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的特征和分类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的特征和分类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风险的概念正确地定义风险,给风险一个明确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银行风险的本质和特征,更好地探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风险一般由三大要素构成,即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一般而言,银行风险可能会带来银行损失,但银行损失必定是没有对银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结果。银行损失是银行风险负向变动的终极结果。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的特征和分类

一、银行风险的特征

风险(Risk),主要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词源学上来分析,“风险”可以追溯到拉丁语“Rescum”,意思是“在海上遭遇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或“应避免的东西”。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认为风险是事件或经济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者是发生危险、损失、损伤或其他不利结果的几率和程度。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存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并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突发的、难以被人们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就是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件发生。

(一)风险的概念

正确地定义风险,给风险一个明确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银行风险的本质和特征,更好地探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目前,对于风险的概念,还没有一种被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的准确表述,理论家、经济学家、保险学家、风险管理实务者、哲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险是遭遇不测事件的可能性。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辞海》缩印本上明确表述:“风险是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风险的解释则是:“如果一个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随机性能用具体的数值概率来表达,那么就可以说这种状况涉及风险。另一方面要是该行为者对不同的可能事件不能(或没有)指定具体的概率值,就是说这种情况涉及不确定性。”

(2)风险是预期利益和实际利益变动的不确定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风险管理研究学者威廉姆斯就提出: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能产生结果的变动。如果结果只有一种可能,不存在发生变动,风险为0;如果可能产生的结果有多种,则风险就会存在。可能产生的结果越多,变动越大,风险相应地就越大。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变动,意味着猜测的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不一致或者偏离。

(3)风险是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损失的不确定性。美国学者海尼尔在其1895年所著的Risk—asEconomicFactor一书中指出: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4)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法国学者赖曼在其1928年出版的《普通经营经济学》一书中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赖曼之后,也有许多学者明确地将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如麦尔、柯梅克、罗森布尔等。

(5)风险是利益获得和利益损失的不确定性。吴鸣在《经济风险论》一书中将风险定义为: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即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

(6)风险是危险和机会之和。周春生在2007年出版的《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风险的本质可以用两个汉字,即“危机”来刻画。“危”是危险,“机”是指机会,风险就是危险和机会的结合,或者说是危险和机会之和。

(7)风险是各种结果变动程度的不确定性。吴永林、叶茂林等在2007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一书中指出: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运作规律认识的不完全确定,一时尚无法操纵和控制其运作过程;另外也包括事物结果的不确定性,人们不能完全得到所设计和希望的结局,而且常常会出现不必要的或预想不到的损失。风险通常可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后果的函数:

R=f(p·c)

式中:R表示风险;p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c表示事件发生的后果。

风险一般由三大要素构成,即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三大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风险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图

(8)风险是可能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正负偏离的双重结果。代军勋在其2006年所著的《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一书中表示:传统上风险普遍被认为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偏离的综合。这种偏离通常由两类参数描述:一是偏离的方向和大小;二是各种偏离的可能程度。可能的结果与目标发生的偏离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程度也不同。风险的存在会带来损失,是灾难的象征,在许多情况下,风险中也蕴藏着某种机遇和利益。传统的风险研究强调负偏离或损失,但实际上偏离方向有正有负。由于正偏离是人们的渴求,它能激励人们勇于承担和驾驭风险,获取风险报酬,因此在风险分析和决策研究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风险的含义包括正负偏离的双重结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运作规律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结果可能低于人们的预期,也可能高于人们的预期。

(二)银行风险的性质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经济增加值增多或减少、或者收益率正负波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即银行的每项业务都存在着风险。

银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在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通常面临三个方面的风险:作为被管理者,面临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政府行为或活动的风险;作为市场主体,面临投资融资、经营、交易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等风险;作为管理者,面临在银行内部管理中的决策、组织、经营、监控等各环节的管理风险。

银行风险的性质是指银行风险的本质属性,是银行风险的主要特征并影响银行风险产生、发展、存在以及结果的因素。银行风险具有以下性质:

1.银行风险不同于银行损失

银行损失是指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损失事件的发生而招致银行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的结果。这种结果是现实的、可度量的,也是事后的,必须靠其自身的经营成果(或国家的补偿)予以弥补。一般而言,银行风险可能会带来银行损失,但银行损失必定是没有对银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结果。银行损失是银行风险负向变动的终极结果。

