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游戏活动: 以游戏寓教育于活动中

幼儿园游戏活动: 以游戏寓教育于活动中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材料摆放的位置要合理,不能影响幼儿的活动,同时要依据幼儿的兴趣以及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或更换。“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游戏活动中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幼儿园游戏活动: 以游戏寓教育于活动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是幼儿园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也有赖于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能动地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一样,在学前教育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游戏活动和这两类活动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游戏的界定

整体而言,要对游戏的本质做一个统一的界定极为困难,笔者倾向于荷兰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赫伊津哈给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4]由此定义,结合不同学者对游戏的界定,可以大致概况出游戏的主要特征:

第一,游戏是自愿的,服从命令的游戏不再是游戏,不过是强制而为的模仿。

第二,游戏并非“平常”的或者“真实”的生活。这一特征和第一个特征关系密切,它走出了“真实”的生活,进入一个暂时的活动领域,带有它自己的倾向。比如,爸爸看见4岁的儿子坐在一排椅子前把椅子当作“火车”玩。他走过去拥抱儿子时,儿子说:“爸爸,不要亲我,我是火车头,要不那些车厢就会想,这不是真的火车。”[5]

第三,游戏和平常的生活截然不同,游戏具有隔离性和局限性,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的。

第四,游戏有明显的秩序。在游戏场地内,一种绝对而独特的秩序居主导地位。在这里,我们看到另一个非常积极的游戏特征:游戏创造秩序,游戏就是秩序。游戏给不完美的世界和混乱的生活带来一种暂时的、有局限的完美。

第五,游戏远离功利性。游戏没有明确的目的,不受功利性左右,如果游戏具有了功利目的,则失去了游戏的本质。

第六,游戏是快乐的。游戏带有兴趣性和愉悦性。直接兴趣是儿童进行游戏的动力,儿童沉浸于游戏过程而不追求什么明确的目的,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所以儿童在游戏中总带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在表情上有所体现。儿童的表情在游戏中有不同的兴奋程度,分别是专注认真——平和轻松——微笑——嬉笑——夸张变形——放声大笑。[6]

【案例分析】[7]

幼儿园的活动室里,老师正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室被分割为不同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饭店、糖果厂、商店、公共汽车站等。幼儿按照自愿原则去了不同的游戏区,教师巡视指导。当她发现“医生”闲着无事可做的时候,就赶紧跑到“娃娃家”,提醒“妈妈”:“宝宝生病了。”在老师的启发下,“爸爸”“妈妈”赶紧抱上“孩子”,坐上“公共汽车”,去“医院”找“医生”看病。“糖果厂”的“小工人”用糖纸包完“糖果”(橡皮泥)以后,坐着发呆。老师不失时机地跑来,启发他们:“今天是周六,该大扫除吧?”……(www.xing528.com)

整个游戏过程中,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从这个区到那个区,启发诱导。通过她的穿针引线,各游戏组之间发生了横向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游戏场面显得热闹而壮观。这就是我们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的创造性游戏。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孩子们是怎么看待这种游戏的。当老师宣布“今天的游戏玩到这里,小朋友可以自由活动了”时,两个男孩子走到一起:“现在好了,老师的游戏玩完了我们到外面去玩我们自己的游戏吧。”

(二)游戏活动的实施

1.提供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

时间、空间是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必要前提,充足的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活动的基础。无论是哪种游戏,儿童都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去探索和尝试。如果在幼儿尚未掌握游戏的技巧,或仍未了解玩具的特性时便停止游戏,会阻碍幼儿愿望的实现,也会降低游戏的价值。[8]幼儿园应该为一些游戏提供较长的活动时间,一般以四五十分钟为宜。

场地是儿童游戏的空间。场地的空间密度、地点、结构特征及设备的位置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一定的影响。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个方面。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或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具体的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而言,较大的空间,可以增加社会性游戏及打闹混战的发生频率。游戏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导致想象性游戏和旁观行为次数的增加。教师在选择游戏场地的时候,必须思考活动区域的设置应该确保能够满足所有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儿童。[9]比如,婴幼儿和学步儿可以在场地中爬行和探索,同时确保他们远离骑车或者踢球的儿童。此外,为儿童设置的场地,应该包括不同的形式,比如方便他们探险的丘陵和山坡。教师应该使用各种障碍限定游戏场地,比如使用草丛、轮胎或者木板标识隔离骑行、球类运动和自由游戏以及安静的游戏的场地。[10]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媒介。幼儿开展游戏多是由于受到游戏材料的刺激或吸引,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类型多样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游戏材料摆放的位置要合理,不能影响幼儿的活动,同时要依据幼儿的兴趣以及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或更换。随着幼儿年龄和能力的增长,教师可以多为幼儿提供一些多功能的游戏材料。在此之前,教师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材料是为幼儿游戏准备的,要符合幼儿游戏的需要,游戏场地不是教师手工素养的展示阵地。[11]

2.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游戏活动中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幼儿的性格、情感、交往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德等都会集中反映出来,而这些方面也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才能够得到锻炼提高,教师不能代替。有些教师常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希望孩子在每一次游戏中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违反游戏规则,于是把自己所认为的现实情况一味地灌输给孩子,告诉孩子该怎样怎样玩,游戏成为老师导演的一场戏。幼儿的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就此被教师剥夺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大受挫伤。因此,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应以不改变幼儿的主体身份为前提。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在观察与了解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特点的基础上,提供适时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以与幼儿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材料,并且通过点评,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点滴进步或创造进行肯定。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当从旁指导,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愿望去“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

3.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游戏经验的丰富也就是生活经验的丰富。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基础。在开展游戏时,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观察、参观、看图片、讲故事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如在开展结构游戏前,应引导幼儿对各种物体及建筑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各部分的形状与结构特征,也可以利用图片补充直接观察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