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学校3.0时代:为什么要学习?

走进学校3.0时代:为什么要学习?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物当然也有学习能力,但是非常有限。随着人类的进化,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对生存的需要已不成问题,学习便成为生活需要。在中国,不同家庭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在孔子时代,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而学习。我们都要通过个性化学习来实现自我。

走进学校3.0时代:为什么要学习?

1. 学习是生存的需要

学习是人类为了生存而拥有的本能。

人类在站立起来走路以前,或者说,人类在与其他动物一样用四条腿走路时,就开始了学习行为。

动物当然也有学习能力,但是非常有限。一只小狮子向它的母亲学习捕猎,没有问题,很快就学会。但是,学会之后呢?它永远不会超越它的母亲,无论是技能上还是意识上,都无法超越。因为它没有创造能力,不会使用工具。那么,为什么动物没有创造能力?

原因是它没有教育能力。

小狮子想学,母狮子却不会教。它只是在捕猎的行为中,让小狮子观看模仿,进而学会捕猎。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的一句话来总结,即“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人类的教育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实现的,尤其是语言最为关键。即使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和不远的未来,可以不经过教师而从其他渠道学习,语言教学还是不可或缺的。动物没有语音语言这是确定的,至于它们有没有其他沟通交流方式,如神经系统、超声波、光电等手段,还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确定其沟通效果不好。

因此,正是拥有教育能力,人类才会进化到今天的水平。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人类有教育能力,而动物没有,否则动物也会赶上人类的进化,或者亦步亦趋地跟在人类后面慢慢进化。

笔者不是生物学家,无法为此论断提供科学依据(生物学家,目前也无法提供动物拥有教育能力的论据)。

人类最初的学习和动物一样,只是为了生存,学的是生存技能。随着人类的进化,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对生存的需要已不成问题,学习便成为生活需要。

2. 学习是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这七种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套用这一理论,学习生存需要就属于前两者——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图2.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不过,从人类学习目的角度探讨,完全套用马斯洛理论未必完全正确,笔者认为马斯洛的分类有些琐碎,有西方化思维中不尽合理的部分。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为务实、更好操作,如烹饪,西菜谱调料使用的描述为“几克酱油、零点几克味精”等精细化指标,而中菜谱中只有“味精少许、酱油适量”之类的模糊表述,同样的菜谱,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味道,更具个性化。从认知和审美角度分析,个性化才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更具有美感,而且只有个性化才可能实现自我价值。

笔者无意挑战马斯洛理论,也无意比较中餐西餐的优劣,只是想借此来谈学习,而且是以东方思维方式来谈学习。人类通过学习解决了生存问题,如果还要继续学习,要解决的就是发展问题。在中国,不同家庭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农村家庭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没有饭吃。”这是典型的生存需要。而家庭条件稍好的城市家庭父母则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会找不到好工作。”这算是有发展的想法。有一个好工作(还是模糊思维,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好工作?不同家庭对之界定也是不同的),应包含“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

现在的孩子,早已超越生存需要,最低层次的也是社交和尊重需要。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过高考这一道坎:考不上大学,不能说一定没有好的发展,至少发展的道路会很坎坷。至于社交和尊重,考上和考不上大学,其社交层次和受尊重的程度自然会有所区别。

3. 学习是为了自我实现

这是西方思维方式下的马斯洛人类需要理论中的最高境界,只是其功利性稍嫌重了点,或者说物质性稍重,从东方思维角度分析,还不属于最高境界。东方思维中,在自我实现之上,还应有一个“无我”的境界。

这已经是今天的教育做不到,未来的教育希望能达到的目标。个性化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成为他可以成为且也想成为的人才。在孔子时代,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而学习。因为孔子是要收学费的,作为当时最著名的老师,想成为孔子的学生需要准备的“束脩”不会少,还为生存而努力的家庭是出不起的(只是不知道颜回是怎样成为孔子学生的,而且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那时绝大多数人学习还是为了生存。就学习群体来说,孔子的学生属于金字塔塔顶的学生,其次是上得起一般私塾或者远离孔子的富家子弟(交通不便),再次是一般家庭可以与有知识的人接触而偷学到零碎知识的子弟(凿壁偷光也算)……最下层人数最多的是农家子弟,努力学习耕作技能以图生存,条件好一点的可以学工匠纺织等,间或能从父母和乡亲那里听到一些创世纪以来的神话传说和已开始渗入民间的道家法家儒家思想。因此,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是为生存而学习,只有极少数精英阶层才为实现自我而学习。

