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评价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选士,下至清末科举制废除,大约有3000年时间。无论是其出现之早,还是延续时间之长,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之大,模式之先进和规模之宏大,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所以中国曾被称为“考试的故乡”。这一历史时期的教育评价制度模式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如西周、春秋的选士制度,两汉的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隋唐至清朝的科举制度等。
作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很多现代中外教育思想理念,都可以在中国历史中找到其发端的痕迹,同样,中国古代教育评价思想的萌芽也非常之早,而且认识深刻、内容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学记》中,就有对学生管理和考核的规定和要求。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置“进士科”,是科举取士、分科选拔、逐级考试的开端,而且已成体系,制定了包含考生来源、考试科目和方法、录用程序等较为完备的制度,可视作系统的教育评价活动的萌芽。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创了人类人才测评选拔的新纪元,在世界教育评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准确地说,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西汉察举,形成于隋唐,经过宋、元、明数朝的发展演变,至清朝在形式上已经相当完备。在人们的意识中,科举制度发展到末期,有内容陈腐、权贵干预和沦为统治者结党营私的工具等弊端,无论是内容还是体制,都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因而于清末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科举制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矛盾、斗争和发展的自然成果。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和人类的教育领域,甚至政治、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它强大的生命力、显著的特点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中国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它还应该是现代西方教育评价理论本土化的生长点,对现在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正式废除。随着国门的打开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对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需求日益迫切。当时,西欧国家教育测验运动方兴未艾,其理论在各种复杂因素的推动下很快传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中国发起了教育测量运动。1918年,在清华学校任教的美国人瓦尔科特,用修订的比纳量表,测量了该校高等学科四年级学生。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程,并于1921年出版专著《智力测验法》。1922年8月,北京高等师范出版社出版了张秉洁、胡国钰编写的《教育测量》一书。1925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华超的《教育测验纲要》一书。20世纪30年代,中国测验学会成立。(www.xing528.com)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教育评价发展刚开始就中断了,甚至连“教育评价”这一概念都没有来得及引进。这些年正是西方教育评价研究诞生且迅速发展的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八年研究”,就是泰勒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此消彼长,中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很快就被世界远远甩在后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政治、经济等领域一样,中国的教育也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当然教育评价的研究也不例外。中国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之间的教育测验运动中积累的人才、方法、技术、资料等宝贵成果和经验,却在20世纪50年代被贴上“资产阶级”标签而遭全盘否定。当时中国所实行的教育评价,其实只是苏联式的以五分制为核心的成绩考评法。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式考评法受到批判。从此,中国教育评价研究又一次中断。“文革”时期,高等学校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2年,迫于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多数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但取消文化考试,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式,只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学员。到1977年,中国的教育评价研究已中断20年。
1977年,中国在恢复高考的同时,改革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方式。此时,中国的教育评价研究和教育评价活动的恢复和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