshold,POT)模型。BMM模型是一种传统的极值分析方法,是指在连续的人为划分的各个区间段中考虑其极大观察值构成的极端事件。模型对大量同分布的样本分块后的极大值进行建模,主要用于处理具有明显季节性数据的极值问题。POT模型是一种新型的模型,观测超越了一定人为的根据研究要求划分的界限值的观察值以及它们所构成的极端事件,是对超过某个充分大的阈值的所有观测值进行描述和建模,对数据要求的数量比较少,是目前经常使用的一类极值模型。

压力测试和极值方法是对正常市场情况下VaR法的补充。

3.操作风险计量

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基本指标法(The Basic Indicator Approach)、标准法(The Standardized Approach)和高级计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AMA)。三种方法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度方面呈渐次加强的局面。

(1)基本指标法

基本指标法又称单一指数衡量方法,指为银行机构的全部操作风险暴露(Operational Risk Exposure)分配资本时,采用单一指标。巴塞尔委员会建议采用总收入作为风险暴露指标。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K BIA=GI×α

上式中:

K BIA为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

GI为前3年总收入的平均值。

α为固定比例,等于15%,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将行业范围的监管资本要求与行业范围的指标联系起来。

基本指标法中,总收入的定义是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以各国监管当局或各国会计规定为准。这种计算方法旨在:第一,反映所有准备(例如未付利息的准备)的总额;第二,不包括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利润(或损失),也不包括“持有至到期日”和“可供出售”证券实现的利润或损失,因为这两个科目一般是银行账户的科目;第三,不包括特殊项目以及保险收入。

(2)标准法

标准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银行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产品线(Business Line),并各设定一项指标以反映该类业务的规模及业务量。另对每类业务设定一个固定百分比系数β,将其乘上相应的指标,即为该业务所占用的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所有业务种类所占用的资本金配置要求汇总相加,即为银行的总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

在标准法中,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业务活动划分为8个产品线,即:

①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对应业务群组:兼并与收购,承销,私有化,证券化,研究,债务(政府、高收益),股本,银团,首次公开发行上市,配股。

②交易和销售(Trading and Sales),对应业务群组:固定收入,股权,外汇,商品,信贷,融资,自营证券头寸,贷款和回购,经纪,债务,经纪人业务。

③零售银行业务(Retail Banking),对应业务群组:零售银行业务(零售贷款和存款、银行业务、信托和不动产),私人银行业务(私人贷款和存款、银行业务、信托和不动产、投资咨询),银行卡业务(商户/商业/公司卡、零售店品牌、零售业务)。

④商业银行业务(Commercial Banking),对应业务群组:项目融资,不动产,出口融资,贸易融资,保理,租赁,贷款,担保,汇票。

⑤支付和清算(Payment and Settlement),对应业务群组:支付和托收,资金转账,清算和结算。

⑥代理业务(Agency Services),对应业务群组:第三方账户托管,存托凭证,证券贷出,公司行为。

⑦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对应业务群组:第一,可支配基金管理:集合,分散,零售,机构,封闭式,开放式,私募基金。第二,非可支配基金管理:集合,分散,零售,机构,封闭式,开放式。

⑧零售经纪(Retail Brokerage),对应业务群组是执行指令等全套服务。

巴塞尔委员会为每个产品线设定了固定百分数,即β系数。产品线与β系数的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 产品线与β系数对应关系

在标准法下,总资本要求计算公式如下:

K TSA=∑(GI1-8×β1-8)

上式中:

K TSA为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GI1-8为按基本指标法的定义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3年的年均总收入。

β1-8为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以建立8个产品线中产品线的总收入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各产品线中,总收入是个广义的指标,代表业务经营规模,因此也大致代表各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暴露。计算各产品线资本要求的方法是,用银行的总收入乘以一个该产品线适用的系数(用β值表示)。β值代表行业在特定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还应注意到,标准法是按产品线计算总收入,而非在整个机构层面计算,例如,公司金融指标采用的是公司金融业务产生的总收入。

(3)高级计算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AMA)

高级计量法是指银行运用相关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银行使用高级计量法需要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

高级计量法又包括内部衡量法(Internal Measurement Approaches,IMA)、计分卡法(Scorecard Approaches,SA)、损失分布法(Loss Distribution Approaches,LDA)等多种处理方法。

