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文化与分类文化 对应的学校3.0时代

分层文化与分类文化 对应的学校3.0时代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传统是分层文化。中国的封建文化自古就等级森严,皇帝第一位,大臣等一路分下来,形成等级文化。惊人的人才流失背后蕴含的是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高考作为调节中国教育最强有力的指挥棒属于选拔淘汰制度,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种竞争性体制不可避免地影响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管理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分类化导致多样化。

分层文化与分类文化 对应的学校3.0时代

中国的传统是分层文化。所有的标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分等级,由大往小、由高往低、由多往少地分层,人很自然地被分为三六九等。在官场以官阶高低分等级;在民间以家境好坏分等级;大学也分为部办和省办;还有一本、二本和三本之别。

中国的封建文化自古就等级森严,皇帝第一位,大臣等一路分下来,形成等级文化。在学校内部任职也反映出来,从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到班主任等。学生也分等级,从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学习也分等级,如九十分以上的是A等,还有更细化,从第一名到第五十名。

分层文化只有一种价值观。中国民间对有出息的孩子要求是“人往高处走”,这里的“高处”是等级的高处,是金字塔的顶层。在教育中,过于追求分层的评价容易造成四种危害:

(1) 学生围绕考试转

考试科目成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其他课程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校主要的学习活动都以考试为中心。在《中国教育问题调查》一书中记录有一位家长的心酸言论:快到期末考试时,孩子的奶奶病危,老人想最后见孙子一面,可是该学生怎么也不愿意去,因为他要参加期末考试,最后老人没有等到孙子来就过世了。[1]

(2) 教师围绕考纲转

课程标准和学科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两个最重要的依据。从理论上说,学科基本要求应以课程标准为本,相互配合。但实际上,课程标准往往被忽略,教师通常只重视学科基本要求,考什么教什么。

教师围绕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考点成了教师关注的焦点,对考点展开反复的考试练习,实行题海战术。除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外,周考、月考、单元考、模拟考更是家常便饭。虽然部分教师明知“题海战术”不可取,但是仍然无法摆脱从众心理,认为“多练总归有用”,继续执行。(www.xing528.com)

(3) 功利性

威廉·格拉瑟指出“分数成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唯一可以接受的分数是好分数,而且这些好分数把学校的成功者与学校的失败者区分开来”“好生活=高地位=高收入=高学历=好大学=好成绩”。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学生不得不 “努力”学习。有学者对多个省市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1.3%的学生非常在乎考试成绩,考不好时会很难过;62.9%的学生主要的学习目的和动力就是考上好大学,并且表示考试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每次考试或多或少感到焦虑紧张。

(4) 人才流失

中国与全球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2009年我国高考弃考人数达84万,2010年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2005年至2006年,中国赴美读高中的学生人数只有65人,2010年至2011年达到6725人,5年激增了近100倍。惊人的人才流失背后蕴含的是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高考作为调节中国教育最强有力的指挥棒属于选拔淘汰制度,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种竞争性体制不可避免地影响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管理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

分类文化就不一样,如体育、文学、艺术等互相之间比不出差距。分类化导致多样化。我们不是要学得更多,而是要多样化。大家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产生归属感,进而就有精神追求。归根结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轨道上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分类文化下,人与人之间往往无法比较,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你打篮球打到极致,你是“姚明”,我只是爱好,咱俩没有可比性,我不以篮球为职业,打篮球只是丰富业余生活。未来学校就应该提倡多元化生活。所以,教育走向何处,不是技术原因,而是由理念原因决定的,是因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的改变而改变的。

在分类社会中,个性得到张扬和尊重,学习差不会受到歧视。群体中总是要有配角,每个人都争第一是不现实的,这样的社会也是不稳定的。越是分类好的社会越有多样性,其背后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背后导致各行各业都有精气神,都是充满活力的创造者。因此,3.0时代的学校不是一个技术外壳,而是要有强大内核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