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活动的界定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学的结果,承担着向幼儿传递人类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任务。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和学各有其独立的活动,不能互相代替,同时教与学又是辩证统一的。但它更多关注的是因学而教,是教师在对幼儿园课程理念做出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学习的可能和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的系列活动,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特别注意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活动前要进行相关的计划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又要能够对儿童及其行为进行相应的反馈,为儿童提供适宜其发展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能够引导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但是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容易出现教学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把教学活动演变为以语言为媒介的讲授活动,抽象的语言授受方式不适宜幼儿认知活动的特点。二是集体化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幼儿对个别化教学的需求。三是“静坐听讲”的要求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在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八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内容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确定,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当灵活地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形式,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应注重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不应片面追求活动结果。”
(二)教学活动的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教学应当实现向儿童“生活世界”的回归。
传统的学校教育人为地割裂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由于与儿童直接的现实生活无关而不能引起儿童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往往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权威”的管束或形式上的“包装”。人为割裂“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不仅导致儿童学习主体地位的失落,使儿童不得不听命于外在的要求,按照成人的旨意去学习;而且往往导致儿童人格的分裂。因此教学重返儿童的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www.xing528.com)
第二,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灌输式”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操作化”。
传统的教学是让幼儿静坐,然后教师开始讲课。这种教学的弊端在于把学习看作外在于幼儿的一个事件,以为知识可以脱离幼儿原有的经验,从外部强行注入幼儿的头脑中去。这种教学方式日益遭到人们的指责,但是目前少数幼儿园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教学活动往往注重表面的热闹,实质却是让幼儿重复低水平的经验,结果使儿童的学习停留在表面,幼儿失去了原有的探索品质。教学过程操作化旨在避免无视幼儿原有经验的灌输式教学现象,以及认为操作就是身体操作,而无视思维操作的“操作主义”现象。
学前儿童正处于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其形象思维只有在动作的帮衬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实现幼儿园教学过程操作化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必须的规定。
第三,幼儿园教学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现教学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幼儿学到多少静态的知识,而在于让幼儿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和手段,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帮助他们获取各种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幼儿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计划、思考,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经验、意义和存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活动,教师应予以充分的关注、重视和支持,为幼儿创设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想象、思考、表现、表达、交流合作的丰富的游戏环境,支持、引导、丰富和拓展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建构,真正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
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将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具有形象化和趣味性特征,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能把以往教学中无法表现出来的抽象事物和现象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剖析,还能有力地支持和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发现规律,理解事物间的关系,使其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