①内部衡量法(IMA)。内部衡量法类似信用风险计量中的内部评级方法。这一方法鼓励银行根据本身的内部损失数据,通过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模型来计算应提取的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

内部衡量法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将银行业务划分为不同业务种类(Business Line),并进行操作损失分类(Loss Type)。

第二,对每一业务种类与操作损失的组合,设定风险指标EI(Exposure Indicator)。

第三,对每一业务种类与操作损失的组合,基于以往内部损失数据,设定参数PE(Probability of Loss Event)及LGE(Loss Given that Event)。该组合的可预见损失EL(Expected Loss)即为风险指标与这两个参数的乘积,即EL=EI×PE×LGE。

第四,对每一业务种类(i)与操作损失(j)的组合,监管机构设定一系数γ,用以将所计算的可预见损失转换为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第五,将对所有业务种类与操作损失的组合所计算的资本金配置要求相加,即为银行的总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内部衡量法下,总资本要求计算公式为:

总资本=∑i∑j[γ(i,j)×EI(i,j)×PE(i,j)×LGE(i,j)]

②计分卡法。计分卡法主要是包括多项前瞻性的关于操作风险的指标。用计分卡法计算操作风险的方法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K(i,j)=EI(i,j)×ω(i,j)×RS(i,j)

上式中:

EI代表风险敞口;

RS代表风险评分(Risk Score);

ω是一个比例因子(Scaling Factor)。

计分卡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定量基础之上,并通过历史数据来确证其风险评估。

③损失分布法。在损失分布法下,银行利用其内部数据来估测每一营业范围(或风险类型)的两个概率分布函数:一个是在单一时间冲击下的条件概率,另一个是关于下一年度的事件频率的条件概率。在这两个预测分布的基础上,银行计算累积操作损失的概率分布函数。要求银行根据每一营业范围(或风险类型)的VaR值保留资本,将所有的风险值相加,即为银行的总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银行采用的这种方法应当以监管标准为前提。

损失分布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中最为复杂的,是高级计量法中的更高版本,目前,巴塞尔委员会并没有推广这种方法的具体计划,但是,这种方法代表了今后操作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4.利率风险计量

利率风险的计量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大类。最常用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资产负债敏感性缺口分析法(Asset-liability Gap Analysis)、持续期分析法(Duration Analysis)、动态模拟分析法(Simulation Analysis)和VaR法。

(1)资产负债敏感性缺口分析法

我们知道,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针对利率而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随利率变动发生价值变化的资产和负债,称为“利率非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另一种是其价值随利率变动相应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称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当利率发生变化时,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必然存在差距,这个差距称为资产负债缺口。缺口越大,表明利率变动时市场价值变动越大,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利率风险越大;反之,缺口越小,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利率风险越小。

在资产负债敏感性缺口分析法中,利率风险暴露可表示为:

GAP=RSA-RSL

上式中:

GAP为缺口;

RSA为利率敏感资产;

RSL为利率敏感负债。

按计算期的不同,还可分为单期缺口与累计缺口两种。累计缺口一般以一年为期,而单期缺口则是在一年内分为若干子期间,分段计算缺口。

当GAP>0时,被称为正缺口。

当GAP<0时,被称为负缺口。

缺口金额与银行的总资产(Bank Gross Assets,BGA)之比,称为缺口率(GAPRatio),反映了风险暴露的程度。缺口率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

GAPRatio为缺口率;

GAP为缺口;

BGA为银行总资产。银行净利息收入(Net Interest Income,NII)是银行资产利息收入与负债利息支出的差额,当利率变动时,银行NII变动与缺口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ΔNII=RSA×Δγ一RSL×Δγ

或:

ΔNII=GAP×Δγ

上述公式表明,利率水平上升(Δγ>0)时,若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缺口(GAP>0),则银行净利息收入将比预期增加;反之,若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缺口(GAP<0)时,则银行净利息收入比预期减少。当利率下降(Δγ<0)时,负缺口有意外收入,而正缺口有意外损失。在缺口值为零(GAP=0)时,无论利率如何变动,净利息收入都不会变,也就是说当利率风险暴露为零时,银行不存在利率风险。