2.银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反映着一个特定事件在未来有多种可能的结果。银行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的每项业务活动和每个经营环节中,银行的每一项经营活动也会出现多种可能的结果,人们通常需要预测在多种可能的结果中哪种结果会发生。当银行的某项经营活动决策只有一种可能的结果发生时,出现的结果是唯一的,也是确定的。这时就无所谓银行风险的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极少存在。当某项经营活动的决策有两种以上的结果出现时,由于受到人们预测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也由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预计哪种结果会最终发生,因此客观存在着结果的不确定性,银行风险就客观存在。奈特在《风险、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指出:不确定性是指市场主体面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那些难以观察、分析和预见的各种因素。不确定性是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十分活跃,影响金融活动的因素十分复杂,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既不断地做出各种经济决策,又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作用与反作用交织存在。与市场相关的任何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因此,不确定性是包括商业银行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产生的根源。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反之,不确定性越小,风险越小。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即外在不确定性,来自商业银行之外,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随机性、偶然性的变化或不可预测的趋势,如国家调整宏观政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科学技术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冲击等。一般说来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是系统的,对整个市场都会带来影响,因此,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商业银行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显然不能通过投资分散化等方式来解决,可通过某些措施来转嫁或规避。[1]

3.银行风险具有客观普遍性

银行风险的客观普遍性是指银行风险客观且普遍存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个业务领域。银行经营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价值最大化,而价值的形成过程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又是一种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客观存在的现实。银行追求价值最大化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客观因素存在,银行风险就客观存在。另外,银行经营活动的空间是无限的,在无限的经营活动空间中,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不过它在不同的经营环境和不同的金融体制及不同的利益载体上的表现形式、作用强度、存在的意义不同而已。

4.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

银行风险的双重性是指银行风险既有使银行价值增加的一面,又有使银行的价值减少或使银行资本损失的一面。银行风险虽客观存在、不能回避,但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技术进行抑制、规避、分散和转移。管理方法得当,管理手段有效,就会使银行风险得到控制,转化不利风险因素为积极、有利于银行实现更多价值的风险因素,增加银行收益;反之,如果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得当,就会使风险因素向不利于银行实现更多价值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导致银行风险事件发生,使银行预期收益下降,更为严重的会造成银行资本损失或银行倒闭。

5.银行风险具有可控性

银行风险的双重性和银行经营主体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倾向迫使银行经营管理者利用各种方式控制银行风险,包括风险的管理、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体制机制创新等,其目的是将银行风险的不利因素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将银行风险的有利因素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收益尽可能地增加到最大的限度上。

6.银行风险具有传染性

付正辉在其所著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与风险控制》一书中,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传染性是这样论述的:商业银行风险具有传染性,如同地震引发的海啸一样,由一个经济主体、金融机构、国家传染给别的经济主体、金融机构和国家,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甚至全球性的金融风险。风险传播路线可描述为:风险引爆银行危机——信用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大多具有关联性,某一种或某几种风险累积并显性化,将使商业银行陷入头寸紧缺、财务窘困的经营泥沼中,严重情况下则导致银行倒闭破产,引发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一是市场上贷款增量和存款总体急剧收缩,相关经济主体融资难以顺畅,整个社会经济的信用规模将会骤然变小,业已形成的债权债务链条断裂,非金融经济主体的信用危机产生;二是金融危机必然使存款人产生个人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的存款强行挤兑风潮。市场贷款增量、存量总体收缩和存款人挤兑风潮的叠加作用,进一步造成银行业寻求授信的机会和空间减少,金融主体信用危机产生也就不可避免。金融主体和非金融主体信用危机融合,导致整个社会全面信用危机的产生。整个社会全面信用危机的爆发和加深,势必引起社会经济生活运行秩序的混乱,恐慌性的资本撤离和抽逃现象就会发生,带动资本市场价格的全面下跌,股市、汇市和债市剧烈波动,货币危机由此发生。货币危机既是银行危机、信用危机的结果,又会加深银行危机、信用危机,形成越来越广泛的金融危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治理,将会使经济整体运行因缺少足够的资金而难以正常运转,出现大量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社会有效总需求锐减,市场疲软、萧条,引发全社会的经济危机。