到了工业化时代,教育如流水线一样生产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和其他社会岗位的人,这类人人数众多,处于金字塔的底层,因而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是扼杀个性化的,无法实现自我。

中国的工业化阶段比较晚,而且像流星闪过一样转瞬即逝,一下子进入信息社会。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浓缩了西方延续数百年的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和人的命运转折、心灵冲撞等。因此,人们的思想最庞杂、矛盾最多、变化最快。当学生强烈地表现出实现自我的意愿时,面对的是相当于几百年的物理空间和意识空间及历史空间筑起的坚硬的厚墙的阻碍:家长要求其实现家长或家族的自我及社会的尊重,教师要求其实现教师的自我和自尊,学校要求其实现学校的自我和自尊,社会要求其实现社会的需要和安排……学生完全迷失了自我。(www.xing528.com)

三十年走过西方三百年走的路。三十年后,我们发现自己与西方发达社会的烦恼接近了,这预示着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接近了。我们都要通过个性化学习来实现自我。

实现自我与社会环境分不开。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烦恼的是专业不对口。这是个性化需要。现在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专业不对口无所谓,关注的是工资收入和发展空间。这也是个性化需要。道路相反,目标如一,原因是标准发生了变化。

另一位西方人,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费雷德·诺思·怀特海的观点是东西方思维都认可的。他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开篇部分即说道:“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

所谓实现自我,就是一个人达到了他所理想的、他的智商和特质所能达到的高度,但只是一个人的人生达到了物质的高度或者客观的高度,他的心灵高度还无法测量。

4. 学习是精神需要

人的精神境界才是最高境界。所谓实现自我,与精神相比太物质化。精神境界里无所谓实现自我:没有自我,但又有自我。

马斯洛所谓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实都是精神需要,但精神需要又远不止这些。

孔子和他较为得意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达到了精神需要的层面。例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物质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功利。例如,孔子为克己复礼殚精竭虑而无法超脱;颜回虽然自得其乐,但别人总是“不堪其忧”,为他而感到累,担心他吃了上顿而没有下顿怎么办?快乐不能当饭吃,他得首先解决吃饭问题。正如电影刘三姐所唱:“莫要再提圣贤书,怕你越读越糊涂;五谷杂粮都不分,饿死你个人之初。”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西方有很多如马斯洛式的论述,琐碎又纷繁,却没有东方与孔子同时代的管子说得简单而明确:“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

那么,超越于精神需要之上的,则是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而浑然不知。

5. 学习是生活

归根结底,把精神与物质合二为一,学习就是生活。生活是大俗,融入精神的生活则是大雅

最本质的学习,是人的本能,是灵与肉的需要,是一种生活状态。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把学习当作生活,或者把生活当作学习,这是人类精神的顶峰,也是人类教育的顶峰。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需要刻意教育,他们都是自我完成教育的。

以孔子为例:他有老师,至少老子算是他的老师,但从来没有老师主动要去教他知识,都是他主动去请教别人。他的学习方法就是现在学生最渴望获得的自适应学习、翻转课堂等。

大雅就是大俗,在孔子身上也可以求证。若说雅,自古以来乃至未来,恐怕没有人敢说比孔子更“雅”,但他也很俗。他想当官,而且当了官就迫不及待地杀掉少正卯以求速效,要尽快地“克己复礼”;他喜欢财富,能成为他的学生,家里太穷不行,你的“束脩”得有分量。他还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把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颜回精神可嘉,但他对生活与学习的理解就不如其师。人生每个阶段的需要不同,学习的目的就应该不同。当你处在生存堪忧状态时,你的学习成果就应该首先为生存服务。如果把学习当作生活,会利用自己的知识,首先改变生存状态,如当家庭教师、为人写家书状纸等;如果把生活当作学习,会在努力解决好窘困生活状况的同时,领悟独到的知识和思想,如孔子针对富贵可求所说的话。当他真的把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时,就不会有窘况。

真正的学习,是终身的持续的生活状态,是平淡的,又是快乐的。学习不应该等同于考试,更不应该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高考绝对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破坏。

真正的学习,需要有合适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来保障。只有人们再也不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生存状态,再也不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甚至也不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尊重,这样的环境才能使人们的学习行为回归本质。

在这种美好的背景下,学习不再是背着书包上学堂。学校提供的正式学习在学习中的比重在降低。据日本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真正取决于学校的不到15%。我们以前为了这15%投入了100%的精力,错失了对其他85%的关注。而那85%就是生活。另一角度佐证学习就是生活的观点,请允许我再引用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的两段话: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与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的,生活更不是这样的,或许某些报纸杂志的编辑需要这样。”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