银行的利率风险还可以用利率敏感度来测度。利率敏感度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银行的利率敏感度等于或近似于1,则这家银行的利率风险小,或几乎不存在利率风险;利率敏感度与1的差距越大,则表明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越大。

(2)持续期分析法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麦克莱(F.R.Macaulay)首先提出了持续期的概念。麦克莱持续期(Macaulay Duration)也称久期。持续期就是指以现值所表现的金融工具价值的平均期限。以期限来衡量资产和负债各个项目以及整体的利率风险的数值,并通过这个数值来进行风险管理。

影响利差收益的因素除利率变化之外,在期间中的现金流量及其分布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持续期分析是把将来利息收支现金流的现在价值在总价值中的比重作为权数,加权平均期间,从而决定管理对策的分析方法。麦克莱持续期的实质就是以通过计算各期现金流现值的方式,来测算收回金融工具最初投入的加权平均时间。

持续期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

D为持续期;

P为金融工具总现值;

t为期限(每次计息时间);

Ct为t时期现金流;

r为市场利率。

假设银行资产的现值为A,负债的现值为L,资产t年的收入现金流为At,负债t年的支出现金流为Lt,资产收益率为Ia,负债的支出利率为Il,资产的满期期间为Ra,负债的满期期间为Rl,则资产和负债各自的持续期DA,DL可分别表示为:

通过将资产和负债的现值对利率进行全微分,可得到包含修正的持续期(Modified Duration,MD)的一组公式如下:

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到,修正的持续期不仅是简单的期间现值的加权平均,而且反映了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值对利率的弹性,即市场利率1%的变化所引起的金融资产现在价值的变化。修正的持续期被作为资产(或负债)利率弹性,可以作为银行衡量其资产负债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

(3)动态模拟分析法

银行管理层可以运用动态模拟分析法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分析时通过缺口分析并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的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由于动态模拟分析法能对问题提供信息,供管理者决策参考,是处理问题的有效工具,所以在银行被广泛使用。另外,由于动态模拟分析法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较适用于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如用短期的负债为长期资产融资的风险和投资于那些包含内含期权(Embedded Options)工具资产(如抵押贷款)的特殊风险。

在众多模拟技术中,最常用的是蒙特·卡罗模拟法。它既可以决定银行面临利率变动时资产(或负债)等业务变动的统计特性,也可用于内含期权贷款(债券)的风险分析与定价。

(4)VaR法

在考虑利率期限结构非平行移动下的银行利率风险时,可运用VaR法计量利率风险。计算公式为:

VaR=POασ

上式中:

PO为银行利率敏感资产或负债;

α为由置信水平确定的乘子;

σ为利率的波动。

上式的含义为:VaR是指利率发生变化时,银行资产负债头寸及衍生金融工具头寸等价值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和给定时间区间内的最大期望损失。

(三)风险定价

风险定价也称风险溢价补偿机制,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步。在正确地进行风险计量后,就要进行风险的科学定价。这是积极风险管理建立的基础。

1.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法

在无套利原理的指导下,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采用的往往就是数值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7]

第一,蒙特·卡罗模拟。用随机数生成模型,模拟价格因素的运动,再综合模拟结果得出价格,可用于求解析解的近似值、依赖于任意有限多个标的资产的衍生证券的定价以及当价格依赖于某个变量整个路径而不是该变量的终值时的衍生证券定价。

第二,树图方法。用同一个树图模拟价格变化因素和价格本身的运动,再用倒推法定出价格。可用于美式衍生证券的定价,也可以用于求解析解的近似值。

第三,有限差分方法。当价格满足的微分方程不能解析求解时,将其转化为差分方程求其近似解。此法可用于求任何价格方程的近似解。

第四,解析近似法。对价格的方程本身进行近似处理,再求其解,可用于股票、股票指数、外汇、期货的美式期权合约的定价,估计其与欧式期权的价差。

树图定价法是一种重要而简单的金融工程方法,其基本步骤是:[8]

第一步,将初始时刻至到期日的时间范围划分为若干小的时间间隔,以此为基础构造一个树图,适当设计每个节点上生出的分支数和资产价格在每一节点的取值,依次给每条分支设计一种风险中性概率,得出资产价格在风险中性世界中的树图;

