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灵皆有天性,此为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几千年前先民的治国智慧(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例如,养鸭子,如果要追求天然生长的有机品质,就得让它们在田间地头水塘中自由自在地活动,这种鸭子其营养和健康价值远高于困在工厂隔板中被强塞食物、速效变肥变壮的鸭子。
人同样有天性,如果内隐学习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教育就是与人的天性合作。因此,首先要做的是保留住、保护好、开发好人的天性。要保护人的天性,目前面临的难题是与现行教育制度、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想从学习中逃走?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什么。内隐学习的本能告诉他们,学习是人内心发出的一种快乐和需求;而周边的环境告诉他们,学习是为了考核、分数,是为了在好学校争夺战中取胜,是为了给家长、教师脸上贴金。这种矛盾让幼小的孩子无所适从,其本能的反应就是逃避环境、远离学习。
人类教育的生成,一方面是弥补内隐学习的不足,把学习从无意识的行为进化到有意识、有逻辑的理性行为,因而产生外显学习,这是大的进步。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其与内隐学习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进而逐渐远离内隐学习,甚至反对内隐学习,成为内隐学习的“杀手”。
内隐学习的能力强弱是与孩子的其他天性相生相融、相辅相成的。例如,贪玩、好奇、好动、注意力转移等现象,都是内隐学习发生作用的前提。因此,保护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天性就是保护内隐学习。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个:好奇、好动(玩)、好胜。教育就是要善用好奇心,宽容好玩心,激发好胜心。三心汇聚,学习就会快乐,教育就会轻松。
一方面要善用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面对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很强。而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发展为兴趣,兴趣再经过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发展为创新意识并最终可以有效转化为创造能力。因此,要对孩子的问题及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做出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如鼓励他们对事物提出不同的看法,引导他们用新的方法和思路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不闻不问,或者是以标准化答案来要求他们。此外,还可以设置适合他们探索的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进行小发明、小创作等探索创新活动。(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宽容好玩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孩子接近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当他们来到新世界时,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保持着追求和探索的心理,想通过调动各种身体感官来主动理解身边的世界。许多教育理论家都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游戏中的儿童最能表现出创造性和主动性。如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这一时期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在这一阶段中最纯洁的精神产物”“这一年龄阶段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2]因此,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好玩的天性,并加以积极引导,让他们走进社会和自然,亲自去体验、感知和实践,充分培育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还要激发好胜心。在信息化时代,许多学生过于依赖技术,或沉迷于游戏中,或利用智能工具代替自己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沦为无动力的一代。因此,要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可能会存在的学习动机的危机,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数千年来中国人自认为生活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对孩子还是予以关心的,被鲁迅先生这样一喊,一些有思想者便发现原来真的是这样的,原来这种关心是在扼杀或扭曲人的天性。它如隐形的“狼外婆”,总是像幽灵一样徘徊在下一代的身前身后,而我们却一无所知。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救救孩子”,我们总觉得有些耸人听闻:以今天的科技水平、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如此不合时宜地叫喊“救救孩子”,岂不是给时代抹黑、让时间倒流?你就是鲁迅,也不应该在百年后还喊出这样的口号。或许是叫喊者有个人出名的意图?即使在最边远贫穷的农村的旧墙上,到处看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之类的标语,还能说什么?
岂不知,“狼外婆”是打不死的,是与民族、社会共存亡的一种文化现象,生活和思维方式会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它以礼教吃人,今天以“爱”来消耗人。在家长的“溺爱”、学校的“宠爱”和社会的“关爱”下,孩子的天性会被扼杀或扭曲。如果换位思考,在被“吃”死和被“爱”死之间选择,恐怕多数人还愿意被痛快地“吃”死。
尽管“礼教”前面总被加上“封建”两字,其实“礼教”不是坏东西,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就是靠它生存下来的,本质上也是“仁者爱人”。当代人的“爱”更不用说,谁都为了孩子好。然而,为什么结局会如此惊人呢?
物极必反。在现代教育与内隐学习背道而驰时,有必要回过头来走近自己的生物本能,走近人类学习的源头,与内隐学习形成合力。因此,教育功能设计或教育改革,要特别开发一种新的功能:与人的天性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