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实现政治目的的途径之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向下一代传递的是“战争”还是“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国家命运走向,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至关重要。
1. 教育与战争
一个国家或民族若将愤怒、仇杀、掠夺等具有战争性质的观念引入教育,作为正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那么无疑是在青少年内心播撒战争的种子。例如,“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推行的是典型的带有战争性质的教育,教育系统被好战的政治团体绑架,为战争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德国纳粹教育[12]
德国在纳粹党集权统治时期的教育被称为“黑色教育”,希特勒的独裁专制取代了人民的自主权。“宣誓”曾是德国学校的传统。希特勒上台后,誓言从“我遵守和服从宪法”改成“我遵守和服从领袖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教学内容以希特勒的思想为准绳,宣传德国的扩张;让学生为德国版图的不断扩大而感到自豪;接着灌输德国民族作为优等种族的意义和命运。
纳粹运用“黑色教育”给青少年灌输所谓的“刚强的意志力”,极力鼓吹扩张主义,煽动学生的战争情绪,并利用文学作品歌颂献身的“英雄”,将绝对服从的顺从意识植入青少年脑海中,制造大批“二战”时期的杀人机器。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13]
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长期实行军国主义教育,“强兵为富国之本”。1890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颁布了天皇的《教育敕语》,指出应该教育学生“克忠克孝”“成就德器”“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成为“扶翼无壤无穷之皇运”的“忠良之臣民”,后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法。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其对外侵略的野心越来越大,继甲午战争割占我国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后,1910年又吞并了朝鲜,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并占领了我国大片国土,1942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中的军国主义教育,用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毒害青少年和人民,把学校变成直接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基地。(www.xing528.com)
2. 教育与合作
历史已经见证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合作精神应该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与亚洲教育鼓励“竞争”相比,美国教育更强调“分享”,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是常见的学习方式。中国历来重视合作精神,在当代,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部更将“交流与合作”作为六个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之一。在古代,长期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培育了世世代代以“和为贵”的中华儿女。
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所提倡的“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观念,蕴藏着丰富的合作精神。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孔孟言传身教,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孔子的观念以“仁”为核心,主张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子路》中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孔孟一脉相承,“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儒家主张民族融合、国家统一,采用的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的政治方针,强调“和”而非“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是古代官学和私学传递的主要内容,其影响极为深远。在秦汉时期封建政权一统天下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践行。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典型的历史案例,成都武侯祠至今仍有对联称颂:“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给世界传递的也是“和平”。虽然古代中国长盛不衰将近数千年,却没有像西方列强那样开展殖民掠夺,它向世界传递了和平。这其中有教育的功劳,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教育功不可没。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公元223年,南人叛乱,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一,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南征军事行动。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时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接纳此建议。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深为当地土著和汉人所信服。诸葛亮得知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5月,大军与孟获军作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蜀军如何,孟获回答:“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大意: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见孟获没有心服口服,诸葛亮便放他回去。随后上演了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第七次俘获后,诸葛亮仍要放他走。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大意:您代表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于是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政治在未来学校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声明:“因为战争是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和平也必须从人的头脑中建构起来。”[14]学校教什么就传递什么。日本右翼主张的教科书修订之所以引发中韩等二战受害国家的共同反对,就是因为教育与政治、国家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果教育与文化传播引导失衡,则现实世界有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战争。学校是培育青少年的地方,是国家和民族下一代成长的摇篮,其进化与发展必然会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