2007年4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同年8月,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其他西方金融市场,并迅速在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蔓延,后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严重损害各国实体经济,造成百年不遇的世界经济大衰退。这实际上是银行风险传染性的最好例证。

(三)银行风险的特征

银行风险的特征是银行风险的本质在外部的表现。银行风险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客观性。银行风险的客观性是指银行风险客观存在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客观性使得银行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存在与发展成为必然。

(2)潜在风险与潜在收益对称性。银行风险的潜在风险与潜在收益对称性,是指银行风险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并且这种损失或收益并不是现实的,而是一种可能的或未来的。特别是潜在收益,作为一种风险活动的结果,只有在完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收益活动之后才能获得这一收益结果,成为现实的利益。潜在收益作为一个过程,它总是一种可能的、在未来才能实现、现在无法确定的收益。银行风险的这种对称性特征,要求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对待银行风险时,不应仅仅是消极地防范和控制,还应该积极地管理和经营。要充分利用银行风险提供的经营机会,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使潜在收益变成现实收益。

(3)可测性。银行风险的可测性是指银行风险可以预料。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以往发生的一系列风险事件的统计资料,经过分析,对银行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作出统计分析和主观判断,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银行风险进行预测和衡量。

(4)不确定性。风险本身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银行风险事件的发生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5)相关性。银行风险的相关性是指银行的各类风险具有一定的关联。银行的每一种风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银行的经营活动。银行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后,往往很难断定是哪一种风险作用的结果。

(6)可变性。银行风险的可变性是指银行风险造成的双重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银行风险因素的组合状态随时变化,使风险事件的结果在增加收益和增加损失之间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认识、经营风险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银行有能力使风险事件的不利结果转化为有利的结果。

(7)可控性。银行风险的可控性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对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将风险损失尽可能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让风险收益尽可能地增加到最大限度的目的。

(8)商品性。代军勋在其所著的《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一书中分析认为:投机风险本质上也是一种、甚至是一大类商品。它同时具备商品的“三性”,即“有用性”、“交换性”和“相对稀缺性”。纯粹风险则不具备商品的特征。由于投机风险具有风险利益,与之相对应的风险事件是有用的;又由于投机性风险事件的偶发性、与纯粹风险比较的稀少性,所以这种风险具有相对稀缺性;同时,人类对风险“爱恨交加”的感情特征,使得有人成为风险的回避者,有人则变成风险的追逐者,于是风险成为可以交换的对象。在这里,我们更多考虑的是风险收益,或者说是风险利益的增进,而非风险损失。

银行风险中有部分风险属于盈利与损失可能性同时存在的风险,即投机风险,具有商品特征。

二、银行风险分类

银行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各种风险的性质不同,特点各异。它们的发生条件、形成机理、作用程度、管理方式、最终结果也大不相同。科学地对银行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有效地对银行风险实施管理。

(一)风险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风险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按风险形成的原因分类,可将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www.xing528.com)

②按风险的损害对象分类,可将风险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

③按风险的性质分类,可将风险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

④按人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分类,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

⑤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分类,可将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⑥按风险发生的形态分类,可将风险分为潜在风险和意外风险。

⑦按人们对风险的感受分类,可将风险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

⑧按风险的损失确定程度分类,可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⑨按企业管理内容分类,可将风险分为生产风险、营销风险、投资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战略决策风险、经营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等。

⑩按风险形成的来源分类,可将风险分为内源型风险、外源型风险和混合型风险等。

(二)银行风险分类方法

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因分类方法不同,对银行风险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1.风险谱系图法

美国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格里森采用风险谱系图法将银行风险分为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两大类。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类。而非金融风险则包括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事件风险等三类。

2.特性法

巴塞尔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货币监理署和香港金融监管局等机构均采用特性法对银行风险进行分类。

巴塞尔委员会按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八大类;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将银行风险分为负债风险、信贷风险、投资风险、汇兑风险和外汇交易风险五大类。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采用特性法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誉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六大类。

美国货币监理署采用特性法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外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誉风险、交易风险、合规风险和策略风险九大类。