第二步,用资产边界条件确定出在树图末端点上的价格;

第三步,用无套利定价原理沿树图从末节点资产价格出发,用倒推法依次确定前面相邻节点的资产价格,直至初始节点上的资产价格的确定。

对于可提前执行的资产而言,在每一步通过比较各节点处资产价格与立即执行的收益,就可判断出是立即执行有利还是延期执行有利,该节点上资产的价值就是两者中的较大者,再用倒推法就可确定出可提前执行资产的初始价格。

这一模型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计算简单易行。这种方法中时间的划分越细,分支数越多,定价越准确,但计算具有指数复杂度。理论和现实中用得最多的树图定价模型是二叉树模型。

2.贷款定价方法

贷款定价是银行风险定价的关键和核心。所谓贷款定价,是指银行根据客户和贷款品种的特征和风险来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它的假设前提是,无风险的贷款是不存在的,但有风险的贷款并不意味着一定违约。通过风险差别定价,即风险和价格的配对,银行的贷款损失可以部分地由较高定价的利息收入来补偿,从而使总贷款的平均收益达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银行贷款定价应坚持成本效益原则、风险补偿原则、市场竞争原则和充分利用广泛信息定价的原则。

银行贷款定价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成本加成法(Cost Plus Loan Pricing)

贷款的利率由贷款成本加目标利润形成。用计算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率+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成本加成法是一种“内向型”的贷款定价模式,有利于保证银行获利目标的实现,但也会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适用于居于垄断地位的银行及处于贷款市场需求旺盛时期的银行。

(2)基准利率定价法,也称价格领导模式(Price Leadership Loan Pricing)

根据每笔贷款的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大小,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或乘以一个系数来确定贷款利率。此种方法是国际银行业广泛使用的一种定价模式。用计算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或者: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乘数

基准利率定价法是一种“市场导向型”的贷款定价模式。以基准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确定贷款价格,既考虑了市场利率风险,又考虑了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有利于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3)客户利润分析法(Custom Profitability Analysis)

客户利润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有关每个客户的成本和收益的资料,以确定对客户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价格的定价方法,又称为“以银企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式”。用计算公式表示为:

上式中,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的总成本,包括客户的活期或定期存款账户的管理费用、支票账户的服务费用、贷款的管理费用(如信用分析费用、贷款发放和回收费用以及抵押品的维护费用等)、贷款所需资金的利息成本和贷款的违约成本。银行从客户的账户中获得的收入主要有:客户存款的投资收入;各种服务费收入;贷款的利息收入;等等。银行的目标利润是指银行的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

客户利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来源于某客户的总收入要大于或等于银行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和银行的目标利润之和。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贷款额×利率×期限×(1-营业税及附加率)+其他服务收入×(1-营业税及附加率)]≥(为该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

上式中,若将“利率”视为未知数,其余视为已知数,则可求出贷款的最低价格。

客户利润分析法是一种“客户导向型”定价模式,真正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先进经营理念,实现了差别化服务和个性化经营。通过差别定价,既可以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可以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甚至亏损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四)风险处置

银行风险管理与处置有一套严格和科学的程序,其实质是银行在综合考虑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的前提下,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承担风险的决策过程。风险管理与处置包括风险预防、风险监督、风险抑制、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等过程。银行风险管理与处置是实施科学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综合反映了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下面简要介绍银行风险管理与处置的过程。

1.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指银行通过科学的决策和规范化的管理来防范资产负债风险发生的策略,是银行实现安全性、提高盈利性、防范风险的常规性策略。银行预防风险必须做到:第一,严格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保证自有资本的充足性。自有资本又称银行资本,是指银行股东或投资者为赚取利润而投入银行的可供银行长久或较长时间使用的资金以及保留在银行中的收益。[9]自有资本具有保护存款人、弥补亏损、对银行不合理的资产膨胀进行限制、为银行正常经营购置必需品提供资金等功能。银行的自有资本按来源不同可分为股本、盈余、债务资本及其他资本。为抵御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巴塞尔委员会高度重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都明确规定了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最低比例,并对资本的定义和组成、风险资产的权重等提出了规范的计算方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也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计算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银行必须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加强资本充足性管理,以防风险事件发生后危及银行的生存。第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加强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以规范经营程序和活动。针对已经识别到的风险,尽量限制或锁定风险条件的产生,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并直至完全清除。

