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在知识短缺年代,这个口号没有错,少数人控制知识就控制了一切,一个国家掌控的知识越多就越先进。汉语词汇中,“聪明”一词的本意就是耳聪目明,就是你通过“听”和“看”来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杰出人才的描述,多是对其超众的记忆力的崇拜,如“博闻强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钱钟书背诵英语词典、茅盾背诵康熙字典等。从私塾到现在的学校,背诵都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如背古文、范文、英语单词、数学定理和公式、物理定律、化学式等,记忆力强弱自然成为聪明与否的重要标志。知识的获取和传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所限,它也成为人类成长中最为沉重的负担。
研究发现,在人类社会诞生之初,由于对世界的认知有限,知识总量增速较为缓慢,个人认知水平能够驾驭当时所有的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知识的生产速度呈现跨越式增长,个人的认知速度在千年的发展中增幅缓慢而平稳,到1976年左右,个人认知水平的提升量开始被世界上知识的增长量远远抛在身后。所以面对知识的大爆炸,人所能接受和驾驭的知识有限,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个人越来越无知的情况。
图2.1 个人认知与世界知识增长速度
为了认识世界,我们设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漫长的成长阶梯。当我们放弃各种轻松快乐的生活而艰难地沿着阶梯爬到顶端时,发现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用不上,可是在谋生、工作和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却没有学好。例如,成吉思汗死于哪一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用吗?而高考时如果有这道题,可能就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能对从事历史或者从事与历史有关的影视、文学艺术的人有用,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历史知识架构或网络的理解。(www.xing528.com)
学校的存在也是以知识高度为核心:最好的大学建筑是图书馆,最好的图书馆是以藏书量为标志。但是,如今很多知识根本不需要学,想拿就拿,且拿来就可以用。在信息时代知识不是不重要,只是它储存在电脑中比人脑中更靠谱,使用方便且准确。因此,迅速从网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相关的学习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变得空前重要。现代意义上的“耳聪目明”,就不是与计算机一样只能储存信息,而是听到和看到的知识与现象,经过大脑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处理后,推陈出新,成为全然不同的观点和意识,成为新的知识,如同食物进入胃里消化变成营养一样。如果只能拷贝知识,还不能称为“耳聪目明”。知识与文化的区别恐怕就在于此:知识能拷贝,而且拷贝的知识不会贬值,或许通过发展还能升值;文化无法拷贝,拷贝的都是山寨的伪文化,越拷贝越没有价值。
传统的教育方式,造成相当多的人沉溺于知识中走不出来,没有创造和突破,只能空顶教授、学者的头衔,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形成“文化人”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现象。
不破不立,新信息技术的出现,颠覆了很多行业,也颠覆了很多人的生存状态。例如,出租车行业、金融业、零售业等。这种颠覆式创新,对中国现状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知识当然是重要的,它对人类来说,依然像空气一样不可少。但是,信息对称让占有知识即获得利益的越来越少,在人人都能轻易掌握知识的时代,创造才是更重要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