香港金融监管局采用特性法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誉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策略风险八大类。

3.成因法

内地有学者按照银行风险形成的来源将银行风险划分为内源型风险、外源型风险和综合型风险三大类。内源型风险是来源于银行内部的风险,外源型风险是来源于银行外部的风险,综合型风险是来源于银行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三)银行风险分类

按照银行风险的性质和特征,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笔者将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清偿力风险和国家风险等七大类。其中,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国家风险属于传统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清偿力风险属于新型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或信用等级下降而导致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到期不能完全收回或产生损失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对于信用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是这样定义的,即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的经营带来的风险。从传统的意义上看,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业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已涉及组合投资。信用资产组合不仅会因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而发生损失,也会因交易对手履约可能性的变化而产生风险。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三类,即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追偿风险。违约风险是发生违约事件的可能性。敞口风险是未清偿债务未来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追偿风险是违约事件发生后追偿额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抵押物风险、第三方担保风险和法律风险。

信用风险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信用风险的“量”,即风险金额,是指贷款余额;第二个方面,信用风险的“质”,是指债务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供求关系等各种因素变动,导致各种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波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包含利率风险(微观层面)、汇率风险、证券价格和衍生工具价格风险等。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我国发布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根据对银行市场风险的分析,可看出市场风险具有双向性、标杆性和相对可测性的特点。银行市场风险的诱因一般包括利率、汇率等市场因子波动性的上升、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等。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债券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外汇市场的汇率波动风险、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和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传导的风险等。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内部经营管理环节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或不到位,如营业差错、内部欺诈及贪污等,决策失误或重大疏忽等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可能由于技术问题,如计算机系统失灵、控制系统缺陷等引致。操作风险往往不具有独立的风险损失表现,它与其他风险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在许多情况下,是操作风险引起了其他风险的产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中,将其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之所以将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的重要内容进行监管,是因为操作风险相对于其他的银行风险而言,具有点多面广、偶发性、不确定性、内生性、复合性和高损失率或零收益性等特点,且操作风险一旦演变成风险事件,其社会影响恶劣,对银行的声誉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年举行了一次针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全球性调查,参加调查的银行一共报告了47 029件、损失超过一万亿欧元的操作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在这一年间发生528起操作风险事件,其中有六家银行在这一年间发生了超过2 000起操作风险事件,造成80亿欧元的损失。成立于1762年的英国巴林银行,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交易业务,下属17个证券公司。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是其下属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尼克·里森的业务是专门从事期货交易并从中“套利”,他从日本大阪和新加坡的股票交易所买卖在两地市场上市交易的日经225种股票指数的期货,利用两地不时出现的差价从中牟利。巴林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赋予了里森过大的权力,里森在新加坡独立操作,集操作权、会计权和监督权于一身,既直接从事前台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由于里森未经授权从事巨额交易,1995年2月,其期货大亏,达4亿英镑,巴林银行宣布破产。导致巴林银行这家具有233年悠久历史的老字号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就是银行的操作风险。