2.风险监督

风险监督是指银行承担风险之后,要按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保持对事先约定的持续监督,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风险的披露和处理,争取在损失发生之前阻止情况进一步恶化。风险监督的目的在于能尽早地揭示风险,使风险管理工作更具主动性。

风险监督必须建立、健全现代的风险管理统计分析模型,构建全方位的非现场监管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一体化的信息搜集、传导和风险分析监控系统。在监督范围上,既要监督信贷资产风险,也要监督非信贷资产风险;既要监督银行表内业务风险,也要监督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既要监督批发业务风险,也要监督零售业务风险;既要监督个体业务风险,也要监督组合业务风险。在监督方式上,既要实行现场监督,也要实行非现场监督。要将风险监督深入银行业务的各层次、各环节。

3.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是指银行对风险标的波动极限值设定层层预警线,来确定风险监控和防范的强度的管理环节。其作用在于降低银行风险管理成本,或主动提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抑制的方法主要有:期货期权交易、掉期交易、追加担保等。

4.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银行对风险明显的经营活动所采取的风险对冲或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风险规避常用的方式有:保值(对冲)、互换、期权、资产结构调整等。

5.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银行通过实现资产结构多样化,尽可能选择多样的、彼此不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风险分散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方法是有关的数学模型,目的是通过对各种资产选择进行分析,根据其各自的风险—收益特性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来实现风险、收益最优组合。

6.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银行在风险发生之前利用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行为。风险转移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担保、保险、期货交易、期权交易、提前或推后结算结汇、指数化、多头和空头、抵押贷款证券化、出售贷款等。

7.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予以弥补。常用的风险补偿方法有: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净收入等资金补偿;用风险溢价取得的收入补偿;存款保险;用法律手段对造成风险的责任者提出民事诉讼;等等。

(五)绩效考核

基于银行风险的绩效考核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是对一定时期之内各个部门或单笔交易的经营成果进行风险调整后的综合考核,是对前面几项工作的全面科学总结。基于风险的绩效考核方法主要有两种,即RAPM方法和SVA方法。

1.RAPM方法

利用风险调整业绩测度(Risk-Adjusted Performance Measure,RAPM)系统对银行的绩效进行考核,就是通过该系统对风险进行调整,把不同风险的业务的收益放在一个可比的基础上,帮助投资机构确认其拥有竞争优势的业务,使它们更易于进行资本分配决策。

RAPM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风险度量模型中引入风险调整函数,将与特定业务相关的预期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同时计算银行为缓冲非预期损失而保有的资本金,将收益与其所承担的特定风险直接挂钩,衡量资本收益率,从而为银行的业务决策、绩效考核、交易定价等多方面经营管理提供统一的标准依据。[10]

RAPM方法有四个度量指标,分别是:资本收益(Risk On Capital,ROC)、风险调整资本的收益(Return On Risk-Adjusted Capital,RORAC)、资本的风险调整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和风险调整资本的风险调整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 On Risk-Adjusted Capital,RARORAC)。目前,常用的两个指标是RAROC和RARORAC。

(1)RAROC

RAROC用公式表达为:

上式中,收益包括利息收益和非利息收益。预期损失是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银行在一定时期可预见到的平均损失,这类损失要通过调整业务定价和提取相应的一般准备金来弥补,从业务的收益中作为成本来扣减掉。经济资本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超出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超出预期水平的损失。这部分损失银行必须有充足的资本来抵补,以尽可能降低存款人的损失。意外损失是指超出银行正常承受能力的损失。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极小,但一旦发生损失就会巨大,银行必须做好应急措施。

(2)RARORAC

RARORAC用公式表达为:

上式中,分子为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项。分母与RAROC的相同。

2.SVA方法

股东财富增加值(Shareholders Value Added,SVA)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对风险绩效进行评估的绝对值方法,是运用收益的目标值,明确风险——收益权衡的可行性,并对业务量予以一定的重视。其基本公式为:

SVA=收益-25%×CAR

上式的基本含义是:能使SVA为正值的任何交易或交易组合都可以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