鉴于操作风险的特殊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第一类,内部欺诈,是指由于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如故意的交易不报告、存在资金损失的交易品种未经授权、信贷欺诈、假存款、盗窃、勒索、挪用公款、抢劫、恶意损毁资产、盗用资产、窃取账户资金、走私、故意逃税、故意违规纳税、贿赂、回扣、内幕交易,等等。第二类,外部欺诈,是指第三方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逃避法律导致的损失。如盗窃、抢劫、伪造、多户头支票欺诈、黑客攻击损失、存在资金损失的盗窃信息,等等。第三类,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是指交易处理或流程管理失败和因交易对手方及外部销售商关系导致的损失。如错误传达信息、数据录入或维护或登载错误、超过最后期限或未履行义务、模型或系统误操作、会计错误或交易对手方认定记录错误、其他任务履行失误、交割失败、担保品管理失败、交易相关数据维护不够、未履行强制报告职责、导致损失的外部报告失准,等等。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分析,银行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欺诈与违规,包括未经授权的经营活动、有意错报相关信息、内部人不当交易和银行工作人员失职等;第二,外部欺诈,包括抢劫、伪造相关资料、签发空头支票和计算机系统遭黑客侵袭等;第三,违约与产品缺陷,包括信用违约、客户保密信息的滥用、银行账户不适当交易和洗钱等;第四,系统失灵与设备故障,包括银行计算机软件故障、计算机硬件故障和设备运行中断等;第五,业务流程的失效和失控,包括业务流程不健全、抵押品管理失效、交易执行错误和不完备的法律文件等;第六,外部事件或对实物资产的损坏,包括地震、水灾、火灾、恐怖活动和其他破坏行为;第七,劳动保护、用工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等等。其中,内部欺诈与违规、违约与产品缺陷、系统失灵与设备故障以及业务流程的失效和失控应成为银行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的重点。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满足客户存款提取、支付和正常贷款需求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困境的不确定性。银行流动性风险不仅会损害银行的信誉,甚至会使银行陷入破产的境地。银行不能满足客户存款的提取和支付需求属于银行负债方面的流动性不足。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正常的贷款需求属于银行资产方面的流动性不足。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论哪方面发生流动性不足,都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关键。所谓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指银行在资金短缺时筹集新资金,在资金剩余时进行投资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核心是银行科学地管理现金资产,在不影响其正常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扩大盈利能力。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有三个,即银行必须随时满足客户提款、支付及正常贷款的要求;银行必须满足金融管理当局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在不降低支付能力的前提下,把现金资产控制在合理水平,尽可能扩大盈利资产。

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涉及面广,难度系数大。流动性管理一般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预测一般性存款、贷款等随机变量的运动规律;第二,估算一般性存贷款变动对流动性的影响;第三步,分析全部潜在资金流量,计算流动性缺口;第四步,分析潜在融资和资金运用渠道;第五步,按照一定原则对流动性缺口进行调节。

5.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下,银行对资产负债品种和期限结构配置不合理,使银行利差或资本金净值发生不利变动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部分。

利率风险一般表现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或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存在“正缺口”,如果利率上浮,则银行收益增多;如果利率下调,则银行收益下降。反之,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则银行收益随利率上浮而减少,随着利率下调而增加。

(2)收益率曲线风险产生于收益率曲线形状和斜率的非预期的变动,收益率曲线的不利变动导致金融机构的收入减少和市场价值下降。在我国,对银行经营者而言影响最大的收益率曲线风险就是存贷款收益率曲线的变化。由于国家对不同期限结构存贷款利率进行不同的调整,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会随之增加或减少。以2004年10月29日的利率调整为例,加息前后中长期存贷款利差水平下降,短期存贷款利差水平不变,这说明以短期存款支持的中长期贷款由于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变动导致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减少。此时,持有较多的中长期贷款资产的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会减少。

(3)基准风险是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来源,产生于具有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的资产负债或表外项目利率的非完全同步变动。具有相同有效期或者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的净现值会因为利率的不同步变动发生非预期的变化。如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不同步变动就是最明显的基准风险。

(4)期权性风险来自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隐含的期权。因为期权的持有者有权买卖金融工具或者改变金融工具的现金流,如活期存款的存款方有权随时提款而不受任何经济损失、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可以在支付罚息的情况下提前支取存款、贷款者有提前还贷的权利等,因此,银行面临的期权性风险也非常大。如果期权的买方在有利的时候执行这些隐含的期权,而银行又不能充分管理这类风险,这些隐含期权特有的非对称性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或损失。

对银行的利率风险,银行可以采取利率互换、期货、期权、远期、持续期模型利率风险管理以及利率免疫化等方法进行管理,以降低利率风险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6.清偿力风险

清偿力风险是指银行由于风险招致的损失超过资本的防御能力,导致银行资不抵债、破产的不确定性。清偿力风险是银行风险的极致状态的体现,是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

7.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又称主权风险,是指因国家强调的因素使交易对手方违约,给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通常是由债务人所在国家的政府行为所引起的,它超出了债权人的控制范围。如有些国家因政府或者政府首脑发生变更,新组成的政府拒绝履行前政府所签的债务契约,使银行发放的贷款收不回来;有些国家实行外汇管制,交易对手方如果没获得外汇管理当局的批准,外汇不能交易,则合同到期后就不能按时支付贷款本息;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